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颜回
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曹姓,颜氏,名回,字子渊,鲁国都城人(今山东曲阜市),尊称复圣颜子。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年仅十三岁时,他便慕名拜入孔子门下,自此开启了一段矢志不渝的求学之路。
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颜回生活清苦而能安贫乐道,终生未仕而好学不倦。他天赋聪颖,对孔子学说身体力行,多次受到孔子的称赞。颜回认为理想社会是君臣一心,上下和睦,衣食富足,老少安康。为达到理想社会,其手段主要是教化;有顺从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因素。他的好学与善学精神受到后人称赞,品德被后人当成仁德的象征。
在《论语》当中,孔子曾多次毫不吝啬地称赞颜回的好学。有一回,鲁哀公问孔子:“您的众多学生里,究竟谁最为好学呢?”孔子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有个名叫颜回的学生,他最好学。只是很不幸,他过早离世了。如今,我再也没听闻有谁能像他那般好学。”季康子也曾向孔子提出相同的问题,孔子给出的答案如出一辙。由此足以见得,颜回确实是个极为难得的好学之人。甚至在颜回死后,孔子依旧对他的好学念念不忘,感慨道:“这世上再也寻不出第二个像颜回这般好学的人了。”
颜回也是一个非常谦逊的人,一次孔子让他谈谈自己的志向,颜回说:“我希望不夸耀长处、不表白功绩。”这说明颜回能够时时自省,知道自己的不足,而对于自己的志向就是改正这些不足,让自己的人格更趋完美。这自然不同于很多人一提到志向就是对外在的求功名、求利禄上。
《论语·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
好学不倦的儒者典范
在颜回诸多令人称道的优秀品质里,最能与孔子心意相通的,当属他的勤奋好学。孔子自身便是一位积极进取、矢志不渝的“终身学习者”。他曾这般评价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意思是自己发愤学习起来便会忘记吃饭,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中就会忘却忧愁,甚至连衰老即将来临都浑然不觉。正因如此,孔子对学生的要求和期待,也着重于努力学习、坚持终身学习。在孔子眼中,颜回对知识的热切渴望、对学习的不懈坚持,真正契合了他对学生的期望,成为了孔子心中独一无二、能够达到这一高要求的学生。
原文: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译文: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很早就去世了。孔子哭得哀痛之至,说:“自从我有了颜回这个学生,学生们就更加亲近我。”鲁国国君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之后再没有发现好学的人了。”
仁学践行的千古表率
颜回以贤德著称,他安贫乐道,身处陋巷,一箪食,一瓢饮,却依然能不改其乐,这种境界体现了他高尚的道德操守,被孔子称赞。颜回对孔子的儒家学说有深刻理解与领悟。他能触类旁通,闻一知十,在众多弟子中展现出极高的悟性。他注重自身仁德的修养,对儒家倡导的道德准则身体力行,颜回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推动着儒家思想的传播与发展,成为了儒家文化传承进程中的重要人物 。
颜回极具学习天赋,在孔子弟子中以聪慧闻名。他能快速、深入地理解孔子的思想。例如“闻一知十”的故事,体现出他强大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悟性,为儒家学术思想的领会和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 颜回坚定地践行孔子的仁学理念,他的言行对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他的求学态度和道德风范为后世儒家学者树立了榜样。
以学启智,铸就千古楷模
颜回,这位于历史浩渺长河中熠熠生辉的贤者,宛如一座巍峨的精神丰碑 。其安贫乐道的豁达胸怀,在物欲横流中给予人们宁静与坚守的力量;其勤奋好学的不倦精神,似熠熠火炬,在求知问道的漫漫长路,照亮后来者前行的方向。颜回凭借着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对道德的不懈坚守,在孔子众多弟子中脱颖而出,成为孔门七十二贤之首,无疑是孔子最为得意的门生。他用自己的一生,深刻诠释了儒家的精神内涵,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且仅用于科普公益宣传,如侵删
党史天天读
1939年1月13日,中共中央批准在重庆正式成立中共中央南方局。
1975年1月13日至17日,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
主编|王安羽
编辑|张琦
编审|李晓楠
审核|魏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