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颍村庄系列故事】⑤杜曲镇长枪王村:因红缨枪得名的村庄

政务   2025-01-04 15:35   河南  


编前话:

临颍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属豫州之域,秦时属“颍川郡”,西汉初年置县,迄今2200余年。在漫长的沧桑岁月中,临颍县形成了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绝妙地名。仔细品味那些内涵丰富、个性鲜明、神形风雅、历久弥新的村名街名巷名,可从中领略到千年古县特有的历史风貌,使人沉思、令人叫绝。每一个地名,都似一粒珠玑,维系着演进的记忆,烫染着时代的烙印,蕴含着厚重的人文积淀。临颍融媒、县政协文史委开设专栏报道【临颍村庄系列故事】直观、形象地展示临颍历史地名的由来、演变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临颍的历史和文化。今天推出第五集《因红缨枪得名的村庄


因红缨枪得名的村庄

长枪王村已有600多年历史,据村民代代相传,该村的由来跟历史上浩浩荡荡的“洪武大移民”相关。

据史料载,1368年朱元璋统一天下,建立明朝。为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了山西向中原移民的政策,史称“洪武大移民”。

据《长枪王村史》和《长枪王王氏宗谱》记载,在“洪武大移民”中,有王姓三兄弟携家眷及祖传的红缨枪,从山西洪洞县迁入临颍县,先在临颍县巨陵镇东济周村定居。后兄弟分家,兄长带着红缨枪的枪杆来到杜曲镇,在颍河故道西岸建村,取名长枪王村;二弟携红缨枪枪头到繁城镇定居,取名营王村;因红缨留在三弟处(东济周村),后改名英王村。三村代代和睦相处,习文弄武,来往频繁,情意浓厚。

 长枪王村于清初筑寨,有南北大寨门,寨门上方有寨门楼,寨墙外围大蓝砖包砌,寨墙上边用蓝砖砌成寨墙垛,雄伟壮观。南门、北门,两个门均为木质门。门厚五寸,外用铁皮包装,用大盖钉镶钉,并钉有门环。门上有四个炮眼。寨门上有门楼,两边有门房。南门称谓喜门,门楼上供奉有“文昌”爷。欲求功名,或已取功名,族人都要拜典“文昌”爷,因此常年香火不断。北门楼有石匾,书有“长枪王”字样。村南门里建有二郎庙一座,村东南有灵奶奶庙,后改为灵庙学校。农历正月十三有庙会,大戏三台,十分热闹。

寨墙外有寨河,也称护寨河。寨河宽四至五丈,水深五尺到一丈,寨河隔一段还扩宽挖为寨坑,后常指为:苇坑、藕坑、李坑、南长坑、寨东坑等。寨河形成河连坑、坑接河,共围寨墙。当时的长枪王村寨宛如一座很雄伟的小城堡。

长枪王村寨墙的筑成,美化了环境,强化了安全,在防匪防盗、保护族人安居乐业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公元1949年前后,长枪王村寨墙基本保存完好。河水清、鱼虾游、芦苇茂、荷花鲜、鸟起舞、蛙歌唱,长枪王村寨呈现一幅水寨仙府的景象。

“红缨枪枪头是铁、枪杆是木的古兵器,在那个时代,主要是用来防身的工具。我们村从建村开始,就与木材有着渊源。王家兄长带着家眷,在长枪王村耕田建舍,繁衍生息,用木头制作枪杆的手艺也代代流传下来了。”长枪王村的一些老人讲,随着时代的发展,长枪王村的手工木制品种类越来越多,逐渐从防身武器发展到勺子、瓢等生活用品及各类家具。

如今,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改善,人们的要求越来越高。木业加工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手工制作发展到简单的小型机械化生产,再到现代大型机械自动化作业。目前长枪王村有多家生产经营木材、木板材、拼板、家具木料等产品的企业,从业人员近千人,收购木材的足迹踏遍了全国各地。

 一业兴,带动百业兴。长枪王村木业加工的兴起,辐射引领了周边村民共同从事木业加工产业,产品在广东、福建、上海等省市分别建立了营销网点,并已远销福建、香港、台湾及韩国、日本等地,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最大的木材加工基地,同时带动当地饮食、运输等行业蓬勃发展,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资料来源:临颍县政协学习和文化文史委员会

监审:张志武
审核:赵晓培
责编:王星


特别声明

声明:原创文章版权属临颍县融媒体中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

临颍融媒
临颍县融媒体中心官方公众号,专注于时政新闻、突发事件,民生话题的及时播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