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一线谈经验,凝心聚智促发展。成都传媒推出「成都传媒说」栏目,以一线工作者视角,不定期分享成都传媒人在新闻采编宣传、文创产业经营、综合协调管理等不同方面的经历经验和心得体会,探寻集团重要报道、重大项目、重要举措背后的故事。
不久前,神舟十九号发射成功、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吴喆第一次前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参与神舟系列载人飞船任务现场报道。今天,我们一起来看她此次采访的经验分享。
11月4日凌晨,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在此5天前的10月30日凌晨,神舟十九号发射成功。在西北大漠,中国航天事业迎来了又一个高光时刻。
这一次,我有幸前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看神箭一飞冲天,等英雄航天员平安凯旋。
“这里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
神舟十九号航天员出征仪式即将举行。”
“我身后约1.5公里处
就是神舟十九号的发射塔架。”
“现在是11月4日凌晨2点15分
我所在的位置是东风着陆场。”
……
在现场,此前隔着屏幕的激动变成了在全身上下涌动的热血,在接近0℃的夜晚,我竟感觉手心出汗。
两次任务均在凌晨进行,通宵成为工作常态,但我好像睡意全无。大漠的夜晚,抬头一看,星辰满天。
记者与神舟十八号开舱手冯毅合影
身为承上启下的年轻一代
我们应该追什么样的“星”?
巴丹吉林沙漠深处,5020工位依然伫立着。这是我国第一个航天发射塔架,只有36米高,但这里却是中国航天“梦开始的地方”。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从这里飞向太空,并以20.009兆频率向全世界播送《东方红》乐曲。
如今,5020工位已经退役。担当载人航天发射任务的921工位成为大家的关注点。
921工位主体结构有75米高,加上顶部吊车和避雷针,总高度超过100米。时至今日,这座我国唯一执行过载人航天器发射任务的“功勋塔”已将38人次、24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发射塔架述说着中国航天拾级而上的故事,而其背后,是无数航天人“千人一枚箭,万人一杆枪”的协同攻关,汇聚了数以万计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奋斗。
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历史展览馆,“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的故事感人肺腑,一代代前辈铺就中国航天之路的付出触动人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如今,越来越多的航天人投入到新的战斗中。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神舟十九号飞行乘组延续以老带新组合,“70后”航天员蔡旭哲带着两位“90后”航天员一起飞天,蔡旭哲属龙,宋令东和王浩泽属马,这一组合也被称为“龙马乘组”,不仅彰显了精神,也延续着希望。
正如宋令东所言,“‘神舟家族’的‘飞天’接力棒,从‘60后’‘70后’‘80后’的前辈手中,传承到了我们‘90后’一代。我将不辱使命,不负重托,跑好‘飞天’接力棒,展示好我们‘90后’的形象,将祖国的荣耀再次写满太空。”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我还发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在距离神舟十九号发射塔架仅50米的地方,生长着一棵榆树。每当神箭腾空,喷出的炽热火焰都会将它烧蚀,但它总能再次长出新芽,因此被称为“树坚强”。2020年底,人们突然发现“树坚强”旁边长了一棵小榆树,它也经历了多次“烤”验,人们给它取了个名字,叫“树小强”。
从“树坚强”到“树小强”,正如中国航天人薪火相传,让人看得见从未来穿透而来的光。
作为成都市级媒体
我们可以创作哪些内容?
这是成都市级媒体第一次参与神舟系列载人飞船任务现场报道,既然到了现场,就要力求让报道沾泥土、带露水、冒热气。显然,我们多了很多机会,可以做一些“转载”“整合”以外的内容,除了讲好“中国话”,也说好“四川话”和“成都话”。
一方面,我们确定了报道的大基调、大方向;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直视所面临的现状。
不可否认,全国性重大新闻事件面前,市级媒体并不占优势。事实证明,想在这类新闻上抢时效、争首发是不可能的,那作为市级媒体,我们的存在意义在哪儿?报道优势在哪儿?如何与其他媒体错位表达?又如何展现属于自己的特色特点?
此次新闻报道中,作为神舟十八号飞行乘组指令长,叶光富本身是新闻的聚焦中心,而作为成都籍航天员,叶光富也是成都媒体的表达重点。
出发前,我们了解到叶光富的妈妈和姐姐分别为叶光富写了一封家书。我将家书带到了新闻现场,以此表达家乡人民对叶光富凯旋的祝福及家里人对其回家的期盼。在此基础上,《带着家书到东风!叶光富,我们等你回家!》一文应运而生,得到广泛关注。
此外,神舟十八号返回时,成都日报锦观新闻开启三点联动大直播,将镜头对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现场、成都观看点及成都日报演播室等3个点位。成都日报视频号、微博、客户端直播总播放量约10万,央视网、央视快看、环球时报等中央媒体纷纷采用成都日报信号直播,全网播放量超400万。
在成都观看点位,我的同事敏锐抓住了叶光富妈妈的细微动作和表情,及时推出了《叶光富成功刷新中国航天员在轨驻留时间纪录 叶母听了儿子的感言竖起大拇指》《神十八返回舱落地的那一刻 叶光富的母亲激动落泪》等短视频产品,均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锦观新闻微博发布的【感动!叶光富着陆这一刻妈妈激动落泪】得到人民日报微博转发,截至11月5日10时,人民日报该条微博浏览量598万,微博话题#叶光富着陆这一刻妈妈激动落泪#阅读量723.5万,全国超过100家微博认证机构、媒体参与转发。
除了叶光富,我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现,不少四川人正用青春浇灌这片沙漠戈壁,用智慧与勇气诠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于是,我将目光聚焦在川人身上。
南充人冯毅是神舟十九号返回舱开舱手,在大漠待了18年,早已将自己锻造成了一个什么都会的“六边形战士”;达州人万川作为航天搜救大队地面搜救分队返回舱吊车驾驶员兼吊装操作手,第7次执行神舟返回舱吊装工作;绵阳人刘华兵已经驻守大漠30年,这是他最后一次参与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工作,年底将退休返乡……
他们的故事有力表达了航天人的精神以及四川人的情怀。以此创作的《大漠问天 川人筑梦——记为中国航天事业默默奋斗的四川人》一文生动感人,相关视频产品也在新媒体平台上实现更立体的表达。(点击查看→在沙漠戈壁,川人托起“飞天梦”)
在新闻现场捕捉四川元素、成都元素,已成为我的一种习惯。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林西强表示,去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了空间站低成本货物运输系统总体方案征集公告,最终,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的轻舟货运飞船方案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的昊龙货运航天飞机方案胜出,获得工程飞行验证阶段合同。
当听到“成都”二字时,我有些兴奋,立刻以此为新闻点,推出《成都“昊龙”胜出!空间站低成本货物运输系统总体方案出炉》一文,将城市作为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此外,在神州十九号发射和神州十八号返回的时间间隙,我还将目光投向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细微处,生产了《中国航天人 最不缺的是浪漫》图文内容,进一步增强阅读趣味。
据不完全统计,围绕神舟十九号发射及神舟十八号返回两大任务,成都日报共推出相关内容近百条,全网阅读量上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