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色「文旅萍乡」,一键轻松关注!
◆ ◆ ◆
入口时酥脆,咀嚼后细腻,既有糖果的甘甜,又有水果的醇香,萦绕在舌尖令人久久回味,这就是萍乡花果的独特魅力。而在省级非遗项目“萍乡花果手工工艺”代表性传承人晏小群的舌尖,萦绕着的不仅是花果,更是自己的人生。
晏小群被评为省级非遗项目“萍乡花果手工工艺”代表性传承人
萍乡花果是流传于萍乡民间的一种果品,当地群众根据盐渍果子的原理,将瓜果蔬菜雕刻成各种花形,然后用糖腌制晒干。《萍乡市志》中有记载:1914年,萍乡人欧阳子裁在城内月光塘开设日新德花果店,其长女掌管加工,长子负责经营。1929年至1939年间,日新德花果店年产量达5000余斤,除了销往长沙、南昌,还远销到东南亚一带。1930年,萍乡花果走出国门,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并获奖。抗日战争期间,食糖供应中断,花果产销萎缩,几近绝迹。1950年,原日新德花果店老板欧阳子裁的儿子欧阳亿中在政府的鼓励支持下,重新开始花果生产,使萍乡花果重放异彩。1958年,全面实行公私合营,萍乡县食品厂建立花果车间,将欧阳亿中安排在车间工作,他根据自己多年的生产经验,设计绘制了139种花果图案,并记录了有关制作方法。1984年,政府将花果车间改为萍乡市花果厂,并投资40万元,在城内小西门河边扩建新厂房,此后产品远销日本、马来西亚和加拿大等国。
“无花果不成礼”,这是流传于萍乡民间的俗语。巧手下诞生的萍乡花果既是人们餐桌上的艺术品,也在当地人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无论是婚嫁、宴请,还是贺寿、馈赠,都是上佳礼品。
晏小群在教授花果雕刻技艺
李世生的母亲叫张继珍,张家祖上多代传承花果制作技艺,张继珍从记事起就围着花果打转,几岁就能帮家里的大人打下手,十几岁就成为了雕刻花果的一把好手。晏小群天生一双巧手,嫁过来之后,闲时便帮着张继珍制作花果。之后,在张继珍的建议下,晏小群辞去工作,创办了日新德花果厂。
萍乡花果制作尤其是花果雕刻镂空,是一道创造性很强的活儿。从此,张继珍手把手教、口口相传,晏小群也勤学苦练,很快掌握了萍乡花果整套制作工艺,继承了萍乡花果几十种图案,婆媳俩还找回了十二生肖原始雕刻工艺。
2005年10月,晏小群参加了江西省就业成果展示会,并在会上表演了萍乡花果雕刻。2006年,“萍乡花果手工工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晏小群被评为省级非遗项目“萍乡花果手工工艺”代表性传承人。
2002年11月28日,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来到萍乡慰问演出,我市选中了日新德花果厂生产的花果礼盒作为伴手礼。一周之内要做出几百盒花果,任务重、时间紧。那几天,整个厂里热火朝天,通宵生产。晏小群和工人们如期完成了这一任务,让更多人认识了萍乡花果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4年,晏小群和李世生夫妻俩前往广东照顾孙辈,之后随着家婆去世、徒弟转行,日新德花果厂冷清了下来。
孩子们在江西文化发展巡礼上表演花果雕刻
今年春天,已经回到萍乡生活的晏小群做了两个重要的决定:一是恢复花果厂的生产,二是走进校园培养传承人,以此让萍乡花果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发扬光大。
晏小群和孩子们进行花果雕刻
如今,每周四下午走进安源区城区小学“花果雕刻”非遗课堂,总能看到晏小群的身影。月牙形雕刻法、旋转式雕刻法、对称式雕刻法……晏小群悉心传授,孩子们尽情地尝试着不同的下刀方法。有一种力量,已在孩子们心中拔节生长。
来源:萍乡日报
编辑:程悠扬
编审:黄猛猛 王月
监制:肖珊艳 罗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