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路运输行业体系中,大中型道路运输企业虽具备相对雄厚的资源与较为完善的组织架构,但在安全管理领域仍存在诸多根深蒂固的问题,这些问题犹如潜藏的暗礁,时刻威胁着企业运营的稳定与公众出行的安全。
一、安全管理体系的形式化
部分大中型道路运输企业虽构建了看似完备的安全管理体系,实则徒有其表。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缺乏深度与前瞻性,未能紧密贴合行业动态、法规更新以及企业自身运营模式的演变进行持续优化。例如,安全目标设定模糊且缺乏科学的量化指标,使得安全绩效评估无的放矢;安全管理流程繁琐且缺乏高效的执行机制,导致制度在层层传达与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此外,内部安全监督机制疲软,缺乏独立性与权威性,难以对违规行为形成强有力的震慑,致使安全管理体系沦为应付检查的表面文章。
二、风险管理的滞后性与片面性
在风险识别与评估方面,许多大中型企业反应迟缓且手段单一。未能充分利用大数据、智能化监测等先进技术手段对复杂多变的道路运输风险进行全面、精准的实时监测与分析。对于诸如极端天气、道路施工、交通流量高峰等外部风险因素,以及车辆技术故障隐患、驾驶员疲劳与心理压力等内部风险因素,缺乏系统的整合与动态评估能力。风险应对措施亦缺乏针对性与灵活性,往往是被动应对而非主动防范,应急预案陈旧且演练流于形式,在面对突发重大安全事件时,难以迅速、有效地组织应急响应与救援行动,导致损失扩大。
三、驾驶员管理的深度困境
驾驶员作为道路运输安全的核心主体,在大中型企业管理中仍存在诸多棘手问题。招聘环节虽有相对规范的流程,但对于驾驶员的综合素质考量仍存在漏洞,对其职业道德、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应对复杂路况与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评估不足。培训体系看似完整,实则培训内容陈旧、培训方式僵化,缺乏个性化与实战性的培训课程设计,难以切实提升驾驶员的安全意识与驾驶技能。在日常管理中,对驾驶员的工作强度与作息时间监管不力,导致疲劳驾驶现象屡禁不止;对驾驶员违规行为的惩戒机制不健全,罚款、扣分等常规手段未能从根本上遏制违规驾驶的冲动,缺乏有效的教育与引导措施帮助驾驶员纠正不良驾驶习惯。
四、车辆技术管理的漏洞
大中型企业在车辆技术管理方面同样存在不容忽视的缺陷。车辆采购环节,过于注重成本控制而忽视车辆的安全性能与可靠性指标,对新型安全技术装备的应用积极性不高。在车辆日常维护保养方面,维修计划执行不严格,存在超期服役、带病运行的车辆仍在运营线路上行驶的现象;维修技术力量参差不齐,部分维修人员缺乏专业资质与技能培训,对车辆复杂故障的诊断与修复能力有限,导致车辆维修质量难以保证。车辆技术档案管理混乱,资料缺失、更新不及时,无法为车辆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与决策依据。
五、安全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
安全文化未能在企业内部深入人心,成为凝聚全体员工的核心价值理念。企业高层对安全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缺乏长期、系统的规划与投入。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创意与感染力,难以激发员工的主动参与意识。员工对安全文化的认知仅停留在表面,未能将安全意识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准则与职业习惯。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安全文化协同共建机制,安全管理成为安全部门的独角戏,未能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大中型道路运输企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安全管理通病的严重性与危害性,以刮骨疗毒的决心与勇气,从制度重塑、技术创新、人员管理优化以及安全文化培育等多维度入手,全面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方能在保障公众出行安全的同时,实现企业的可持续、稳健发展。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