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戚继光 / 1528-1588
戚继光,字元敬、文明、汝谦,号南塘,晚年号孟诸,山东登州蓬莱人,祖籍安徽定远。他是明朝杰出的抗倭将领,民族英雄,也是著名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早年经历
戚继光少年时跟随父亲戚景通学习诗书礼仪和兵家战略等知识,1546年开始负责对抗山东沿海的倭寇,并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
1567年,戚继光被任命为神机营副将,后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防务,兼任蓟州总兵。在其守卫长城的十五年间,边疆总体较为平稳。1573年,戚继光率部追击进犯边境的蒙古部落,使其不敢再犯蓟州。在此期间,戚继光因卓越的军事功绩多次获得朝廷封赏,职位也不断得以升迁。
1582年张居正病逝后,戚继光因与张居正关系亲密遭弹劾被罢官,后被调往广东,1585年又被参劾免职。1588年监察御史上疏建议启用戚继光,遭到明神宗的驳斥和责罚,三个月后戚继光在家中病逝。
戚继光抗倭过程
组建戚家军
在抗倭的过程中,组建一个军队是必不可少的。戚继光看到原有的卫所军队腐败,战斗力低下,于是在浙江义乌招募农民和矿工。这些人朴实勇敢、忠诚可靠,戚继光对他们进行严格训练,要求士兵绝对服从命令。同时,他还注重思想教育,培养士兵的爱国情怀,这就组建了著名的“戚家军”。
创立鸳鸯阵
为了应对倭寇灵活多变的战术,戚继光发明了“鸳鸯阵”。此阵以12人为一队,最前面是队长,后面依次是长牌手、藤牌手用于遮挡敌人的刀箭,狼筅手利用狼筅这种特制的长兵器控制距离,再后面是四名长枪手负责刺杀,最后是两名短兵手保护后方。长短兵器结合,相互配合,攻防一体。
主要战役
台州大捷:1561年,倭寇大举进攻浙江台州。戚继光率领戚家军迅速出击,在一个月内连续打了九场胜仗,歼灭倭寇数千人,解救了众多被掳掠的百姓,沉重打击了倭寇的嚣张气焰。
福建抗倭:1562年,戚继光还进军福建,他先是攻克了横屿岛,这是一个被倭寇盘踞多年的据点。戚家军冒着潮水前进,强攻上岛,将岛上倭寇全部歼灭。之后,又在福清、兴化等地多次击败倭寇,基本清除福建沿海的倭患。
戚继光军事成就
01
戚继光其在浙江、福建等地抗击倭寇的战斗,如台州之战九战九捷,福建之战攻克横屿、消灭倭寇主力,仙游之战击败围攻倭寇等,基本扫平了东南沿海的倭患,拯救沿海百姓于水火之中。在北方戍边期间,戚继光深知边防建设的重要性,他积极行动,加强边防建设,修筑工事、建立车营,有效抵御北方鞑靼的入侵,保障了边疆的稳定和安宁。
02
戚继光在军事理论方面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新书是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典籍,书中总结了军事实践经验强调了实战与科学训练,提出“以火器为长兵之助”等前瞻性观点,这些著作详细记录了从士兵选拔、训练方法到战术运用等军事知识,为明朝军队建设和军事理念的发展提供了系统性的指导,对后世军事思想和实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3
戚继光在军事创新方面他创立了鸳鸯阵,使长短兵器相互配合,有效提升了军队战斗力,还改良了兵器,如发明狼筅,研发了无敌大将军炮、虎蹲炮等新式火器。
戚继光展现出爱国精神和卓越的领导才能。他一心报国,为抵御外敌、保卫国家和平与百姓安宁,不畏艰辛,征战南北。他善于创新,无论是战术还是治军理念,都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创新,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智慧。他的贡献不仅在于军事上的胜利,更在于他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实践留下的宝贵财富,值得人们世世代代去缅怀,去深入学习。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央视新闻”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且仅用于科普公益宣传,如侵删
END
党史天天读
1945年12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
1950年12月28日,政务院发布《关于管制美国在华财产冻结美国在华存款的命令》。
主编|王安羽
编辑|张琦
编审|李晓楠
审核|魏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