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投顾问诚意出品点上方蓝字关注
(一)广东省
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一直以来在战略新兴产业的布局上走在全国前列。近年来,广东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广东省依托广汽集团、比亚迪等龙头企业,打造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约5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60%,占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的比例持续攀升。此外,广东省还积极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加快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广东省以华为、中兴、TCL等企业为代表,形成了全球领先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2024年上半年,广东省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超过10%,对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
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广东省积极布局创新药物研发、医疗器械制造等领域,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企业。例如,广州的达安基因、深圳的华大基因等企业在基因测序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二)江苏省
江苏省作为全国经济大省,在战略新兴产业的布局上同样不遗余力。江苏省政府注重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
在智能制造领域,江苏省依托南京、苏州等地的龙头企业,打造了智能制造产业集群。江苏省积极推动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加快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的建设。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江苏省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企业数量超过5万家,有效提升了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
在新能源产业方面,江苏省积极布局风电、光伏等领域,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企业。例如,无锡的尚德电力、常州的天合光能等企业在光伏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
在新材料产业方面,江苏省注重高性能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等领域的研发和应用。江苏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例如,南京的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在新材料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三)上海市
上海市作为全国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在战略新兴产业的布局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上海市政府注重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集成电路产业方面,上海市依托中芯国际、华虹集团等企业,打造了全球领先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上海市积极推动集成电路的研发和制造,加强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合作。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到约20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0%。
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上海市积极布局创新药物研发、医疗器械制造等领域,形成了全球知名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上海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例如,张江科学城的生物医药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上海市积极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加快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海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上海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6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30%。
(四)北京市
北京市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在战略新兴产业的布局上注重创新驱动和高端引领。北京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在人工智能产业方面,北京市依托百度、小米等企业,打造了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北京市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强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合作。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约15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北京市积极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加快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北京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同时,北京市还积极推动氢能产业的发展,加快氢能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氢能车辆的推广应用。
在航空航天产业方面,北京市依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企业,打造了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北京市积极推动航空航天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强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合作。
(一)深圳市
深圳市作为全国经济特区和创新型城市,在战略新兴产业的布局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深圳市政府注重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深圳市依托华为、中兴、腾讯等企业,打造了全球领先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深圳市积极推动5G、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深圳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超过15%,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
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深圳市积极布局创新药物研发、医疗器械制造等领域,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企业。深圳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例如,深圳的华大基因、迈瑞医疗等企业在生物医药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在新材料产业方面,深圳市注重高性能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等领域的研发和应用。深圳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例如,深圳的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在新材料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二)成都市
成都市作为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在战略新兴产业的布局上注重创新驱动和区域协同发展。成都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成都市依托京东方、富士康等企业,打造了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成都市积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加强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合作。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约20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0%。
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成都市积极布局创新药物研发、医疗器械制造等领域,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企业。成都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例如,成都的华西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在新能源产业方面,成都市积极布局风电、光伏等领域,培育了一批新能源企业。成都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例如,成都的金风科技、通威股份等企业在新能源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
(三)武汉市
武汉市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在战略新兴产业的布局上注重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武汉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在光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武汉市依托光谷等产业园区,打造了全球领先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武汉市积极推动光电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强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合作。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武汉市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约15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5%。
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武汉市积极布局创新药物研发、医疗器械制造等领域,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企业。武汉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例如,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在智能制造领域,武汉市积极推动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加快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的建设。武汉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例如,武汉的东风汽车公司、长飞光纤光缆等企业在智能制造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
(四)杭州市
杭州市作为全国数字经济高地和创新型城市,在战略新兴产业的布局上注重创新驱动和数字赋能。杭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在数字经济产业方面,杭州市依托阿里巴巴、蚂蚁集团等企业,打造了全球领先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杭州市积极推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杭州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超过10%,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
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杭州市积极布局创新药物研发、医疗器械制造等领域,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企业。杭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例如,杭州的贝达药业、艾博生物等企业在生物医药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在智能制造领域,杭州市积极推动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加快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的建设。杭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例如,杭州的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企业在智能制造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
通过对以上重点省份和城市的战略新兴产业布局与规划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以下特点:
1、创新驱动为核心:无论是重点省份还是重点城市,都注重创新驱动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加强基础研究、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方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2、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各地都注重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集聚效应提升产业竞争力。例如,广东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江苏省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等。
3、政策支持力度大:各地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包括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4、区域协同发展:各地在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时,注重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通过加强区域合作、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等方式,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5、数字赋能:部分城市如杭州市在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时,注重数字赋能的作用。通过推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
END
原创声明:本文版权为深圳市中投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所有,如需转载,来源请注明“中投顾问”。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投产业研究院《中国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白皮书2025》,点击标题,即可跳转阅读及购买。
中投顾问,中国领先的产业研究和战略咨询机构!
中投顾问成立20多年来,一直聚焦在“产业”领域,专注于产业研究、产业规划、产业招商及产业投资咨询服务。
是国内唯一一家既有深厚的产业研究背景,又只专注于产业投资与产业发展服务的专业公司。
中投顾问长期跟踪22个重点行业、81个细分行业,在全国首发超过500份新领域行业研究报告,每年发布和更新超过1000份各行业研究报告。
中投顾问构建了产业发展五力模型(即政策-企业-资本-技术-用户)创新“市场机会矩阵”、“投资决策矩阵”和“投资时机曲线”等研究工具。
自建“中投产业大数据”,并覆盖指标达到150万多个,数据累计1.5亿量级。
累计服务客户20万家,中国企业500强80%以上都是我们研究产品用户。
获取更多报告及资讯,请扫码关注👇微信号
COOPERATIVE CONTACT
合作联系
电话
400 008 1522
0755-82571522
邮箱
faxingbu@oc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