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经济版图上,江西显得尤为独特。区位条件还算不错的江西,长期发展平平,一度被视为南方经济的“吊车尾”“环江西高铁带”“环江西双一流高校”“环江西5G带”“环江西自贸区”...这并非江西不够努力,而是其周围的经济环境似乎形成了一种无形的“经济带”,将江西紧紧包围,使其难以突围。如今,新能源行业正成为全国造富的强动力,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的江西,顺势踩中了新能源的热门赛道。在我国能源版图中,江西正在以一种令人瞩目的姿态,迅速崛起成为储能产业的新兴力量。12月16日,赣锋锂电(南昌)锂电池生产基地正式启动建设。项目计划包括新型锂电池研究院的建设,并将建成年产10GWh的新型储能锂电池、40万支消费类锂电池以及固态锂离子电池的生产线。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工业产值将达到约60亿元,创造2500多个就业机会。该基地将成为江西省首个集3C数码锂电池、动力储能锂电池、新型固态锂电池电芯生产与PACK系统集成于一体的创新型锂电池研发与制造中心。而就在今年年初,江西鹰潭市余江区星能科技余江16GWh储能系统及能源运营交易中心项目也正式开工。项目总投资约6.35亿元,拟用地面积约100亩,规划建设年产能规模为16GWh,其中首期项目产能规模为4GWh。项目总建筑面积约为48,13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为4748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为650平方米。建设内容主要内容包括厂房、宿舍、展厅、食堂、门卫、机动车停车位及道路、景观、绿化等附属设施等。曾经,江西在全国储能产业的布局中,似乎处于一种略显尴尬的境地。当其他省份在储能领域大步流星、奋勇前行时,江西的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却相对较小,远远低于周边的湖南、广东、浙江、安徽和湖北等省份。截至 2023 年底,江西新型储能装机规模仅 47.5 万千瓦,与湖南的 266 万千瓦、广东的 160 万千瓦、浙江的 108 万千瓦、安徽的 178 万千瓦和湖北的 138.21 万千瓦相比,差距明显。这种差距就像一道无形的枷锁,束缚着江西储能产业的发展脚步。面对这样的局面,江西省政府果断决策,决心在新型储能领域打一场漂亮的 “翻身仗”。他们深知,储能产业作为未来能源发展的关键领域,对于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如果继续在储能产业上落后于人,江西不仅将错失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还可能在未来的能源竞争中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储能产业发展攻坚战在赣鄱大地上全面打响。首先,江西的太阳能资源丰富,使得光伏发展毫不逊色。江西全境多年平均的太阳能资源年总辐射量在1200~1300kWh/㎡之间。根据中国气象局数据,2022年江西省太阳能资源优于往年。全境平均水平面年总辐射量为1480.4kWh/㎡,最佳倾角总辐射量为1568.3kWh/㎡。若按照82%的系统效率计算,首年年利用小时数可达1286小时。2023年,江西省工商业备案项目共计1300余个,项目总规模超过2.1GW。起步于2006年晶科能源成立时期的上饶光伏产业,如今已经形成“硅片—电池片—组件—配套辅材—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涵盖企业近百家。今年前9个月,上饶市光伏新能源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069.8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25.2%。其次,江西在储能发展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仅宜春一地,氧化锂储量就超过 900 万吨,更拥有亚洲最大的锂云母矿山 —— 宜春钽铌矿。整体锂云母储能占到全国的 4 成左右,锂盐产能和产量更是在全国名列前茅。2021 年,江西锂盐产能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其中碳酸锂产能超过 20 万吨,产量为 12.22 万吨;2022 年,它成为我国锂矿储量增长的主力军,占总增量的 94.5%。这些丰富的资源为储能电池的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原材料保障,吸引众多企业纷纷布局江西。为了推动储能产业的快速发展,江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2024 年 1 月 9 日,江西省能源局印发了《江西省新型储能发展规划(2024 - 2030 年)》。这份规划犹如一盏明灯,为江西储能产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清晰的方向。它明确提出了分阶段的发展目标:到 2025 年、2030 年,各设区市新型储能投产规模分别不少于新增新能源装机的 15%、20%;到 2035 年,全省新型储能投产 600 万千瓦以上。这一规划的出台,让江西储能产业的发展有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企业们可以据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有序推进项目建设。政府部门也能够根据规划目标,合理配置资源,加强对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确保储能产业沿着健康、可持续的轨道发展。支持独立储能发展。2024 年 11 月 20 日,江西发改委发布的《江西省支持独立储能健康有序发展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更是为独立储能项目送上了一份 “大礼包”。在独立储能认定标准方面,明确规定只有入围江西省级独立储能示范项目清单,或者列入国家试点示范清单的新型储能项目,才有资格被视作独立储能。这一标准的设立,犹如一道严格的门槛,确保了参与市场竞争的独立储能项目具备较高的质量和示范效应,有助于提升整个独立储能行业的发展水平。在市场参与机制上,该措施大力支持独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充分发挥其移峰填谷和顶峰发电的作用,鼓励其 “一体多用、分时复用”。这意味着独立储能项目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功能,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间段内,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运营模式,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例如,在用电低谷期储存电能,在用电高峰期释放电能,既能缓解电网压力,又能为企业带来丰厚的收益。对于容量租赁,措施给予了充分的鼓励。新能源项目租赁独立储能容量时不受地域限制,可以就近选择,价格也可以私下商量着来。这一灵活的政策为新能源项目和独立储能企业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促进了双方的互利共赢。新能源项目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所需的储能容量,保障自身的稳定运行;独立储能企业则可以通过租赁业务拓展市场,提高设备利用率,增加收入来源。保障能源供应与需求平衡。2024年12月10日,江西省工业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的《关于支持打造国家级铜基新材料集群促进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也为储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其中明确指出要加强重大项目用能保障,支持各地开展储能设施建设,积极保障铜企业用电、用气需求。储能设施的建设对于保障能源供应的稳定性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像铜产业这样的高能耗行业来说,稳定的能源供应是企业正常生产运营的关键。这一措施的出台,不仅有助于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也为储能产业创造了更多的应用场景和市场需求,推动储能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这些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形成了一个相互衔接、相互支持的政策体系,为江西储能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生态环境。2024年前三季度江西工商业储能公开备案项目数量达到40+,项目规模612MWh,金额总计54亿元。
江西在储能产业的产业链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如同一条坚固的链条,串联起上下游企业,共同构建起一个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系统。截至今年9月底,江西省新能源产业规上企业共有513家,主要集中在光伏、锂电产业,其中光伏产业规上企业155家,锂电产业规上企业345家。形成涵盖新能源上游制能、中游储能、下游用能在内的全产业链条,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4469.3亿元,成为推动江西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江西在储能产业发展进程中,众多重点储能项目如璀璨星辰,在各地熠熠生辉,共同勾勒出江西储能产业蓬勃发展的壮丽画卷。该电站位于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建设规模为300MW/1200MWh,于今年1月,成功入选国家能源局“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名单”。电站采用中储国能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作为国家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江西省首个300MW压缩空气储能电站,该电站将首次创新性采用自主知识产权“多环阵列形”的大规模长时储气库系统,设计最大压力10.5MPa;系统可灵活梯次投运,适用多种复杂地质条件,实现装备的高效建设运行;对我国大容量长时新型储能工程建设,具有示范意义。其建设也将改善江西区域电网消纳空间、优化网源协同发展,有效平抑江西省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出力波动特性、提高区域电网的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经济性、安全性,助力江西省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为江西省及全国新能源和储能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推动和示范效应。该项目由科力远全资子公司宜春力元投资建设,总投资约4亿元,共分两期建设,一期具备年产1GWh储能系统产品的生产能力。二期主要建设2GWh储能产线车间、储能系统集成装配车间、办公、数字化监控运维中心、宿舍楼等。据悉,目前该公司已接到北京天顺智储、江苏果下等多个储能订单,预计今年可实现营收超8000万元。二期项目计划于明年二季度启动建设。科力远成立于1998年,2003年A股上市,是集锂矿资源、电池材料、先进电池及管理系统、储能系统、电池回收等产品和服务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截至目前,科力远集团在宜春已累计完成投资约27亿元。该项目由中城大有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兴办,总投资8亿元,项目经营范围为提供电网侧调峰调频等电力辅助服务、参与电力市场现货交易、为新能源投资企业提供容量租赁服务等。资料显示,中城大有成立于2016年5月,是国有中霆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在新能源产业板块,中城大有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布局“用户侧+电网侧”储能市场,推广“整县光储超充一体化”模式,打造全国碳中和示范县,在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甘肃等13个省签署了80个独立共享储能项目。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素材来源:储能行业动态、江西工信等
责任编辑:木木
审核:诸葛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12月19日【山西太原工商业光储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