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用生态之笔绘江淮大地绿美新画卷

文摘   2025-01-23 19:02   安徽  

安徽,山水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美好,尤以“三山三江两湖”著称。

“把好山好水保护好”“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环境治理,携手共建长三角美丽中国先行区”……这既是对安徽生态环境的高度赞誉,也为安徽林业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安徽牢记嘱托,2024年以创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为抓手,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着力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动林业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如今,漫步江淮大地,万里山河绿意奔腾,万千生灵和谐共生……一幅绿水青山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赓续厚植。


青龙湾省级风景名胜区


聚焦高颜值 守护生态美
近日,近千只白枕鹤翩跹而来,降落在位于安徽省霍山县境内的东淠河。它们或在水面上觅食、嬉戏,或翩翩起舞、引颈呢喃。据了解,2024年由于气温一直较高,白枕鹤迁徙时间比往年稍迟,而这么多白枕鹤一起降落在霍山县境内,也是当地有记录以来比较罕见的一次。

白枕鹤栖息霍山东淠河(杜世宏 摄)

好生态方能引得“贵客”来。2024年,安徽深入推进绿美江淮“十大行动”,持续推进“四廊两屏”重点工程建设,一体推进森林、湿地、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修复,进一步稳固生态基础、完善生态系统。截至目前,全省完成人工造林27.24万亩、封山育林111.51万亩,持续推进200个绿美村庄、80个绿美乡镇建设,打造绿美江淮示范点32个,14万平方公里的江淮大地美美与共。

淮北绿金湖

槐树、石楠树、无花果树……走进淮北市烈山区泉山公园,成片的绿化树苗长势良好,裸露的山体开始萌生绿意。

过去的泉山因过度开采,宕口面较多,采石宕口附近满目疮痍,原始植被荡然无存。2020年7月起,当地采用“生态修复+文旅+公园景观”开发式治理模式进行修复,如今这里已建成一座综合型城市公园,成为群众休闲健身的新去处。

泉山采石宕口生态修复在淮北并非个例。在完成20万亩石质荒山初始绿化的基础上,淮北积极实施烈山、卧牛山修复及景观建设,三五山山体修复整治,花鼓山、化家湖周边山体治理与修复等生态修复工程。通过一系列生态修复手段,成功修复赵集破损山体等采石宕口26处,过去的石质山一步步被打造成为多类型、多层次、多功能的“城市森林”,昔日“荒山”变“青山”、“煤城”变“美城”。

跨过淮河,再看位于安徽南部的芜湖市。

围绕“高颜值”绿美江淮建设任务,芜湖市充分用好山河湖自然资源,构建以长江生态风光带为核心,串联黑沙洲生态涵养区、外龙窝湖湿地公园、惠生联圩生态公园等重点项目,着力打造长江(芜湖)百里生态湾。以群众“出门见绿”为目标,深入推进60座“芜小园·口袋公园”建设,大力实施“增花添彩”工程,开展林荫道建设和“小老树”整治等工作,“开门见绿、推窗见景、移步有花”已成为当地市民的真实生活写照。

当前,安徽正紧扣“增绿”关键词,制定《安徽省全生命周期森林经营实施方案》,系统谋划开展森林全覆盖行动、森林质量提升行动、彩色森林行动、皖北杨树更新行动等,持续守护生态“高颜值”,不断擦亮绿色生态底色。

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

聚焦高价值 助力百姓富
“这是林长们为我种的‘摇钱树’。”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螺山村村民王秀萍指着房前空地上的香榧树,高兴地说。

香榧又叫“中国榧”,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干果和高产优质的木本油料树种。2023年9月,安庆市印发《关于实施“摇钱树”工程 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意见》,全面启动实施“摇钱树”工程,发动农村居民利用房前屋后和庭院种植薄壳山核桃、香榧等高效经济苗木。

“我们村采用‘村企户’合作模式,由村牵头,引进市场主体,提供苗木和种植技术,并进行果实回购,农户则提供房前屋后等空闲地种植香榧,收益按比例分成。”螺山村工作人员介绍,“根据估算,香榧产果后每亩收益约2万元,按照这个比例,企业可获得8000元,村集体和农户分别获得6000元。”

近年来,安徽积极培育森林“摇钱树”,因地制宜发展油茶、薄壳山核桃等特色经济林,大力发展食用菌、林下中药材种植等,加快培育“林下经济+”新业态。同时,积极探索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湿地保护修复,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湿地利用模式。

全椒县薄壳山核桃林下套种中药材

肥东管湾国家湿地公园采取总承包形式组建专业运营团队,建立湿地研学基地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年接待人数达5万人次,增加当地就业岗位近100个,年收入达500万元以上。蚌埠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发挥湿地生态良好优势,打造一批具有安徽湿地特色的地理标志产品和品牌产品,“三汊河莲藕”“奎湖鳙鱼”地理标志产品和“悦荷春-红莲荷叶茶”“三汊河湿地稻米”“芦芹复合蔬果汁”等系列安徽湿地新产品陆续走向市场,备受青睐。来安池杉湖国家湿地公园一体探索省际毗邻区湿地资源开发新路径,主动加强与江苏省沟通协作,共同完善湿地公园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打通湿地公园旅游线路,实现两省车辆互通互达,加强跨省文化交流,联合举办旅游文化节,年接待游客超过12万人次。

森林“摇钱树”、湿地“聚宝盆”……除了这两项,为拓展生态“高颜值”到经济“高价值”转化路径,安徽积极用好碳汇“印钞机”,加快构建省内消纳碳票激励机制,发布《安徽林业碳票项目方法学》,制定《安徽省林业碳票管理办法》,实行CCER造林碳汇项目赛马机制,搭建林业碳汇科技创新平台,引导智库、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社会团体合作开展基础研究,加快成果转化应用,有效拓宽林业碳汇价值实现路径。


聚焦高品质 发展动力足
林地管理是林业工作的“生命线”,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如何促进林地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为“高品质”绿美江淮注入新动力?

泾县马头国有林场

——创新破题,全面实施林地占补平衡。

2023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发出1号总林长令,要求科学划定、动态管理补充林地储备库,通过以补定占实现林地占补动态平衡;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绿美江淮行动的意见》,要求确保全省林地总量不减、质量不降,并召开会议专题部署推进依法依规用地用林。省林业局紧扣森林法“占用林地总量控制,确保林地保有量不减少”和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林地面积稳中有增”要求,先后制定《安徽省建设项目永久占用林地占补平衡管理工作方案(试行)》《安徽省林地占补平衡指标管理暂行办法》,印发《安徽省林地占补平衡实施方案》,持续强化林地占补平衡政策供给。同时,创新构建林地储备、以补定占、指标管理、指标交易、信用额度等5项工作机制,规范林地占补平衡指标使用。目前,全省共建成补充林地储备库42.181万亩,扣除2023年至今已使用的15.391万亩,结余26.79万亩,基本满足建设项目占用林地需要,进入健康运转状态。

——领先答题,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集体林区的绿色生态是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品牌。安徽是我国南方集体林区重点省份之一,集体林地面积占比达93%。为进一步巩固和拓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2024年7月20日,安徽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安徽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聚焦“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的“林改四问”,明确8项重点改革任务,推动全省集体林改再出发。据悉,目前安徽已出台林权抵押贷款、“皖林邮贷通”林权抵押小额贷款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全省累计完成林权抵押贷款300多亿元;创新经营和流转方式,鼓励和引导农户采取转包、出租、入股等方式流转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全省集体林地流转面积达1350万亩,占全省确权发证面积的25.48%。


聚焦高质量 促进产业优
前不久,铜陵市有10名特殊的林长正式走上工作岗位,他们来自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所(盐碱地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工程研究所、安徽榧福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高校院所和相关企业,研究方向涵盖经果林栽培、生态修复、遗传育种、智慧防火、森林保护、观赏园艺等多个方面。

他们是铜陵市聘任的首批科技林长。

据介绍,科技林长是铜陵市柔性引进服务林业保护和利用的科技人才,主要职责包括开展技术指导、进行技术推广、服务林业相关项目招引、为铜陵林业保护发展建言献策等。

近年来,安徽林业系统始终把科技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坚持科技赋能,不断提升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安徽省林业局组织开展“人才林业行”系列活动,深化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合作,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森林防火中的应用,积极开展松材线虫致病阻断技术和防治药剂研究,建立关键技术“揭榜挂帅”制度,着力解决防火防虫领域“卡脖子”问题。

各地同样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一系列科技成果在林业领域的落地应用,带动当地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棵竹子什么时候出笋?生长土壤是否缺水?竹林多长时间需要施肥?

霍山县万亩竹海

过去,回答这些问题大多需要的是丰富的经验。而现在,在安徽省广德市卢村乡的笄山景区,得益于数字技术赋能,这些问题有了更快更准的答案。

“传统的竹产业几乎完全依赖人工,缺乏有效的监测体系,导致优质竹资源产量不足、生产力下降、经营成本上升。”广德市林业发展中心正高级工程师方明刚形象比喻道,有了物联网,就好比竹林来了“侦察兵”,竹林的生长指标、生理指标和环境指标,足不出户就能够第一时间了如指掌。

除了物联网系统,竹林里还用上了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它们的共同“加持”下,“一亩竹林可产鞭笋50多公斤、冬笋50多公斤,还有春笋和毛竹,一年下来,一亩竹林产值超过1万元。”广德市再军笋业专业合作社社长顾再军大致估算道。

竹子浑身都是宝。安徽在抓好以竹材、竹笋生产为主的产业发展的同时,抢抓“以竹代塑”新机遇,出台《加快“以竹代塑”发展实施方案》,认定池州、黄山及广德、宁国、岳西等首批安徽省“以竹代塑”应用推广试点,而这仅仅是安徽林业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安徽大力发展木竹综合利用、特色经济林、生态旅游3个千亿元产业和木本油料、苗木花卉2个超500亿元产业,2023年全省林业总产值达5721亿元,居全国第一方阵。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作者:陈瑶)

主办:安徽省林业局

协办:安徽新媒体集团

安徽林业
发布安徽省林业重要政策信息、林业重大行动部署、林业工作动态,宣传林业建设成果和林业科技知识,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携手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