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恩友
徐兆宝的诗集《诗思入凉州》近日由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长达三百多页的诗集,共分七辑,分别为《守望祁连》《大漠深处的光芒》《倾听一支藏族民歌》《向西,走过丝绸之路》《遗落的光芒》《一个声音从大地的内部响起》《诗思入凉州》,品读这些作品,仿佛为读者打开了一幅幅行走河西走廊乃至西部的诗语画卷。徐兆宝生活在历史厚重的河西走廊上,不论是在他现在工作的河西重镇武威,还是从事教师生涯的明代万里长城嘉峪关下,都留下他几十年诗歌探索的足迹,留下他丰盈的诗情文字。《文心雕龙·物色》云:“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本诗集,每一首诗都透射出诗人不同的生命精神与文化心境。通览全书有三个特点:一是简洁凝练。诗是心灵的乐章,是思想的光芒。徐兆宝有一双诗的眼睛,每到一地,他总能用最少的文字把最想表达的思想写成几行诗歌,少的三言两语,多的十几行。尽管他的诗歌跳跃度很大,但这种跳跃是思索凝练的结果,若没有诗歌的功底,很难做到。这是一种功夫,也是一种能力。本书的七辑诗歌,几乎没有长诗,如《向西,走过丝绸之路》,他仅用17行145个字就戛然而止:“截断历史/沿着思绪寻觅/大漠上曾经消亡的商队/在荒芜的车辙上/经历风暴和雷雨/凝望堆满的石头和砂砾/推测深陷的步履/把千年的记忆深埋在戈壁/顺着一双翅膀的沧桑/洗礼岁月的孤独/想想千年的繁华/若一只耀眼的旗帜/在人们的脑海中渐渐远去/眼前。一簇簇散落的骆驼刺/用它迷人的芬芳/诉说着古丝绸之路上/一些传奇的故事”。在《去新疆的路上》,他几行诗歌最达意的末尾两句是“阳光很辣/道路漫长”就把漫漫长路的长途奔袭表现出来。写美丽的喀纳斯湖需要多少文字?多少也不多。但徐兆宝只用了17句125个字,而且显得厚重而传奇:“六月的天里/白云在歌唱/仿佛图瓦人放牧的羊群/在草原上成长为一簇簇洁白的花朵/美丽绽放/纯洁在喀纳斯湖的河岸上/传承着一个民族的容颜/传说中。阳光当箭/林子当盾/哗啦啦的白桦林间/神灵在忽隐忽现/万箭齐放。图瓦人的忧伤/最终没有把乌云射穿/天空下。结集的言语/沉静在喀纳斯湖的水面上/宛如漂浮的一张网/始终在打捞着/祖先遗忘在河岸的思想”。这本厚厚的诗作,赢得了不少名家的好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评论家、诗人杨庆祥对徐兆宝的诗歌给予这样评价:“诗以丝绸之路为宏大的背景,用大、山川、雪山、湖泊、长城、烽燧、老鹰等意象,继承和发扬了边塞诗传统的同时,又注入了新的活力。诗歌以真挚的情感,描绘了历史沦桑和社会的变迁。这些情感的流露,使得诗歌更加动人,让人在阅读中产生共鸣。”二是冷峻冷静。诗是审美意识的语言呈现,也是作家心灵的文学投射。徐兆宝的诗歌,总能呈现出一种冷峻冷静之美,很少能够看到激情四射,血脉偾张的表现,他总是以独特的审美写出极具张力的诗句。如《面向敦煌》:“紧闭双眼/看到那些驮着货物的驼队/从我的想象中走出/沉重的脚印踩疼落日/蔓延的血丝挂在天际/又是一个不眠之夜/留宿在一个荒芜的村落/双眼布满补丁般的忧伤/弥漫夜色/高低起伏的沙丘上/许多人走完了一生/也没有走出内心的空寂/在这些停下来的沙浪上/我的思想随着驼队疾跑慢行/可以从容地思考一生的事情/就若抬头仰望到的星空/在夜色迷离之际/ 将那些仇恨、恐惧融合为月色/洗净自己的魂灵/虔诚面向敦煌/面对神灵/完成一次精神的朝拜”。敦者大也,煌者盛也。面对甘肃的敦煌、中国的敦煌、世界的敦煌,有多少激情,有多少感想,有多少话语要表达呀,正所谓激情出诗,可他却能把激情用冷峻、冷静的形式表达出来,这种冷峻、冷静无疑让人体悟到另一种诗歌的独特之美,这种美是与敦煌朝圣的心情相吻合的。正如诗中所说,是“洗净自己的魂灵”“完成一次精神的朝拜”。难怪西北师范大学教授、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杨光祖对这部诗集的评价是:“诗中颇有些宏大的意象,穿越时空的联想,也有诗的张力与裂痕。或与他因工作多次往返河西走廊有关。他的诗思总是在这条走廊之上游荡,祁连雪山、老阿妈、牧羊人、牛羊、草原、大漠、村庄和渡口,都是他情之所系之地。天光、四时、神佛和一些特别的瞬间都让他徘徊、流连。”
三是思想表达巧妙。好的诗歌一定会将生活之美、文艺之趣、哲理之思通过巧妙的文字提炼,并将思想表达其中。徐兆宝诗歌正好体现出这一特点。他善于思考,但不善言谈,说话慢声细语,以“稳健”见长。他的稳健如同灭火器,瞬间就能让人冷静下来。当年他担任嘉峪关市作协副主席时,已经在诗坛较有名气,文字屡见报刊,且多有获奖。这种“稳健”也几乎体现在他的诗歌当中。细品徐兆宝的诗歌,总会在每一首诗歌中发现那些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中能体悟出这首诗他要表达的思想。如《回故乡》:“一路蹒跚/三十年的行程/把时光碾成浓浓的思念/无论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月亮的影子/多少个时日/隔着夜空独语/一枚硬币的分量/足以让秋蝉停止呼吸/如今。回到了故乡/吃着母亲亲手做的月饼/泪水在不经意间/打湿了凉州城上的一片月光”。这首诗可谓是惜墨如金,多一句都没有,但他把回故乡的激情巧妙“隐藏”在几个关键词中。这也是徐兆宝诗歌渐入佳境、渐趋成熟的标志。《诗刊》主编、诗人李少君评价说:“读兆宝的诗,是一次精神的漫游。他多年如一日行走于祁连山脉之间,用心感受这片土地的呼吸和脉搏。这片土地就是他的家园,是他情感的寄托之地。有深情才会有诗歌,深刻的情感通过诗歌会转化一种精神的形式,流传久远。”
刘恩友,笔名塬上草。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嘉峪关日报社副社长、总编辑、嘉峪关市作协主席。报告文学、散文、诗歌、评论等多种文体在《人民日报》《中国艺术报》《甘肃日报》《飞天》《视野》等报刊发表大量作品。著有诗集《聆听乡村的寂静》,纪实文学集《嘉峪关十部曲》等。多篇作品获甘肃省好新闻副刊作品一、二、三等奖。2018年4月荣获“全国报业领军人物”殊荣。审核:刘鸿博
《嘉峪关文艺》投稿邮箱:jygwenlian@163.com
微信公众平台投稿邮箱:419888614@qq.com jyggxg1004@qq.com
嘉峪关市文艺界会员违法失德举报电话 6226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