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版《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发布:方法学亮点速览

文摘   2024-11-10 13:08   上海  




高血压不仅是中国患病人数最多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导致城乡居民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为实现高血压临床诊治标准化,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联合发起制订了《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高血压指南”)。中国医学科学院循证评价与指南研究创新单元、兰州大学健康数据科学研究院、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指南与标准研究中心、兰州大学GRADE中心提供了方法学支持。高血压指南的制订历时近3年,针对高血压(包括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领域有关诊断、评估和治疗的44个临床问题,形成了近一百条推荐意见,整体方法学流程严谨可靠。本文将对该指南的方法学亮点进行梳理,以期为同领域或相关领域指南的规范化制订提供参考。


亮点一:指南的制订和撰写遵循国际化标准和流程




高血压指南制订过程遵循美国国家医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ine,前“医学研究院IOM”)最新指南定义和世界卫生组织指南手册(WHO handbook)的制订步骤,符合指南研究与评价工具Ⅱ(Appraisal of Guidelines for Research & Evaluation Ⅱ,AGREE Ⅱ)的要求。指南的全文撰写遵循卫生保健实践指南的报告条目(Reporting Items for Practice Guidelines in Healthcare,RIGHT)。



亮点二:前瞻性注册并撰写指南计划书




高血压指南项目启动后迅速在国际实践指南注册与透明化平台(PREPARE,http://www.guidelines-registry.cn/)进行前瞻性双语注册,注册号IPGRP‑2021CN346。提前规划指南制订全过程,并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发表指南计划书(DOI: 10.3760/cma.j.cn112148-20211126-01021)。



亮点三:组建多学科指南制订工作组




高血压指南制订工作组成立于2021年11月,设2名主席,其中1名为临床主席(蔡军),1名为方法学主席(陈耀龙)。临床主席是本指南的总牵头人和负责人,方法学主席对本指南制订提供全程方法学指导和支持。指南制订工作组由4个小组构成,分别为指导委员会、指南制订组、证据评价及秘书组和外审组,不同小组在指南制订过程中各司其职。

指导委员会由8名心血管领域的资深临床医师组成,负责从全局角度规划、审核和监督指南的制订过程,管理和评估其他小组的利益冲突。

指南制订组以心血管科和高血压专业医师为主,还包括肾脏病科、内分泌科、泌尿外科、血管外科、精神心理科、流行病学、护理学、临床药学、卫生经济学等领域专家以及患者代表,共61名成员。小组成员主要负责确定指南范围和关注的临床问题,形成推荐意见共识,以及起草和修改指南全文。

证据评价及秘书组由34名临床专业成员、15名循证医学/方法学专业成员和2名总协调员组成,主要负责协调各工作组之间的工作,进行指南注册,撰写指南计划书,开展临床问题的调研,进行证据检索、评价和分级,以及制作证据总结表和推荐意见决策表。

外审组由3名高血压领域的临床医学专家组成,主要负责对形成的推荐意见进行审核,提出修改建议和意见。




亮点四:透明化地管理成员利益冲突和资金来源




成员利益冲突方面,指南工作组制订了详细的利益冲突管理办法,同时要求所有成员均填写利益冲突声明表。汇总后的利益冲突声明表在方法学主席的指导下由指导委员会成员评估和管理,若工作组成员声明的利益关系对指南内容的公正性造成潜在的影响,则根据利益冲突的程度限制其参与核心工作或不参与本次指南的制订工作。所有成员均声明无利益冲突,利益冲突声明表可联系工作组获取。资金来源方面,高血压指南声明制订所需资金来源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与控制局项目(T2021⁃ZC02)。资金主要用于支付劳务、资料、差旅和会务费用,指南推荐意见未受资助影响。



亮点五: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以系统评价后的证据为依据




证据评价及秘书组通过检索并分析30多部国内外高血压指南,形成初始临床问题346个。在此基础上,通过调研2000多名各级医务人员,经合并、补充、整理形成临床问题203个,最终经过两轮讨论,确定凝练为44个大临床问题,55个小临床问题。


针对纳入的临床问题,证据评价及秘书组首先检索近5年发表的相关系统评价。如果系统评价可以回答临床问题,且使用AMSTAR2(a measurement tool to assess systematic reviews 2)评定其质量为高,则进一步评估该系统评价是否需要更新,不需要更新则直接采用,如需要更新则纳入近5年的研究证据进行更新。如果系统评价质量低或不能回答本指南的PICO(population,intervention,comparison,and outcome)问题,根据现有原始研究证据重新进行系统评价。如果原始证据明显不足,再考虑基于专家经验回答问题。




亮点六:采用GRADE进行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分级




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订及评价(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分级体系是当前最权威的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分级的国际标准。高血压指南采用GRADE分级体系对推荐意见的支持证据体进行评级。对于部分无证据支持的临床问题,则依据专家临床经验,形成基于专家共识的推荐意见,即良好实践主张(good practice statement,GPS)。



亮点七:形成推荐意见的过程透明可追溯




在综合考虑证据以及我国患者的偏好与价值观、干预措施的成本和利弊等因素后,指南工作组提出了符合我国临床诊疗实践的推荐意见。2022年6月4日,工作组针对针对这些推荐意见对指南制订组专家进行第1轮德尔菲调查。对于第1轮未达成共识的9条推荐意见(共识度<75%),工作组于2022年6月18日和19日召开了线上专家共识会进行讨论。根据专家的意见,修改后的推荐意见于2022年6月23日进行了第2轮德尔菲调查。最终所有临床问题的推荐意见均达成共识(共识度≥75%)。指南制订过程中,由于新证据的出现,对部分临床问题的内容进行调整及修改。



亮点八:汇总整理当前证据缺口和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基于对各临床问题的系统检索、分析和评估,高血压指南工作组发现部分临床问题目前还缺乏强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同时临床实践中也存在一些待回答的问题。因此在高血压指南梳理了这些证据缺口,并在指南正文中汇总呈现,以期为未来高血压的研究提供方向。内容涉及血压测量与风险评估、高血压前期人群的治疗启动时间,特殊人群的治疗策略,高血压患者后续随访频率等问题。


对于高血压这种关注度极高、覆盖面广且诊治措施涉及方方面面的疾病来说,形成各方均能接受的、合理的推荐意见实属不易,未来我们也会根据新的证据持续更新和修订指南。我们坚信此次《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的出版必将促进我国高血压防治事业的进步,推动“健康中国目标”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4,52(09):985-1032.DOI:10.3760/cma.j.cn112148-20240709-00377

2. 娄莹,马文君,王子君,等. 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计划书[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2022,50(7):671-675. DOI: 10.3760/cma.j.cn112148-20211126-01021 .







文字丨排版丨审校
STAR工作组秘书处


↓↓↓点击“原文”查看指南全文

临床研究与医学统计
传播和普及临床试验与医学统计方法学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