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表达和感受爱__上海

文摘   旅游   2024-08-04 22:22   上海  

PUNKISNOTDEAD


自由职业也是职业

快两个月没有更新公众号,原因就像我朋友圈说的那样,我已然置身于这一趟我寻找到的答案里,忙碌且稳定有序的生活着,没有那么多热情和精力再去诉说些什么,只是这一趟旅行需要一个结尾,有太多亟待记录和再次拥抱的记忆,那些珍贵的日子和闪着光的人们,和我一同经历的事儿。

没有忙于工作,相对来说是自己认真生活着的状态,可以说是自由职业?只不过自由职业也是职业,需要推进点什么,如你所见,时隔小两个月“与你的灵魂漫步”再次与大家见面,结束这次旅行的记录后,还会有很多其他的内容要发出来,我会尽快更新的,你知道的,我会认真保持每一次的表达准确和完整。



白盒子里的

来到上海最开始见的朋友是壳子,我和她在21年的废船相遇,那次是废船联合罚站做24小时的集体即兴,我做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个行为,壳子做了个叫问吻的行为,简单来讲就是在疫情的背景下,摘掉口罩,用口红在上面写下问吻,之后问身边的朋友愿意和她接吻吗?也问到了我,然后我们接吻,我在接吻的时候身体是颤抖的,因为她是我人生中第二个接吻的人,那天我们还聊了很多,总之有一段很开心的回忆。

再后来她和豆子一起做了个ArTanto的艺术平台,也有实体空间,是流动性的,不久前才从1933老厂房迁徙到力波这个商场。对于这类空间、画廊又或者是“私人美术馆”?我一直都会疑惑,究竟是干什么的,如何运作?赚不赚钱?以及艺术一定是要被置放在一个看起来专业的场域,一个特定的空间,一个“白盒子”里,才被称为艺术,人们才买账吗?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思考。我问了壳子她们目前的情况,她说目前是不挣钱,也不怎么花钱的(因为有和地产进行合作)。

就艺术的包装和呈现来说,我对于这套体系,了解过少。可能大多数朋友在艺术的路上都是从学院派、规训、话语权、体系这套东西之后,发现不喜欢,开始反思,最后走向轻松又本真,自然又真诚的创作。而我对这些体系和理论没有系统学习,也说不出来几个流派和大师的名字,一开始的接触是更为自然和生命力的废船、穿山甲等空间,对艺术觉察到更多的是感受,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和平静,是提出问题和找到各自答案的方式。

所以究竟艺术要不要在“白盒子”里呢?我不太清楚,可能随着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就有明确的体会了。




就那样美好地活着

和簪子认识也是在21年9月那会儿,龚豪在穿山甲搞了个7x7的活动,七个艺术家在穿山甲住七天,其中这七天大家天天搞活动或者工作坊,再就是去各处拜访其他空间和朋友,簪是这七个艺术家之中的一个。

再后来簪武大哲学系毕业了,回到上海,本来是要去留学的,因为参与了一次没有那么沾边的游行,被强制拘留,然后取保候审,等待传唤,这期间没办法离境,也就错过了入学和出去的机会。在部队的日子里,我和簪有过几次短暂的聊天,每次都特别开心。这次来上海,和簪、姥爷、奇奇一起去到了长兴岛,看到了建筑工地里的一些奇怪建筑,我还打出了我人生里的第一个水漂,有一个甚至飞了九下,给我激动坏了。再之后我们去到了海边,看潮水起伏,浪花拍打礁石,云伴随天光黯下来,风很大,把他们仨的头发吹得看不清彼此的脸,我们相互拍了很多的照片。

现在他们在距离彼此不远的地方搞了个据点,并且天天轮流下厨,看下来最厉害的应该是姥爷,过段时间我应该就去蹭饭了,再去据点住两天,就那样美好地活着,来迎接不知道何时会来的一切。



活下去比做难太多

在上海的几天里还去到了M50拜访少龑兄,他今年年初受邀担任i ma的策展人。我们就城市空间,画廊等问题聊了很多,他让我明白,在如今这个环境下,活下去要比只是“做一个”难太多。

那天,我们谈到了经济下行,审查制度,再就是关于空间。每一个艺术家或者是自由职业者都希望有一个自己的工作室,或是一个公共的地方,大家可以办点活动,喝喝茶聊聊天,放点喜欢的唱片、诗集和画,这一切都是作为精神世界外化的具体呈现,艺术家是需要的,他们绝大多都是精神世界充盈和很有分享欲的人。

空间是谁都可以开的,只要有一笔启动资金,加上一些热爱和自己的理念,可在现在的环境下,如何持续的开下去,至少是收支平衡,在耗费完所有的资金和坚守之前是一个大问题。我们聊出了一些可能性,也许那样能运转下去?我总结成了三个方面,首先这个空间的活动和内容得有独特性,别的地方无法提供,例如前段时间少龑兄在武汉combo做了讲座,分享了一些在国外的策展经历,鼓励艺术家自己可以策自己的小展以及一些利用不同空间和材料策展的新思路,这样的内容独特性不必多说;其次是空间附近会有对活动和内容感兴趣的人群,例如gay吧在成都,快捷酒店在大学城这样;最后是大家都能消费得起,并且消费形式要多样化,抛开最基础的活动门票以及酒水饮品,艺术品以及艺术衍生品的售卖,我还能想得到是家庭作坊式的技能服务,格子铺类型的电子经验、资源交易,与自制手工艺品,自酿酒水,家庭厨房等一系列时间和经济成本不高,但也能增加些许收益的日常方案,最后是闲暇时间的场地与人力出租。

一直想搞个空间,叫有朋,有生之年会开的。

祝愿少龑兄好,日后能有自己的空间,策出更好的展。



我们需要表达和感受爱

说真的,我已经不记得,什么时候我重新关注到表达,客观又真诚的表达,准确又直白的表达,触及到自我和灵魂的表达,这些表达和被表达让我更加深入地看到事物和世界具体的样子,以及更少主观判断,更为真实的他人。

那么爱呢,爱这个东西更为无形,且难以把握和寻觅,有人像宝物一样珍视,有人又将它奉为拯救自己的神明,有人觉得它只是虚无又或是谎言,还有人正苦于它的折磨。对我来说,我感受过,首先它是真实存在的,是一种被无形子弹打中眉心后的一刹那颤栗,再之后酥麻温润的血液以胸腔和颅顶为起点向身体的每一个角落淌去,一股夹杂着幸福,温馨,感动欣喜,稍带一点不能自已的激动和懊恼,从下腹缓缓往心头升起,再呼吸的时候,每一口空气都是甜的,酥麻的感觉持续在指尖,耳廓和心跳里。

再说到表达和感受爱,这可以说是一种能力,也可以说是在某些极为安全和舒适状态下才会有的产物,倘若经常能这样,日子一定会是幸福的,人也会变得柔软温和,不再有虚伪和猜疑,无情与冷漠,拥抱他人,拥抱差异和共情,这些细碎和温情的瞬间,也许就是作为人存在于世界上的意义。


6月10号离开的上海


像开红酒一样“砰”的一声

也就是在上海的那一刻,我找到了自己的答案,生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好像突破了某些桎梏和瓶颈,像开红酒一样“砰”的一声,惊喜又欣幸。

这趟旅途的开头,源于我对之后究竟要如何生活的困惑,是要先赚够足够的金钱再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还是先自由一点沉淀下来感受感受生活,加上很多好友因为两年的服役见不到面,会非常想念,好奇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的模样。

在经历过种种后,那一刻我找到的最终答案是,无论沉淀还是赚钱,本质上没有一个先后顺序,需要根据外部的环境和内在的秩序和节奏来进行调整,当内在需要消化以及外部环境不太好的时候,这个阶段自然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会比较好,当外部有一些有利的机会,内在充盈且富有精力,适合外化去与外界接触时,那么去赚钱或者是参与社会生产是再合适不过了。

在答案后面,还有一个重要的发现,我发现我很需要与有爱的人们待在一起。这次来到上海收获到的温馨和关怀太多,最开始从燕郊跳脱出一定要住在朋友家或者是空间的设定后,先住了两天青旅,后面去到了沙发主净均哥家中,当晚他就请我吃饭,点了一大桌,还点了上海的特色醉虾,再到后面做完水泥的现场,认识了vita,和vita聊到我后面可能还需要在上海住几天,vita说可以去她那住,现场结束那晚德生还特意用电动车送了我一段,把我送到家,之后约祉琪出来吃饭,我们那天聊到很晚,第二天我又去金泽找una玩,我和una一起去到璇的家里,璇正好想找个室友。

朱家角有这么多有爱的朋友,环境又美得像画,于是在整个旅途结束后,我就在这生活下来了。



囿于昼夜厨房与爱


这趟旅程是有认真想过究竟会发生什么,最终还是囿于昼夜厨房与爱。



正常的混蛋
一个混蛋的自我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