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公民在这个国家能有多重的分量

文摘   2024-09-03 23:55   安徽  

近日在一次军事行动中,以色列军队在加沙南部拉法隧道内发现了六具尸体。

经查证,他们是2023年10月被哈马斯武装分子劫持的以色列人质。其中,有五位遇难者是在2023年10月7日以色列南部举行的音乐节上被哈马斯绑架带走的,他们原本计划在7月的停火谈判中获释。最终,他们在以色列军队抵达该地区前“被残忍地谋杀” 。

当六名人质遇害的消息传回以色列,以色列举国陷入悲痛,以色列民众也以多种方式对不幸遇难的同胞表示哀悼。

我从以色列华人视频号看到一幕感人的场景,遇难人质之一Hersh所在的社区,专门为他举办了追思纪念会,社区中心大院里和外面的马路上挤满了人群。

很多人都是自发地前来悼念他们的同胞的。悼念的方式有留言、点蜡烛、放一束花等,会中还时不时地穿插着唱诗。

而唱诗是犹太人各种聚会必不可少且最为突出的一项内容。在这次追思聚会上,人们不约而同地唱起了那首诗歌:“保护以色列的,既不打盹也不睡觉……”

这也是一种信心的宣告,虽然有苦难,但以色列人不会屈服于任何恶势力的。

哈以之战已经进行了快一年了,以色列除了清剿四处躲藏的哈马斯武装分子,还有一个重点,那就是对以色列人质的营救。

自从去年10月哈马斯武装团伙发动大规模袭击,大约250名人质被劫持绑架到加沙地带。经过以色列多方的营救,先后有100多位人质获释。

但据《华盛顿邮报》估算,目前哈马斯依然扣押监禁着97名人质,其中包括两名5岁以下的儿童,其中33人被认为已经死亡。

这次军事行动未能营救那六名被扣押人质,总理内塔尼亚胡为此事向国民寻求“原谅”,并表示接下来加大对哈马斯的打击力度。

和往常一样,这次以色列六名人质遇害,某些国际机构和国家再次陷入沉默。其实,他们的这种选择性失明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这早已成为他们的习惯了。

白左们对哈马斯绑架和杀害人质的恶行选择性视而不见,连道德层面的谴责都不说一句,更别说协助以色列营救人质了。白左们看似喜欢把“爱”字挂在嘴边,但混淆是非,扭曲真相,合乎公义吗?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以色列驻联合国大使的愤怒,他斥责那些“不谴责哈马斯杀害人质的成员国”,说了这么一句:“Sham of you what a disgrace” (你真丢脸) !

好在那些人质背后有一个珍视每一名公民生命价值的国家。自从他们被绑架劫持,每一位人质的名字、照片被贴在以色列各地的公共场所,同时还悬挂着“让人质回家”的大幅标语。这时刻提醒以色列政府和国民,不要遗忘他们正在受难的同胞。

对这次被哈马斯杀害的六名人质,以色列驻华大使馆专门举办了悼念活动,把他们每个人的名字和照片贴在一面墙上,主持人还向来宾讲述每一位遇难人质的故事。

无论是曾经或现在仍被拘押的人质,还是已经不幸遇难的人质,呈现在公众面前的不是一个个冷冰冰的枯燥数字,而是一个个有名有姓有照片甚至有故事的活生生的个体,并且被国家纪念。

不知大家还记得2011年以色列以1027名巴勒斯坦战俘换回一名士兵的事吗?这名士兵叫吉拉德沙利特。有人或许会问,用1027人去换一个人值不值?是不是亏大了?

当有人这样问的时候,价值观可能得要调整一下了。当一个国家不惜一切代价去营救和保护自己的每个公民,这样的国家不能不令人尊敬!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在这个国家,每个公民的生命和尊严都是有分量的!

今天在相关评论区,我看到有个别留言说道:“加沙人民那么多遗体谁负责?”“巴勒斯坦的人难道不是命吗?”“谁去纪念巴人的儿童和母亲呢?”

这些问题问的也好,但我看到一句回复,怼得好:“哈马斯不把他们当人,别人能怎么办?”

是的,哈以双方对各自国民的态度实在是对比鲜明。自从哈马斯占领加沙以来,切断加沙人和以色列的联系(之前加沙人可以自由进入以色列工作获得一份不错的收入),然后向加沙的孩子们灌输“仇恨”,又把加沙人当成天然的“人体盾牌”。

在哈马斯眼里,本国人民能有多少分量呢?是看重他们的生命和尊严,还是把他们仅仅当作工具?加沙人真正的敌人到底是谁?不是很好判断的一件事吗?

在以色列这个国家,每一名公民都是有尊严的。不管你是喜欢以色列还是讨厌以色列,至少在对待本国公民这件事上,以色列达到了一个文明的高度,也树立了一个文明的标杆。这也是我支持以色列的原因所在。

其他推荐:1、以色列人质被救,提醒我们不要遗忘哈以之战的起因
2、应该关注“以色列”的三个理由
3、虽然很多人讨厌战争,但战争也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
4、如何理解“以牙还牙”?是鼓吹报复,还是提供一种遏制罪恶的公义机制?
5、关于哈以之战,为什么有些人无法判断是非?6、让人质回家——一场不对等交换背后的价值观对比

寄居在世
我在世寄居,素来以你的律例为诗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