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与和田玉,缘深不解。从神到人,从庙堂到民间,和田玉文化千年弥新,弘润华夏。持续关注我们,一起走进和田玉的世界,同沐美玉之光,共享如玉人生。 |
管子,孔子,许慎,分别提出了玉的九德、十一德、五德,虽然他们对玉德的理解各有不同,但都提到了“智”,把玉作为一个有智慧的生命体来看待。和田玉坚密的质地、细腻的纹理、清越的声音,无一不美;天下大美各有所异,又相融相通,先贤们由玉之美联想到德之美,顺理成章。玉质,玉色,玉声,无一不美 |
在朝堂,在民间,不同造型的美玉作为智慧的载体,很长一段时期内占据了重要地位,并被后人津津乐道。玉笏是古时候王公上朝时所执的玉制手板。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还可以把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通常情况下,笏板的材料越珍贵,主人的官职和地位就越高,能够执玉笏板上朝的人,无疑是朝中重臣。朝臣议政,第一要头脑清晰,有条有理,否则难当重任。智者不做无准备之事,每一次上朝前,将所奏之事提纲挈领地记录在笏板上,便不怕遗漏要点,任何时候都可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尽显智臣风度。玉笏之于臣子,如孔明手中的羽扇,气定神闲,运筹帷幄。传说中曹国舅成仙后依然身着官袍玉带,手持玉笏 |
再比如玉玦。
前面提到过,玉玦曾是一种重要的信物。其实它还常常作为君子喜爱的佩饰随身佩戴,因“玦”“决”同音,象征着决断。所谓君子,无论做事还是做决定,都应果断,坚决,这是做人的大智慧。否则,便是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说到此,便不得不提到著名的鸿门宴。秦朝灭亡后,各路枭雄纷纷而起,无不怀着一统天下的雄心,项羽和刘邦亦是如此。项羽的亚父范增积极出谋划策,并和项羽约定在宴中以玉玦为信号,玉玦一举,当机立断。然而,项羽却犹犹犹豫豫,无视了范增连续三次举起的玉玦,错失良机,最终,刘邦成就霸业。
成大事者,必果决,坚决。决心难下,决定难做,拖泥带水,结果便是追悔莫及。无论是项羽还是刘邦,若缺少果决坚毅的心性,有勇无谋,失败都是历史的必然。如此说来,每个人其实都应该随身佩戴一块玉玦的。鸿门宴插图。右上红圈处,为范增举起玉玦示意项羽早做决断。 |
兴隆洼出土玉玦。圆环状,规则缺口,代表决绝、决断之意。
|
玉觽(xi,一声),角形玉器,上端粗大,下端尖锐,造型据说来源于兽牙。人们习惯在上端穿孔随身佩戴,不仅能做装饰,还可应急——解绳结。系紧的绳结仅凭手指很难解开,但若是将玉觽尖锐的一端插入,就可以轻松地迎刃而解。这种特质,使得玉觽在实用功能上又多了象征意义——代表解决困难的能力。人人想做智者,所以,君子佩玉觽,是对自我的要求;幼童佩玉觽,是对成长的期望。商代龙形玉觽 |
几千年过去,人们依然用随身佩戴和田玉来表达对“智”的渴望。象征聪明伶俐的玉菱角、玉狐狸、玉灵猴,期望厚积薄发一鸣惊人的玉蝉,祝福学业、事业都不断攀升的玉竹节,等等等等,是一个民族对知识的向往,对智慧的崇拜,对有智者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