上城:“调小青”,基层调解工作中的青春力量

政务   2024-09-11 18:03   浙江  

基层调解工作中的青春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杭州市上城区以“最美红巷”推进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调小青”特色矛调品牌,打造多元解纷机制,奋力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上城实践。

调解队伍的建设和调解人才的培养,是项系统性工程,也是调解工作的重要一环。今年6月,上城团区委联合区社会治理中心、区司法局、律所、高校等近十家单位联合成立“调小青”工作品牌,化解信访矛盾纠纷,为群众提供公共法律服务。项目启动3个月以来,已成功调解矛盾纠纷12起。

作为主要的实践教育基地,上城区治理中心开辟“调小青”专属服务区,统筹“金牌和事佬”“尚家和婚姻调解”“市场化解纷”等5个特色功能室、8名骨干力量组建导师团队,采取“一对一”“手把手”的传帮带模式对学员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指导与培训。首批发动来自浙江财经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的15名法学专业学生参加“调小青”暑期实践。

“调解工作的传承十分重要”

全国人民调解专家、金牌和事佬沈寅弟老师。这位在调解领域深耕数十年、至今仍活跃在一线的老将,始终不渝地致力于调解工作的传承与发展。他深知,培养下一代调解人才,是让“和事佬”事业薪火相传的关键所在。沈寅弟老师为“调小青”学员们亲自设计了《大调解形势下争做一名新征程上的和事佬》《调解程序与方式方法》等系统化课程,并进行了调解能力的专题教学培训。

“调解成功的感觉真好”

项目启动以来解决的第一个矛盾纠纷是关于“相邻权纠纷”,矛盾点在于老旧住房因前方厂方改建遮挡了采光。该纠纷已持续3年多,始终没有很好的解决。区住建局、区社会治理中心、社区社工、律所、高校等“调小青”主动下沉介入,开展实地走访、访谈。经多轮调解,双方最终达成一致,握手言和。“调小青”项目的落地,为部门街道团干、青年社工锻炼提升基层治理调解能力提供了重要平台。

“这里的实训不太一样”

“这里的实训不仅有导师一对一帮扶指导,还有理论学习、情景模拟、实地参观、案例实操等完整的培训课程,我深刻体会到培训对我成长的重要帮助。”“调小青”致力于打造“1234”工作法,通过“学理论”“察咨询”“访案源”“践矛调”四大步骤持续为青年实训赋能。6月至今,已开展各类培训23场,成功培训青年15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近日,上城区首批“调小青”培训班结业仪式举行,为期近两个月的跟岗实训给青年大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两个月的实训让我对调解工作有了更直观的感悟,对调解员的工作有了切实的感受。”浙江工业大学22级法学院学生张建勇说到。

“通过这次培训我受到了许多启发:一是感悟到了调解的魅力,即调解并非只是嘴上功夫,还有一份随机应变的智慧和维护正当权益的担当;二是调解是具有悠久历史,需要新一代的我们去传承与创新;三是加深了对调解的理解,为以后的学习指引了方向,也让自己明晰目前司法实践的热点所在,国之所倡,民之所需。”浙江财经大学22级非诉班穆鑫也谈了自己的感受。

同样参加跟岗实训的浙江财经大学23级法学院学生吴韩梦说:“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习到了多种矛盾调节的技巧,包括倾听、同理心、沟通和协商等,能够面对面、背靠背参与调解不同类型的矛盾纠纷,对我来说都是宝贵的经验。”

结业仪式上,上城区社会治理中心与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签订了实践教育基地协议,并进行了揭牌,为后续青年调解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这是上城区推进‘最美红巷’,发挥青年力量推动基层治理的一个生动剪影。”上城团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我们将以第一轮的结业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梳理基层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的系统性授课方案,规范调解学员的日常管理,联动区街社三级,充分挖掘培养基层调解力量,在中心系统性开展“调解学院”建设工作。”上城区社会治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也谈了感受。

目前,“调小青”调解品牌,通过创新构建“1+2+N”的组织体系,组建团干部、青年律师、青年社工、高校学生等志愿服务队100余人。下一步,将在培育本土化青年志愿调解力量上持续发力、纵深推进,有效引领上城青年积极参与多元纠纷化解、基层社会治理事业,为全域打造“最美红巷”贡献青青春解纷的磅礴力量。


来源:上城青年

杭州志愿者
宣传杭州志愿者活动信息、典型事迹以及其他服务信息传播志愿服务理念,在全社会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正能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