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龄微思政|美术经典中的党史:《雷锋》《飞夺泸定桥》

文摘   2024-11-15 16:34   黑龙江  
↑ 点击上方“乐龄龙江”免费订阅      

值此新中国成立75周年,我们推出“乐龄微思政专栏,通过解读经典美术作品,系统回顾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的百年辉煌历程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镜子。期待每个人都能有所启发和收获。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41)


雷  锋

作者:吴强年
【原作赏析】

【视频解读】


【简介概述】
雷锋,原名雷正兴,1940年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一个贫苦农家。不满七岁时他成了一名孤儿,饱受旧社会的苦难。新中国成立,九岁的雷锋迎来了新的生活。人民政府给他分了地,送他上学,雷锋在1956年顺利毕业。1958年,雷锋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来到鞍山钢铁厂,成为一名钢铁工人。两年后,雷锋在沈阳军区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1960年,辽阳发生水灾,每个月津贴只有六元钱的雷锋,捐出了一百元的积蓄。雷锋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事迹被媒体报道,让雷锋家喻户晓,成为好人好事的代名词。
1962年8月15日,雷锋在指挥连队车辆倒车的时候,被车辆撞倒的晾衣竿击中太阳穴,抢救无效牺牲,生命停留在22岁。面带笑容的雷锋成为人们心目中永远的记忆。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在《人民日报》发表,从此,3月5日成为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年的学雷锋活动日。一个国家为一位普通的战士设立专门学习日,是史无前例的。
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一大批艺术家用翰墨丹青向雷锋致敬。1963年5月,时年25岁版画家吴强年创作了版画《雷锋》。画家怀着对雷锋无比崇敬的心情,拿起刻刀开始雕刻《雷锋》版画。
作为版画家,吴强年选择了单纯有力、黑白对比强烈的木刻版画。他精心雕琢刻板的细节,刻下永远青春飞扬的笑容,留下永远明朗、单纯、朴实的雷锋。
如今,吴强年依然珍藏着58年前那块木刻原版,刀锋所过,定格了青春雷锋,更让战士雷锋的形象铭刻在亿万国人的心上。
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吴强年(左)与画家邹昌义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42)


《飞夺泸定桥
作者:刘国枢
【原作赏析】

【视频解读】


【简介概述】
1935年5月,长征中的红军一路披荆斩棘,来到大渡河边。前有天险阻拦,后有追兵紧逼,红军决策者果断决定,红二师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一师部分部队沿左岸北上,日夜兼程奔袭泸定桥。

在飞夺泸定桥的激烈战斗中,四名战士英勇献身。夺取泸定桥两天后,毛泽东踏上泸定桥,扶着冰冷铁索说道:“应该在这里立一块碑。”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堪称红军长征史上惊心动魄的篇章。红军将士凭借不怕艰难险阻、不惜一切牺牲的伟大精神,赢得此役,绝境逢生。

 飞夺泸定桥的传奇故事被选入小学课本,铭刻在一代代中国人心中。课本中的那幅经典画作,是著名油画家刘国枢于1959年创作的《飞夺泸定桥》。
《飞夺泸定桥》再现了22位红军将士为抢占泸定桥而激烈战斗的瞬间。为凸显地势险恶,刘国枢将铁索桥置于画面上半部分,以仰视角度描绘,给人一种摇摇欲坠之感,同时突出河水湍急、两岸山体陡峭。敌人桥头堡燃烧的熊熊烈火和阻挡战士的滚滚浓烟,暗示出画面外敌军火力的凶猛。
《飞夺泸定桥》创作草稿

在河对岸山脚下,一排飞溅的水柱是敌人疯狂扫射所致。红军也展开有力还击,岸上岩石后的火光,是红军将士压制敌人的密集火力,掩护勇士冲锋夺桥。红军勇士所在的铁索桥,线条简洁,由远及近呈现透视效果,宛如乐谱。勇士们或蹲跪或匍匐或挺立,高低错落,恰似激昂的音符,奏响一首冲锋序曲。

1959年初,为画好这幅画,刘国枢踏上前往大渡河的采风之路。为完美呈现勇士英姿,一百多米的悬索桥,他走了不下200次,仿佛自己置身当年战斗。

 经过半年多精心创作,刘国枢终于完成这幅经典之作。

如今,在泸定桥上游,一座全长1411米的现代化悬索桥——泸定大渡河大桥横跨大渡河,天险变通途。

▲画家刘国枢

视频来源:央视网    综述:政治系   编辑:林冬冬

乐龄龙江
  乐龄年华、银耀龙江,“乐龄龙江”公众号由黑龙江省老干部活动中心(黑龙江省老干部大学)主办,面向老干部、老年大学学员及更广泛的社会老年人提供优质资讯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