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基层、深入人心,祁连县积极探索基层理论宣讲新模式,从进村入户讲、线上线下讲、迎合口味讲三个维度发力,让理论宣讲既有深度又有温度,切实打通理论传播的“最后一公里”。
进村入户讲:“面对面”传递党的声音,打通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群众在哪里,就将宣讲办在哪里”。针对基层理论宣讲面广、受众层次不同、需求多样的实际,建立理论宣讲人才库,祁连县分层次组建县委理论宣讲团、“三老人员”宣讲团、道德的力量宣讲团、马背宣讲队、文艺宣传小分队、藏汉双语青年讲师团等基层理论宣讲队伍,深入开展充满生活气息和情感温度的宣传宣讲,紧扣理论政策重点、社会发展热点、群众关注焦点等,用干部群众爱听的“贴心话”“知心话”和“身边变化”讲“理论魅力”,用“邻里家常”讲“理政新篇”,解开思想的“疙瘩”,打通实践的“症结”,把党的理论政策和先进文化简明扼要、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让干部群众看得明、听得懂、学得透、悟得深,激发干部群众的参与热情,真正让党的创新理论走进农牧区、走进农牧民心中。截至目前,深入开展主题宣讲活动454场(次),受教育人数11万余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80000余份(其中藏汉双语资料30000多份)。
线上线下讲:“屏对屏”拓宽宣讲覆盖面,实现宣讲阵地载体全覆盖。充分发挥县融媒体中心、县网络舆情信息中心的作用,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宣讲矩阵。在“走近祁连”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开设《我想对党说》微课堂、《祁连山的红色记忆》情景党课、《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反响》《七十五载春华秋实:牧民转场变化记》等系列专题,用视频、图解、大喇叭等形式解读党的创新理论,并将基层理论宣讲队伍成员加入到乡党政干部、村“两委”及农牧民群众等微信群,切实当好基层群众政策理论的“解读员”、团结稳定的“宣讲员”和法律法规的“宣传员”。线下,变“固定讲台”为“流动课堂”,抽调流动宣传车深入城乡牧区、田间地头、草原帐篷,联系宣讲实际,真正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面对面“互动式”“分众化”宣讲,确保党的创新理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全面。同时,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村史馆等阵地,举办专题讲座、主题演讲、文艺演出等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先进模范人物等进行授课和分享,吸引了众多群众参与。截至目前,所属新媒体平台发布各类信息稿件、短视频等18000余条。
迎合口味讲:“心贴心”增强宣讲实效性,通过“小故事”彰显大道理。围绕讲什么、怎么讲、谁来讲,紧扣社会现实,回应社会关切,针对群众应学、应知、应会的内容与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的话题,把话筒交给群众,把讲台交给群众,有针对性地细化宣讲专题,切实迎合群众的“口味”,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的深度解读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农牧业、教育、卫生等政策解读和生活常识,用生动鲜活的“小故事”有效串联起来,从“一顶帐篷一匹马,一件皮袄走四方”的挤住帐篷到“游牧民进城定居”、庄稼人“尕茅庵变大瓦房”“告别担生汉”(单身挑水)、牧区群众“酥油炒面到馒头炒菜”的变迁、社会发展成果、享受惠民政策、改革开放带来的“真金白银”等鲜活的事例和生活变化作为“家常话题”,面对面地引导帮助、心贴心地解疑释惑、实打实地说理点拨,让群众亲眼目睹、亲身体会、亲自感悟中,讲清楚党中央、省州县委的“大政策”,摆明白事关每个人的“小道理”,用“群众宣传群众、理论武装群众”的新方法,让党的方针政策入眼、入耳、入脑、入心。
图 文:马海福 贺玉才
编 辑:王振国
监 制:聂文虎
总监制:王成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