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一周看宣威

民生   2024-11-10 08:01   云南  


云南网刊播宣威新闻

宣威东山旅游搭台 画出民族团结幸福圈


彝绣产品吸引了游客。杨金香 摄

民族特色村寨。杨金香 摄


宣威市东山镇芙蓉村是宣威彝族群众最集中、人口最多的自然村落之一,彝绣作为彝族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技艺之一,也成了这里的一项重要产业。近年来,宣威市东山镇加大对芙蓉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推动当地农文旅融合创新发展,芙蓉村先后荣获“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第三批乡村旅游文化重点村”“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云南省最美乡愁旅游地”等称号,越来越多的人尝到了旅游发展带来的“甜头”。


东山镇通过举办乡村振兴刺绣课堂等非遗培训活动,推动彝绣技艺赋能产业振兴。该镇的“彝绣坊”合作社年生产订单产品上万件、年销售额达百万元。在彝绣传承人的带领下,各族妇女“零投入”居家就业,真正实现“农村妇女背着娃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养活家”,绣娘们凭借一针一线“绣”出了致富新生活。


东山镇还以节庆活动为载体,把“三月三”“火把节”等传统节庆活动变成各民族群众欢聚的好时机,各类节庆活动吸引了广大游客和各族同胞“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吃一桌饭、同过一个节”,促进了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以旅游为媒,东山镇启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旅游环线项目,打造以芙蓉、火石盆、恰德三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为龙头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一带多村”推动全镇民族团结进步全域覆盖,让旅游成为各民族群众相互了解、增进感情的重要渠道,有形有感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促进各民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绘就一幅“大美东山石榴红,乌蒙同心共奋斗”的民族团结进步画卷。


宣威:回收残膜助力烟草产业绿色发展



“柿柿如意” 曲靖西泽的柿子熟了!


曲靖市宣威市西泽乡素有“柿子之乡”的美誉,全乡共有2万多棵柿子树,最老的树龄近1000年。霜降过后,正是做柿饼的好时候,家家户户加工晾晒的柿子,像一串串金黄的“小元宝”,印证着村民们的好日子。

走进西泽乡,随处可见橙红的柿子挂满枝头,在蓝天、瓦屋、竹叶的映衬下,别有一番韵味。西泽柿子被称为“牛津柿”,是当地的老品种柿子,味甜、皮薄、肉厚,进入深秋,人们就忙着采摘成熟的柿子,农家小院里,妇女们将一个个柿子削皮,用麻线穿挂或放置在阳光下晾晒,经过晾晒发酵形成柿饼后拿到集市售卖,每年可为村民带来几百到上千元的收入。



戈平长房子村村民何树苹说道:“过了霜降,等到天晴,就可以采摘柿子做柿饼了,先把柿子削皮进行晾晒,然后揉捏,捏的次数越多,柿饼越好吃,再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让柿子上盐霜自然脱涩,这柿饼就做好了。到时,挑一个盐霜上的最多的柿饼,咬一口呀,甜到你‘心'里去!”据了解,柿饼的制作工序繁琐,需经过采摘、挑选、清洗、去皮、挂晾、捏饼、上霜等工序,完美地留住鲜柿的糖分,却甜而不腻,口感爽滑,筋道有余。



“‘晒’是做柿饼的最关键的一步。柿子有大有小,所以晒柿饼的方法也根据个头大小有所调整,削皮后的柿子按大小分类,个头小的就摆蔑芭上晒,大的就用绳子串起来晒。只有天气晴好,才能晒出好的柿饼。”西泽村村民董双莲说:“可别小看这柿饼,我一年连本带利可以赚一万多块钱呢。”



“墙头累累柿子黄,人家秋获争登场。”每年深秋初冬,慕名到西泽乡看柿子、吃柿饼的游人络绎不绝,西泽乡的柿子也逐渐形成当地一个季节性的产业,2021年,西泽柿饼被认定为宣威市级非遗项目。下一步,西泽乡将做活“赏秋”经济,延伸深加工产业链,使其沿着产业规模化、品牌化、效益化发展,把甜甜的柿子转化成“甜蜜”经济。



责任编辑  符开红 浦亚青



宣威发布
作为宣威市官方微信发布平台,提供政策宣传、重大活动报道、便民信息等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