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龄微思政|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百年丰碑》《开路先锋》

文摘   2024-11-22 16:00   黑龙江  
↑ 点击上方“乐龄龙江”免费订阅      

值此新中国成立75周年,我们推出“乐龄微思政专栏,通过解读经典美术作品,系统回顾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的百年辉煌历程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镜子。期待每个人都能有所启发和收获。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43)


百年丰碑

作者:吴为山
【原作赏析】

【视频解读】


【简介概述】
20世纪初期的中国积贫积弱,内有军阀混战,外有列强入侵。为了寻找出路,一批具有爱国理想的教育家在北京发起“留法俭学会”。此后,一大批青年学子们怀抱着“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愿望,选择漂洋过海,奔赴法国。

1919年12月,湖南进步青年蔡和森与30多名学生从上海启程,登上邮船赴法勤工俭学。1920年9月,时年16岁的邓小平乘坐邮轮“盎特莱蓬”号航行1.5万千米、历经三十多天来到法国马赛。11月,22岁的周恩来登上“波尔多斯”号邮船开始了他游学欧洲、追求真理的新征程。

当时欧洲经济萧条,大部分学生找到的都是一些非常繁重的体力活。尽管生活艰辛,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们思考最多的仍然是国家和民族该往何处去的问题,他们先后受到当时法国左翼思想的影响,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

蔡和森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锋。1920年7月,在法国的小镇蒙达尔纪,蔡和森等20余人召开了会议,在讨论会上,蔡和森提出“中国共产党”名称和“组织共产党”的主张。

为了团结、教育广大旅法青年学生,在法留学的周恩来等人在法国发起成立了“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邓小平进入了旅欧青年团的核心领导层,负责宣传工作。1924年初,机关刊物《赤光》半月刊诞生,邓小平是这个刊物编辑部重要的一员。

1925年,赴法留学的大批先进分子或辗转回国参加革命,或远赴苏联继续学习马克思主义,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介绍到中国,并为中国共产党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革命家。

几十年后,他们之中出现了新中国的总理、共和国元帅、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以及蜚声国内外的生物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党史重要的一页,是中国革命史中的一座丰碑。

2019年5月4日,雕塑家吴为山为纪念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00周年,创作了大型青铜浮雕作品《百年丰碑》。

这件雕塑宽约5米,高约3米, 是由“工”字形造的一个塑形,有勤工俭学的含义。
“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周恩来、邓小平、陈毅和聂荣臻。吴为山为了突出这四个人,通过‘起位’的高低,来形成前后的一种空间关系。”《百年丰碑》这座青铜雕塑的正面和背面都镌刻着法文 “勤工俭学100周年”,碑体呈砖石垒砌的造型,象征着无数胸怀理想的仁人志士。
雕塑家吴为山在塑造人物造型时,选取了革命先驱们典型的面貌和服饰特征。例如周恩来,表情坚毅,身形挺拔,散发出沉稳持重的气质。邓小平头戴鸭舌帽,身披大衣,年少的面庞上充满自信,意气风发。在塑形之上,吴为山着意传达神韵,在写实中融入写意,巧妙地利用材料的质感和简括的手法将人物的力量感和精神气质形神兼备地传达出来。

2018年10月1日,雕塑家吴为山接到任务后,开始从雕塑的主题思想、雕刻形式以及展现内容上认真构思。

雕塑家吴为山走访了蒙达尔纪市的“中国旅法勤工俭学蒙达尔纪纪念馆”,纪念馆内的每一张图片和每一个老物件都再现了勤工俭学先辈们的足迹。吴为山被这些革命先驱们的故事所激励,回国后,他迅速创作出一座青铜雕塑模型,于2019年3月份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揭幕。当时法国有关方面看到雕塑后非常惊喜,于是便邀请吴为山创作一座更大的青铜雕塑,并约定两个月内交付,用以安放在蒙达尔纪的“邓小平广场”。

100多年前载着留法学生的邮轮,不仅开启了一次青春的远行,更承载着一群学子们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理想。

▲2019年5月4日,在距法国巴黎一百多公里的小城蒙达尔纪,嘉宾在火车站前的邓小平广场出席《百年丰碑》大型雕塑安放仪式。左二为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新华社记者高静摄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44)


《开路先锋
作者:陈逸飞  魏景山
【原作赏析】

【视频解读】


【简介概述】

1949年12月31日,在中共中央西南局的常委办公会上,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的邓小平提议修建成渝铁路,他说:“以修建成渝铁路为先行,带动百业发展。” 

1950年6月15日,成渝铁路正式破土动工。在开工典礼上,时任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同志亲手将一面绣有“开路先锋”的锦旗,授予了筑路大军。就这样,指战员们在没有大型机械设备保障施工、运力极其匮乏的情况下,开始了工程建设。    

在成渝铁路的修建过程中,是党员带头作为开路先锋,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使路基节节向前延伸,而铁路沿线的四川人民几乎贡献了他们的全部力量——筑路急需的129万根枕木都是沿线群众捐献,有的年长者甚至捐出了自己的棺木。  
“成渝铁路全线最长的一座钢梁桥,叫沱江大桥,这个桥下面是奔腾不息的湍急水流,许多解放军战士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1952年7月1日,完全由中国自行设计施工、采用国产材料修建的新中国第一条铁路干线——成渝铁路建成通车,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了“庆贺成渝铁路通车,继续努力修筑天成路”。   

▲油画《开路先锋》局部            

1972年,画家陈逸飞、魏景山根据成渝铁路修建通车的历史事件,创作了油画作品《开路先锋》。
这幅作品展现的是成渝铁路建设工地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挖土机、吊车正在工地上忙碌地作业,画幅右边则是两组人群正在你追我赶地劳作。画面的最前排,两名工人身体微微地前倾,坚定地望着前方,他们身穿雨衣,代表着建设工作风雨无阻。一位工人脖颈间搭着毛巾,毛巾随着大风向后飘动;另一位工人腰间别着闪亮的铜哨子,团结一心的劳动号子象征着凝聚的集体力量。作为开路先锋,这组人物抬着的和已经铺设在地面的钢轨,赫然形成一个“工”字。画家以他们为楷模和表率,树立起工业化建设中的英雄形象。走在后面的分别是一名解放军战士和一位农民青年,反映出新中国工业建设中全民参与的高涨热情。  
与此同时,画家特别在左下角安排了巨大的红色水管,在众多平直刚硬的线条中,管套的曲线打破了僵硬感,使画面富有变化。其次,它的红色与工人身穿的黄色背心、天边彩虹的暖色相呼应,在画面中烘托出筑路工人的朝气和劳动的热情。  
整幅作品洋溢着强烈的英雄浪漫主义色彩,天边出现的彩虹不仅点明了雨过天晴,同时也表达了对工程建设光明未来的一种隐喻。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成渝铁路建成后,一举改变了“蜀道难”的千年困局。 

成渝铁路自建成之日直到今天,始终是连接川西、川东的经济、交通大动脉,对西南地区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976年,画家陈逸飞、魏景山在他们合作的油画《占领总统府》前留影

视频来源:央视网    综述:政治系   编辑:林冬冬

乐龄龙江
  乐龄年华、银耀龙江,“乐龄龙江”公众号由黑龙江省老干部活动中心(黑龙江省老干部大学)主办,面向老干部、老年大学学员及更广泛的社会老年人提供优质资讯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