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李荣骏:(大连海事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青海服务队成员)
从“浪漫之都”辽宁大连出发,翻越崇山峻岭
来到被誉为“金色谷地'的青海同仁
启程,解锁了更多身份
动身,就邂逅了难忘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说
2024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
我的“身份故事”
我叫李荣骏,是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第三完全小学的支教老师。
2024年9月,我在这里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批学生——一群刚刚迈入四年级大门的少年。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不仅仅是传统角度中的师生关系,更是“00后”与“10后”的“碰撞”“Z时代”青年与“阿尔法时代”原住民的“交手”。这一年,我要和他们一起学习“科学”这门学科,共同用理性的思维探索周遭、认识世界。
还记得第一堂课,我给学生们讲了牛顿的故事:牛顿的一生固然不乏丰功与伟绩,他为世人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然而,牛顿在晚年却固执沉迷于炼金术而一无所获。1727年,牛顿与世长眠,他死后被埋葬在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这是英国人埋葬英雄的地方。
我告诉学生们:在领略牛顿成就风采的同时,也要辩证地认识到,哪怕是如此伟大的科学家,在前进的道路上仍然会犯错误、走弯路。而牛顿的一生,除了在力学、数学等外界科学奥秘打交道之外,也在不断“向内翻涌”——从幼年时期“遗腹子”的悲惨遭遇,到青年时期闪闪发光的“开挂人生”,再到中晚年时执迷不悟的错误尝试,被称为“力学之父”的牛顿也如同我们每一个人,不断探索着自身“成长”的“科学”,在披荆斩棘中“进化”成更好的人。
在10月份的公开课上,我为我的学生们讲授《食物中的营养》,一起探索蛋白质、糖类等营养物质的奥秘。末了,我问:请大家思考,我们摄入的所有的营养物质都是为了什么而服务?
答案是“健康”。
我告诉他们,从被蔑视的“东亚病夫”到如今的“东方巨人”,14亿中国人民正在不断地将健康的底色涂抹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的广袤大地上。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更是将“健康”一词提升到了新的战略高度。“健康中国”宏伟蓝图的实现必须基于每一名国民的健康底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离不开每一个追求健康、拥抱健康、保持健康的你。
在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与感知世界的同时,传递好科学学科背后所折射出的深邃的人文素养、正向的情绪价值、积极的目标导向——如此,在孩子的眼中,“科学”这门学科便有了真正的意义与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说
“在这片辽阔、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各族人民都有一个共同家园,就是中国;都有一个共同身份,就是中华民族;都有一个共同名字,就是中国人;都有一个共同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75周年华诞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出重要指引。
我的“身份”故事
我叫李荣骏,是青海省黄南州青年理论宣讲团民族团结“轻骑兵”宣讲员之一。
“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早在省团校的培训中,我便了解到,青海全省有54个民族成分。在今年的新生招录工作中,“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只闻其声,未见其人”的民族更是让我再一次深刻感受到这里的民族种类之繁多、结构之复杂。
作为一名新时代教育工作者,我深知,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工作,是我不可推卸的责任,要不断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认同,推动共情心理建设,强化对中华民族的整体认知。
少数民族的学生,名字篇幅通常在四字以上。作为一个从未接触过少数民族文化的汉族老师,最大的难题就是记住他们的名字。但慢慢地,我也试着在同他们的沟通中了解、学习他们名字中所蕴藏的美好寓意:“尼玛”是对太阳的尊称,代表着光明与神圣;“奥赛”是阳光的意思,寄意着温暖与纯洁;“索南”则是幸福长寿的象征。
作为一名在青岛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汉族“齐鲁小伙儿”,有朝一日,竟也能从名字的“文化”入手,在这群可爱的“丫头”“尕娃”们的“指导”下,试着去“读懂”一母同胞中其他兄弟姐妹们多元而丰富的文化,切身实地地体会这份诗意般的美好,和各民族学生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昂秀东智——这是学生们为我起的藏族名字,寓意着万事顺意、前程灿烂。这是他们对我的祝福,也同样是我想对他们说的话——在这片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在这个五十六个民族多元一体的大家庭里,体会中华文明绵延至今、历久弥新的民族文化,用一齐奔跑的姿态,为未来崭新而沸腾的日子加冕,一起过上更好的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说
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青海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青海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民族团结、共同富裕,在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更大进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
我的“身份”故事
我叫李荣骏,是一名刚刚“上岗”不久的青海生态观察员与见证者。
办公室同事告诉我,窗外的黄南东山,原本是一片荒凉不毛的山岭,如今,峻峭雄伟的山岭早已绿植遍身、生机盎然。
初来乍到的我,虽未能亲身体验过去青海生态现象的种种,但也有幸跟随同事的脚步,真真切切地体验了一把21世纪“浪青海”,见证了一处又一处因生态保护而焕发生机的景色与奇观:树影婆娑下的麦秀美景、葱茏盎然的“三北”防护林、灵秀瑰丽的水上坎布拉,新时代青海人民正在生态保护的主题上涂抹着更具韵味与特色的青海色彩。
习近平总书记说
2024年,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青年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五四运动”105周年。广大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我的”身份“故事
我叫李荣骏,是千千万万名中国青年志愿者大学生研究生支教团中的一员。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本无任何偏爱,将世间万物如刍狗般看待,任其自行枯荣——可人偏偏有了感情,学会了思考,于是,人类便成为了世间最幸福的生灵。
从海滨城市辽宁大连,到金色谷地青海同仁;从宁静清新的“白玉兰”,到纯洁坚韧的“格桑花”,跨越两千多公里的旅途,22岁的我继续踏上无数名怀揣知识、满载“passion”的支教前辈所走过的路,一棒接着一棒,一批传承一批,以同样的方式,深沉地爱着这片壮阔高远的高原大地,爱着这里淳朴善良的人儿。
电影《一代宗师》里有这样一句台词:“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这句话本是形容习武之人的三重境界,但也恰巧是自己奔赴千里而来的蜕变之“道”:
见自己是自身人格的重塑,肩负着更重要的使命,在新的征程中诠释自我的价值与存在的意义;
见天地是广阔空间的探索,领略差异化的生活方式,兴致盎然地与辽远天地切磋交手;
见众生是社会意识的延展,理解、爱上再融入进这里的人间与烟火,“以众人心为我心,以众人见为我见”,将这段美好的记忆,放在手里,更装在心里。
也许离开这里以后,我仍然会时不时地想起,22岁那年平均气温只有18℃、穿着长袖的夏天,想起伴着手抓吃馍馍的味道,想起问我“大连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学生。然后幸福地、窃窃地笑着,像22岁时在这里的每一天。
责编:常海云
校稿:李毛卓玛
来源:青春同仁
·end·
—如果喜欢,快分享到朋友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