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勒:西方军事理论界的“常青树”

科技   2025-01-25 17:31   北京  


军事思想的历史星空


军事思想发展的历史星空中,闪现着许多耀眼的星星,如我国古代的孙武、吴起、戚继光,我国近代的蔡锷、蒋百里,近代西方的克劳塞维茨、约米尼、富勒、利德·哈特、马汉、杜黑、杜普伊……这些军事思想家基于丰富的战争实践和深刻的辩证思维,创造出辉煌的军事理论成果,撬动着战争形态的不断演进和各国军队的转型发展,对人类战争图景的产生了深远影响。“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出发。”深入研究这些伟大军事思想家的成长历程及其深刻的军事思想,对我们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有重要借鉴作用。为此,本刊特推出专题“军事思想的‘历史星空’"。

英国的富勒以“装甲战之父”闻名世界,他不仅在坦克出现早期便从实战中悟到“装甲战”的真谛,还在《装甲战》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装甲战”的战法要义和组织实施——该书被奉为各国装甲战部队的“宝典”。很少有人知道的是,88岁的高龄使他有足够时间去研究战史,进而成就了他在战史、军事理论、军事思想界的巨人地位。富勒一生著述颇丰,除《装甲战》外,他还有《西洋世界军事史》《战争指导》等40余部军事著作闻名于世,其中许多著作成为后世各国将军们及军事理论研究人员的必读书目。

约翰·弗雷德里克·查尔斯·富勒
思想敏锐的军界新秀

1916年9月15日,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第3个年头。在著名的索姆河战役中,英军首次使用了坦克。这也是坦克首次出现在人类战场上,世界军事史从此掀开新的一页。然而,初生的坦克不仅丑陋、笨重,而且机动速度慢、故障率高,当时绝大部分人仅把坦克作为突破敌堑壕、铁丝网的辅助工具,并没有注意到坦克潜在的重大战术、战略价值以及它给现代战争带来的划时代意义。堑壕战是如此枯燥乏味且漫长,它不断消耗着人们的热情、耐心和年轻士兵的生命。战场指挥官的思维和注意力都被如何利用传统战争手段与方式突破敌方层层设防的堑壕牢牢束缚住了,富勒却是一个例外。

 堑壕战

这位扬名后世的军事思想家、军事理论家与军事史学家,当时只是英军总参谋部的一名普通参谋。他熟读军事历史,酷爱战术研究,并且思想深邃、思维敏捷、眼光独到。他从坦克的诞生中嗅到了未来战争的味道。

1917年康布雷战役,富勒终于获得小试牛刀的机会。其时,富勒已经升任英国驻法坦克兵团参谋长,可谓“生逢其时”。他亲自制定作战计划,且在作战计划中明确指出,“突袭时间必须短暂,应为8~12小时,使敌方无法为反击集中兵力……整个作战的基本精神是奇袭与快速运动。‘零时’后3小时,即准备后撤,并由坦克与飞机断后,以保护与战俘一同后撤的下马骑兵”。为贯彻“奇袭”“快速运动”这两项基本作战原则,富勒还针对战场实际设计了灵活实用的战术:为获得奇袭效果,一改“先期炮击再步兵冲锋”的老套路,改为坦克部队直接冲击作战;为突破层层设防、既宽又深的兴登堡防线,3辆坦克编为一个战术小组,携带柴捆、树干交替掩护前进;制定严格的步坦协同规则,步兵紧随主攻坦克后方前进——坦克为步兵开道,深入敌铁丝网阵,压制敌机枪;步兵为坦克扫荡余敌,保护坦克免遭近距离敌炮火杀伤。

此役,英军集中动用381辆坦克和少量步兵,对敌绵延9.6千米的德军防线发动大规模突击,连续突破德军多层堑壕障碍,纵深达6.5千米,缴获敌100门火炮,俘虏约4000名德军,而英军只损失约1500人。这在当时是空前的大胜利。这场足以载入史册的战役,不仅展示了坦克装甲车辆在现代战争中的巨大价值,而且表明当时年轻有为的富勒已经深得装甲战理论的精髓。

次年5月,富勒奉命拟制规模更大的坦克作战计划。他提出集结上千辆坦克对德军发动大规模闪击战的作战计划。然而,由于战争提前结束,这一作战计划未能实施。但是,于富勒而言,却是其作战思想在历经实战磨砺与检验后进一步淬炼和升华的过程。作为该作战计划的理论产物,富勒撰写了一份题为《作为决定性进攻目标的战略性瘫痪》的备忘录,即《1919年作战计划》。在这份备忘录中,富勒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他的核心作战思想:“一支军队的战斗威力存在于它的组织之中。想办法消耗它的精力,或是设法使它失去作用,都可以摧毁它的战斗威力。第一种方法包括杀死、杀伤或俘虏敌人的士兵,即躯体的战争;第二种方法则是要使敌人的指挥权力失效,即头脑的战争。拿一个人来举例,第一种方法就是使他遍体鳞伤,最终由于流血过多而死亡;第二种方法则是一枪就打准他的脑袋。”

在富勒看来,装甲战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击中对方的“脑袋”而非“躯体”,实现对敌“战略性瘫痪”,这是要作为“决定性进攻目标”加以坚决实现的。可见,这份备忘录的题目“作为决定性进攻目标的战略性瘫痪”意味深长,同时又一语中的。

除打击敌军司令部这个表象外,更重要的是,富勒敏锐地意识到这种突袭作战行动将给敌战斗意志造成沉重打击,而这又是获取作战胜利的重要因素。这实际上是把机动当作一种心理武器来使用,“运动不是为了杀伤,而是要在敌人的后方造成恐惧、困惑、疑虑和混乱,使谣言四起,直到产生最严重的恐慌为止……它的目标不仅是要瘫痪敌人的指挥系统,而且还要瘫痪敌人的政府,而这种瘫痪又是和速度成正比的”。这正是装甲战的精髓。

铸就“装甲战理论”经典

仅仅悟到“装甲战理论”的真谛并不能使富勒成为后世仰慕的“装甲战之父”,军事思想家或军事理论家必须充分发掘、表达他的理论并为世人所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社会终于回归久违的和平,身在军旅的富勒却并未停止他对作战问题的深入思考。1932年初,他为英国陆军撰写了一部条令手册——《野战勤务条令(三)》。这本手册的别称,正是闻名后世的《装甲战》。区别于当时官方的教科书《野战勤务条令(二)》,该条令完全是面向未来的。

《装甲战》封面

相比于十多年前对新生的坦克的深刻洞悉,《装甲战》更为系统、全面。用富勒的话讲,这是“第一本完整地写机械化部队作战的书”。书中对机械化部队的作战编成、作战指挥、作战原则进行了深入探讨,对装甲兵在各类战斗中的实战运用进行了精辟论述。即使以今天的眼光看,《装甲战》的核心思想仍不过时。甚至可以说,今天各国陆军体制编制、作战原则、战法运用仍以富勒军事思想为基础。这里聊举数例。

体制编制方面,富勒提出,“所有陆军部队势必从徒步步兵向摩托化步兵过渡……摩托化部队可能有装甲的与非装甲的两种基本类型”。这实际上预见了现代陆军部队的基本组成部分,对应于今天各国陆军两类主流的主战部队——摩托化部队(属于轻型地面部队,如摩托化步兵旅)、装甲部队(属于重型地面部队,如装甲旅)。这种格局直到2003年左右美陆军出现作为中型地面部队的斯特瑞克旅战斗队后才有所改变,而且这种分类方法仍然沿用了富勒的分类法,即把战车装甲薄厚作为分类依据。

作战目的方面,富勒提出,“在此次战役(康布雷战役)中,坦克的作用表明,武装部队的真正企图和目的在于使敌方产生恐惧心理而不是摧毁敌人,也就是说,攻击敌人的神经系统,进而瓦解敌指挥官的意志,这比粉碎敌士兵的肉体更为有利。飞机的作用也表现在这方面,甚至更明显,因为飞机不仅可以摧毁敌方军队来瓦解其士气,而且能瓦解作为军队后盾的政治意志和国家意志”。这实际上是现代心理战、认知战的先声,它强调充分利用坦克、飞机的强大功效,致力于瓦解敌战斗意志,而非从肉体上摧毁敌人。当代美军提出的“震慑理论”“决策中心战”概念,在很大程度上也源出于此或受其影响。

作战指挥方面,富勒提出,“我们必须再次采取过去历史上将军们亲临前线指挥部队,鼓励士气、与部队共患难的做法”。当时的时代背景是19世纪后期,为了控制日益扩大的部队规模,强调的不是个人发挥主动性,而是遵守条令与原则。富勒敏锐地认识到,在坦克、摩托汽车、飞机提供前所未有的机动速度后,这种指挥方式不再可行。指挥官若不亲临前线,就跟不上快速变化的战场形势。这一点对于装甲部队而言至关重要,而这反过来又对“任务式指挥”提出很高要求。

从战史专家到军事思想家

然而,也许是因为眼光过于超前、才华过于出众,或者是由此带来的一身傲骨,富勒在英国军界难觅知音。《装甲战》一书完成后,本应在戎马生涯中建立更大功勋的富勒却很快退出现役。此时,距离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还有六七年时间。退役后,富勒并未消沉,而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他喜爱的军事历史、战争与和平的研究中去。较长的生命跨度(1878年—1966年)又使他有足够的时间去感悟战争、凝练与发表观点,这也许是生活对他的最佳馈赠。据称,富勒一生共有四十多种军事著作闻名于世。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西洋世界军事史》和《战争指导》。

富勒日记手稿

《西洋世界军事史》是一部分编为三卷、共150余万字的长篇巨著。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部纵贯3500年的西方世界战争史。作者从古希腊战争一直写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书以描写西方历史上的决定性会战为重点,每一章后面又配以一个“大事记”,以叙述战争、战役或会战史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它们如何受到各种政治因素的影响。

《战争指导》通常被看作《西洋世界军事史》的姊妹篇。这两部书,一部属于战争史学巨著,另一部是基于战史战例分析的战争理论书籍,可谓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两者在时间上又呈现出明显的先后顺序:《西洋世界军事史》成书于1953年9月,《战争指导》成书于1960年12月,相差7年多时间。这清楚地表明,富勒延续了西方军事研究的传统,即军事思想、军事理论必须建立在扎扎实实的战争史学基础之上。

与年轻时代锋芒毕露的著作相比,《战争指导》更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看惯了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后所写的感悟心语——尽管本质上这是一本关于战争的理论类书籍,但是里面到处充满了一位敦厚老者特有的悲悯、同情。写作《战争指导》的时候,富勒已经脱离了以往那种追求“决定性行动”“战略性瘫痪”的战术战役级别,而上升到如何把握战争与和平、如何通过有限战争谋求有利和平的大战略层面。他的立足点不再是一位部队指挥官,而更像是一位国家领导人或战争决策者。他看到的不再只是两军对垒,而是国际风云和天下苍生。他研究的是战争,所要达到的彼岸却是和平。当然,他毕竟是征战沙场走出来的将军,又是在煌煌战史中见惯了战争风云的人,因而他不相信绝对和平的存在,而是建议决策者谋求“有利的和平”。在富勒看来,那些将无数士兵与资源投入“具有无限政治目的的战争”的决策者,是不可能赢得胜利的;那些一味追求胜利、不顾战后秩序安排的决策者,即使获得最后胜利,也会使自己陷入十分被动的境地或不稳定的和平中;那些本应通过更恰当手段获取胜利的决策者,实际上扮演了延长战争的不光彩角色……凡此种种,都需要提供科学的战争指导。这便是《战争指导》一书的本意所在。正如作者在本书前言部分开宗明义地所提出的:“战争的指导,就像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是一门艺术。医生的目的是预防和治疗人们的疾病,减轻疾病给人体带来的痛苦;政治家和军人的目的,则是预防、治疗和缓减国际‘身体’上的‘疾病’,即战争。遗憾的是,这一点并未被很多人注意到。现在,治疗的技术已经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而战争的指导却还停留在炼金术的阶段。更糟糕的是,在本世纪中,战争又回到了野蛮的摧毁和残杀的形式。”

约翰·弗雷德里克·查尔斯·富勒老年

富勒认为,对于近代以来历次战争(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酿成的大灾难,“不能在战争本身去寻找原因,而应从战争的指导上来寻找”。这种超然于战争与和平之上的极高的思想境界,是晚年富勒军事思想的显著特色,也是其他军事思想家难于企及的高度。

从形式上看,《战争指导》更像是一本简明战史,从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一直讲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乃至战后和平问题。从内容上看,这本书又紧扣“战争指导”这一核心,专门讨论战争决策者的决策得失及其给战争与和平带来的影响,而不纠缠于某场具体的战役。

所谓“文如其人”,富勒不愧为专业的“战争指导大师”。在《战争指导》中,富勒对近代以来世界重大战争事件、重要战争决策及战争决策者给出非常专业的深刻剖析,得出诸多不同于教科书的真知灼见。仅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例,富勒提出了4个主要观点。一是希特勒进攻苏联时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当时斯大林治下的苏联在经历长达五年时间的“大清洗”运动后矛盾重重,若希特勒善加利用这些矛盾(特别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三国同苏联之间的矛盾),苏联政权很可能不攻自破。然而,希特勒从种族主义角度出发对待“粗贱的苏联人”,结果使本已矛盾重重的苏联空前团结在老谋深算的政治家斯大林周围,最终成为压倒希特勒的强大力量。二是丘吉尔也是一位缺乏战略头脑的政治家,他表面上给人的感觉是他有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和永不枯竭的战斗热情,但实际上却没有掌控局势所需要的政治手腕、弹性和柔韧性。他发誓“要用一切手段烧杀敌人”,并动用英皇家空军对德国本土(特别是大城市)进行大规模战略轰炸,但是这种情绪化的泄愤行为客观上延长而不是缩短了战争进程,同时搭上了大量无辜百姓的性命。此外,他无视德国内部反希特勒组织伸出的“橄榄枝”,而是对德国人进行无差别打击,结果大大增加了盟军获胜的成本,同时也增加了英国对美、苏的依赖,对大英帝国衰落负有很大责任。三是美国对日本作战犯了同样的错误——日本的战略重心在于其脆弱的海运,攻击日本商船舰队是对日本经济构成致命打击并彻底制服日本这头战争“怪兽”的最高效手段,美军却将主要精力用于对日本本土工厂、城市实施远程轰炸,这显然有些不得要领。此外,日本政府本来有意投降,他们的唯一诉求就是保留天皇,但是美国坚持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直到两颗原子弹在日本本土爆炸后,美国才意识到保留日本天皇的必要性,但是为时已晚,核武器给日本社会造成的毁灭性打击已经覆水难收。四是罗斯福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位不成熟的政治家,他对斯大林盲目信赖与迁就,结果使苏联在二战后欧洲的权力真空中迅速扩张,欧洲的家门口从此又多了一个强大的对手……

诸如此类,富勒在书中对近代以来西方历次典型战争的战争指导进行了细致、深刻、精彩而富有说服力的剖析。通过这样的复盘式检讨(而非抽象的说教),富勒让广大读者感受到战争指导像给人看病一样的极端重要性。

若要作一个抽象的总结,那么正如富勒在前言部分所言,《战争指导》为战争决策者提出数条颠扑不破的忠告。一是只有具有有限政治目的的战争,可以给胜利者带来利益,无限政治目的的战争则不能。二是在战争中,不要为绝对的观念所束缚,也不要为不可改变的契约或决定所约束。行为总要适应环境,而环境则经常都在变化。三是不要使你的敌人陷入绝望,尽管你会赢得战争,但是那样几乎会拖延战争,这对于你是不利的。四是敌友关系是频繁变化的。当你打败了你的对手时,你应该明智地让他再站起来。这是因为,在下一次战争中,你有可能需要他的帮助。

尽管富勒在英国军界很不得志,素有海权传统的英国人向来对地面“装甲战”不以为然。这一点是英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挫折的一大原因,但是作为西方军事理论界的“常青树”,富勒深刻的军事思想已经不再仅仅从属于英国,而变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只是需要有志于奉献军旅和国家安全的人们躬身学习与精心领悟。正如美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为《装甲战》所作序言中讲到的:“高明的思想开始往往由个别人掌握,但只有这种思想由个别人掌握发展到为多数人掌握时,我们才能发现它是解决问题的途径。”

版权声明:本文刊于2025年 1 期《军事文摘》杂志,作者:杜燕波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转自《军事文摘》”。 

 关注公众号了解更多

会员申请 请在公众号内回复“个人会员”或“单位会员


 欢迎关注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媒体矩阵

CICC官方抖音

CICC头条号

CICC微博号

CICC官方网站

CICC官方微信公众号

《指挥与控制学报》官网

国际无人系统大会官网

中国指挥控制大会官网

全国兵棋推演大赛

全国空中智能博弈大赛

搜狐号              

一点号              


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
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是中国科协、国家民政部批准成立的国家一级学会,是由我国从事指挥与控制科学技术领域的单位和科技工作者自愿结成的学术性、全国性社团组织。学会办事机构挂靠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