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行为
文摘
旅游
2025-01-09 22:10
湖北
去年早些时候,就关于什么是好的行为,在一次水泥公园结束的聚餐中,问过老潘、稀饭和好多人,到今天我也依然在琢磨,有一些小的答案和感悟,同大家交流和分享。(以下讨论的均为现场行为)
首先得区分一下什么是表演,什么是行为。那天炭叹讲到一个例子,说有一段影像,是一个美国人拿着左轮手枪对着一个印第安人射击,如果是表演,那么枪里要么是空包弹要么没有子弹,如果是行为,那么枪里就是实弹。行为是真正的去做一件事,而不是去表演一件事,所使用的材料是工具,而不是道具。
接下来是我的一些思考,还有温州废船工作坊和上海托马斯工作坊以及刚刚结束的水泥公园艺术节给我的启发。对于行为者来说,行为开始之前不一定需要排练,没有弄得分毫不差的必要,事故是很重要的,而往往因为事故的意外性在行为的偶发性中爆炸,很多时候会让一个行为从好变到妙。但行为开始之前,行为者是得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我要开始做了,我要开始我的行为了。”而且最好能有所检查和试验,托马斯说谢德庆在做《做一年》系列里面,在开始之前都会先试七天,看自己能否适应和能否坚持,然后再开始。由此说来,好的行为,是你清楚的知道你要做行为了,即将处于一种“行为”的状态里面,而且此刻的你与你的身体,在行为开始前的一切都已准备好(例如上好厕所)、检查完毕(例如材料备齐了),再在过程中的其他,那已不是能掌控的事情了。再就是得真诚的对待自己的行为,珍惜自己的现场,认真的对待观众。在现场无论你主观上有没有观众的存在,在客观上,他们就是在那里,不能因为他们一直是在那的,且基本上不会离开,你就肆无忌惮的“表达情绪”和“自说自话”,很多时候可以叫“自嗨”,这种及其情绪化的表达和创作,可能适合音乐,可能适合舞蹈,但不太适合行为现场。当然行为也可以“自嗨”,但好的行为一定会考虑到“现场性”,不能够太过于自我,也不能做不进去。就像之前聊天和帆有聊到观众,她说“不要放大了自己,不要小瞧了观众。”这之间的度,还有平衡,就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事情,有一些没太多行为经验的朋友刚开始做的时候,很难“做进去”,就是放大了观众,小看了自己。1.托马斯在工作坊说到了一句,行为有两层会好,一层是你自己的,一层是别人熟知的、看得懂的。3.好的行为有时候能进入心流,对于做和看的双方都是。8.高潮的时候持续一下,然后往回收,不要妄想一直处于高潮。9.在创作的前期和过程中,能看到所处空间的多维和身体的可能性。很巧的是在写这片文章的当天,做了一期水泥公园,结束后和刘璇还有BAT聊了聊天,也讲到了这些。刘璇说她不喜欢的行为会是,第一是“翻译”的,这个不仅仅对于行为来说成立,对其他的艺术形式来说也是成立的。就是把一种主义或者说是一种想法,又或者说已经成立的一句话再次用不同的形式呈现,例如素食主义或者是女权等等用行为或者是绘画、戏剧再一遍进行陈述,而不是创造,就挺没意思的。第二是一种“向便宜的效果投降”,本身是英语“Surrender to cheap effects ”的直译,就像使用各种视觉上很冲击的材料,或者是做一些会拍照看起来很酷的事情,但不明白自己为何会这样做,目的只是拍出好看的照片发在ins而已。第三是一些说起来、谈论起来可能很酷,很观念,但是不真诚的作品。还聊到“艺术传销”,做很多小垂类的艺术领域的朋友容易形成圈子,大家会在里面相互夸赞,一些不是这类的朋友可能听到这种聊天和氛围很容易被吸引而且也想去做。和开玩笑说,水泥公园是行为的大厂,会特别卷,不管作品好不好,强度一定得大,例如脱衣服、背人、用水浇自己、用火、烧东西、烧自己、吃异物等等。我也有点觉得(当然也是开玩笑),水泥公园艺术节会像公司年会,每个员工摩拳擦掌想整个狠活在老板面前露露脸。
刘璇说我是公众号卷王,这么好的文章都只放在副刊,我觉得可能是。卷一点没什么不好,人们的时间和精力都太有限了,极致的挤压自己得出精准和精心的内容是有必要的。另外好的东西只需要好就够了,又好又火又出名又被很多人看,在这件事上我不做奢求。由于正刊的原因又拖了好久,在这个期间的一次聊天里,听到了一个一方的说法,就是当你想出这个行为时,你自己觉得非常好,会非常想做,并且觉得观众也会非常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