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架J35A飞过

体娱   2024-11-12 09:03   陕西  

昨天的稿子,不少朋友留言,都看了,有褒有贬,有的朋友特别看不上,这么牛逼隐身世界第一的先进战机,居然不是满篇好好好,脚踩美利坚,拳打欧罗巴,真的没招了,小庙接待不了大神快点请走,作为一个混了很多很多年行业的人,对于航空工业很多事情的理解,总体还是是担忧胜于惊喜,假如没有行业经验,容易陷入一味叫好的态势,或许这有点像美女的老公和美女的粉丝感受的差异。

#第二架歼35A出现

这是另外一架的高清大图,不知道哪位拍得,角度色彩都很无敌,天气也很好,这里就特别指出一下,这一架的细节和昨天的还是不同的,虽然都是垂尾75庆祝空军生日标记,最大的不同在于平尾构型。

局部放大之后,可以清楚看出,这个飞机的平尾是普通设计,没有内侧的延展片,平尾的根部后缘超出了后边条,形成了一个错位的格局,就这个角度来看,该飞机的平尾最少有2个不同设计,目前不知道哪个是最终版本,也可能2个都是备选的验证机版本,尽量选出一个隐身最好的设计,就这里来看,601对于31家族,到目前来看算是比较用心了,虽然也有外界援助的因素,但是也进行了多种设计的测试试飞,就这个角度来说,老大所的设计工作,真的开始走入正轨了,不是盲目的抄袭,而是认真的对各种备选路线认真测试。

也是前几年,某个朋友去东北考察最后给的结论,大体就是老一代50-60后,普遍做事过于保守,常常是热衷抄袭现有设计,但是不善于思考,深挖设计的来龙去脉,和优劣细节,需要不需要改变,如何提高性能,并不是特别上心,这也是最近几十年,空军战斗机竞标不停失利的关键原因之一。

前几个月,写过歼20细节研发的稿子,通篇都是飞机各个细节的优化改进,机头形状了,鸭翼外形了,高效喷口了,各个部件的最优隐身设计了,所有这些集中起来,还有很长时间的集成测试,耗费了好几百亿,这也是隐身飞机昂贵的原因,由于中国的人工成本极低,所以在研发歼20的过程中,总体投入大约是美国F22战斗机项目的三分之一左右,最大的变数是太行发动机,前后折腾了30多年,十多个改型,这个计算起来很麻烦,不是很精确,但是也有个基本的数量级概念。

上面是35,下面是最早的31001,都有这么小的天线存在,可能是临时措施

今天的图,细节更清楚,更有看头,让我们看看昨天不太清楚的细节,机头下方的2个黄色三角形小天线,确实没错,这个东西,应该还是验证机阶段的产物,未来批量生产应该都要拆掉,换成贴面天线,假如不拆,那就是侧面方向妥妥的镜面反射,隐身直接GG,啥都不用说。

这里的EOTS还是蒙起来的,没有透明的玻璃镜头,也看不到里面的镜头组模样,也很难判断该机的EOTS测试完成还是没有完成。

机头同样注意一下,该机侧面的雷达罩防雷击条带,比较长,而且数量较少,算是最近些年国内研发的最新一款雷达罩,技术应该没啥问题,都是专业厂家的作品。

座舱盖和边框严丝合缝,精度比歼11家族好得多,这也是隐身设计所必须,座舱盖后缘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排气格栅,注意飞机的座舱盖顶上有一些乱糟糟的线条,这就是导爆索,飞机采用了爆炸穿盖设计,速度比常规的抛盖速度大约快0.5S+,可以算是全世界最快的弹射逃生模式。

但是座舱盖的拍摄结果,发现玻璃不是很干净,可能是地勤擦的不是很认真,要大力扣分。

从这个飞机的细节接缝和工艺来看,基本赶上了成飞歼10C和歼20的变态精度,都是CNC加工,还有数字化检测,不出意外,都是高质量产品,不是特别对工人技师手艺提出过高的要求。

这里是前起落架舱门接缝,无可挑剔,这也是极致隐身技术所必须,从2007年雪鸮战斗机竞标失利后,沈飞航空复合体(112厂+601所)遭受 严重的打击,随后就是将过去最早淘汰掉的方案,重新拿出来折腾,这个方案在90年代中期评测被淘汰,主要原因是大迎角性能差,优点则是采用了酷似F-22的架构,隐身比较好,折腾了一大圈之后,回头认真学习F-22,彻底抛弃俄制三翼面,这是很惨烈的代价。

类似的事情也在俄罗斯发生,苏霍伊设计局在2000-2010年期间,在他们的会客大厅,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放上一个完全不同的新战斗机模型,我们去了很多代表团,看得眼花缭乱,但是谁都猜不到,俄罗斯选择了大家接受度最低的方案,就是现在的苏-57,放弃了最像F-22的方案。

601所和苏霍伊设计局一同掉坑,最终601所醒悟的比较早,重新回头走F-22的路子,结合2000年后美国JSF联合攻击战斗机方案,一点点改进,最终折腾出了目前的歼35,而悲剧的俄罗斯航空工业,则没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重新打造一款合格的隐身战斗机,苏-57差点被废,仅仅作为技术验证机,但是为了航空工业的延续性,俄罗斯空天军还是捏着逼着,被迫买了70多架。

这是飞机的进气道,还有脊背的空洞,这个角度来看,脊背上没有安装凸起的EODAS镜头,技术状态不完整,也不算作战使用飞机,未来还得折腾一圈补上。

这部件的线条,真的很舒服,先是飞机的2个主起落架舱舱门,都是比较优美的锯齿边缘啮合。

机翼下方的导航灯泡,目前可以看到黄色和绿色2个颜色,飞机的襟副翼作动筒整流罩,可以看到分离的橡胶条缝隙,歼20也是类似设计,不过肥硕了大约2-3倍,又长又高耸。

机翼右侧下方也是八一军徽,左侧机翼下方也有军徽,这设计和民用客机还不同,民用飞机的机翼是错位刷号的,容易辨识事故发生后的部件左右上下位置。

这里可以看到飞机的弹仓,分析做的很好,严丝合缝,中间还有一个小折叠痕迹,这就是从F22过来的双折设计,成飞折腾这个耗费了很多的时间,一个是担心高速时候打不开,或者高速高机动时候打开弹仓时候容易引发太大的变形。

后期则是担心巨大的舱门缝隙容易导致隐身失效,来来回回折腾了很多次,最近几年还看见四周特别加上了黑色的橡胶条,这些东西,都是妥妥的黑科技,非常烧钱。

有歼20在前面趟路,35在后面则轻松了许多,和前几十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后发优势有的时候还是有点道理的,跟在别人后面,节省了许多许多的时间和精力,不需要自己再去趟路,这是一个最省钱省事的好办法,道德经说的,不敢为天下先,也可能是这个意思。

这也是最近些年,美国人对中国歼20战斗机研发表示嫉妒的原因之一,他们认为,美国人耗费几千亿美元,踩了无数次地雷,最终找到了一条成功之路,而中国仅仅需要跟随美国的步伐就可以快速高效的搞定。

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最近些年,随着中国航空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的六代机进度开始领先美国人了,美国的牛逼NGAD缩水成了瘪三机,惨不忍睹,我们的设计还是基本保持原样,继续朝着高帅富路线前进,很有意思。

NGAD的设计变化,主要是经费吃紧导致的设计缩水,最终采用大量无人机的价格优势,弥补经费缺陷,这里也要加上体系的概念,六代机时代,将是有人战斗机,无人机,还有隐身轰炸机等无缝连接的时代,主要能把事情做了,不管是有人机还是无人机,越省钱损失越小越好,这也是无人机被疯狂打CALL的原因。

随着美国这个重大变化,中国六代机,也可能增加无人机的比例,美国的套路必须高度关注和学习,自己的优势也不能丢。

这个色调无懈可击,比昨天的好看太多,但是也极大的掩盖了某些细节,这里可以看到,飞机的方向舵根部密封橡胶条,有意思的是,没有采用单根设计,而是比较怪异的4条设计,难道是方便检查转轴铰链,不必要耗费太多。

这里的下方平尾有2个条带痕迹,这是试飞用的应力形变测试仪,正常而言,就是高速飞颤振最常用的测试设备,反过来说,这个飞机的高速应该飞过了。

类似的情况也在歼20上面可以看到,比较早的测试样机上,机翼,垂尾,都不少条带。

这里也可以看到平尾内侧后边条的外形切割的很精确,和歼20如出一辙,也能看到飞机平尾内侧后面还有防雷击探针(放电刷),这也是歼20的套路,美国都采用结构上布设金属来解决问题,工艺很复杂昂贵,但是中国则认真做了研究,发现这个老东西,和整机相比,几乎不带来任何可察觉的不利影响,能省点是点。

这是今天,另外一个高清大图,别有风味,蓝天渲染的不是那么离谱,从这个图上,也可以看到一些别的东西。

2个机翼下的防撞灯都是打开的,和上面不同,可能是灯的闪烁周期不太一样,这个做的渲染就没有那么清晰,和正常的目视效果更像。

但是这个图,也有很多好玩的细节,比如这个箭头贴纸图案,就是歼20上的EODAS窗口,目前还没有安装设备,脊背的设备也没有安装。

这个角度来看,基本可以确认,这是EODAS窗口,但是窗口没有透明颜色,也可以确认,这2架飞机的设备都不齐全,不能作为完整作战飞机使用。

这飞机的襟副翼密封密封也很有趣,也是分段制造的,作动筒的整流罩形状大约类似柳叶,凸起不多,但是我们看到,整流罩前后,都是通过胶条连接的,估计整些缝隙,可能是防止过早的疲劳,或者形状变形后对隐身不利,这些设计,铁定不是最早时候就发现的,正常人的思维都是一块胶皮蒙上即可。

修改成这样的设计,也是吃了不少苦头吧,从正常设计师思维来说,设计师算是世界最懒的一群人,没有绝对必要,绝对不整花活,这是职业信条。

这是前缘襟翼和主机翼之前的密封胶条设计,正常的三代机是不管这些的,但是隐身战斗机,就必须封住,否则介质不连续,电磁波乱窜到处激发,就没有啥好果子吃了。

这是后缘襟副翼内侧的切角,凡是有舵面锐角的地方几乎都进行了切角处理,这些细节看起来做的比较彻底而且精细,飞机的细节打磨耗费很多的银子,并不容易。

从最早的31001来看,设计师觉得自己很认真设计了,细节做的几乎没有啥毛病,普通军迷更是如此,但是很神奇的是,和现在的35变化不多,但是在雷达上却完全两码事,几百公里之外就能轻松发现。

这就是隐身技术的魔力:细节非常考验人,不仅仅是外形轮廓,或者自己一厢情愿认为做到了所有隐身标准设计,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歼20战斗机的早期,尤其是2001-2002号上,隐身也不太好,经过很艰难的细节捉虫子,才一点点的搞得像样,然后才是龙波透镜不装不行,不装的话,机场的雷达看不见,没法指挥和监控。

很多的线条,口盖外形,材料,设备,全部汇集在一起,非常烧脑,谁要搞都跑不了这个关口,昨天有人说了仿真软件咋了咋了,其实没有那么牛逼,软件有那么高的置信度,谁还疯了一样,烧几百亿没日没夜的测试,反复修改,软件一跑,马上全部找到问题答案,那就太轻松了。

当然,随着中国隐身测试的疯狂迭代,反过来去修改仿真软件,确实可以大幅度提高设计和测试效率,普通人拿到的版本那就算了,假如拿到大路软件就可以搞大事,那很好办,百万年薪等着你。

左右机翼的襟副翼作动筒整流罩,外表的隐身胶条设计却完全不同,一边是切断的,另外一边则是连续的,不知道是加工失误,还是设计师故意为之,或者是使用久了一侧发生断裂,但是也很不符合常理,断裂都齐齐整整的,未来设计师还得统一口径,究竟是切开,还是连上,这些细节,在之前从来没有看过。

这是另外一个角度的图,细节很丰富,这2天大体都说过了

这是外国热心网友的设备标注图,大家看看参考一下,不翻译了,微信上都可以整。


外国网友的羡慕嫉妒恨,确实很好玩,作为中国第二款隐身战斗机,目前进化到了第三代,基本可用了,算是沈飞系统的一大胜利,但是这还远远不是终极,最近2 3年内,还有下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要展开,那就是中国六代机。

PS:写到这里,脖子疼肩膀疼,只能停,最近新鲜火爆素材无比的多,慢慢写吧,要是一天写多个素材,那就是容易出现每一个都比较空泛乏味,就这么滴,明天再见。


小海豚的兵工厂
分享一些军事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