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蚂哥。即便你不懂园林,也大多知道在河北承德有个清朝皇帝建造的避暑山庄。
其实仔细琢磨一下这件事,你就会觉得匪夷所思。
虽然说清人来自关外,不喜欢北京的闷热,但北京这么大,难道找一个阴凉避暑的地方很难吗,非要舟车劳顿,跑到200公里之外的承德,只是为了避暑?
所以这期小蚂哥就给大家来盘一盘这其中的门道。
清朝初期,虽已建国,但政局仍不平静,康熙率领八旗军先后平定了三藩之乱和布尔尼之乱,但也发现了八旗军战斗力严重倒退。
比如在三藩之乱中八旗军七万大军,在战场上和敌人对拼的勇气都没有,有狼狈而逃的,有怯战畏敌,全无当初入关时的气势。
除了内忧,北方还有蒙古时不时作妖,比如顺治皇帝去世时,蒙古的阿布鼐不来祭奠,挑明了鄙视大清。
这就让康熙在思考如何找到一个地方既可以锻炼八旗军,又能监视和怀柔北方蒙古和少数民族。
于是1681年康熙带着满汉大臣和八旗劲旅就开始向北寻找合适的练兵场所。他们一直走到了河北东北部,这里有广袤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湖泊和壮丽的山脉。
最最最关键的是在辽、金时期这里就被称作 “千里松林”,曾作为皇帝狩猎之所。康熙觉得在这里狩猎不仅可以展示自己的武力,也可以锻炼八旗军的战斗力,不是一石二鸟嘛。
于是康熙在这里建立了木兰围场,并把 “木兰秋狝xiǎn” 定为祖制。在康熙朝和乾隆朝,直至嘉庆二十二年,这一百四十多年里,几乎每年都在此举行秋狝大典。
这里我们解释一下“木兰秋狝”,木兰并不是木兰树,而是满语,意为 “哨鹿”,就是捕鹿的意思。
满族人在关外打猎时会用特制的哨子模仿雄鹿的叫声,吸引雌鹿前来,然后进行捕猎。
而“秋狝”就是在秋天打猎,因为秋天动物们为了过冬就开始频繁活动,而且经过春夏的生长,鹿、狍子等猎物在秋季膘肥体壮,皮毛也更加厚实光亮。对于清朝皇室和贵族来说,此时打猎可以收获肉质上乘、皮毛优质的猎物。
而“秋狝”一般从农历八月左右开始,前期准备就一到两个月,打猎大概二十天左右,最后还有三到五天搞庆功,这就需要在木兰围场旁找一个能暂住的地儿。
于是承德避暑山庄就理所当然的建起来了。不过当时承德并不叫做承德,而是热河。
热河,你听名字就知道当地有温泉,武烈河汇集了几处温泉流经此地,河水终年不冻,所以古代称为热河。
在这里建立行宫,湖面可以终年不冻,从景观角度看也是值得的,湖面山体常有云雾缭绕,颇有雾染瑶池之感。
而且这里距离北京200公里左右,皇帝来往比较方便,北方少数民族在承德晋见皇帝也很方便,相当于在两者之间寻找了个中间点。
同时承德的气候也不错,夏天20~25度,冬天也不会过冷,适合皇帝长期居住。
于是在建设了九年,山庄初具规模的时候康熙题写了“避暑山庄”的题额。
细心的你一定发现,避暑山庄的“避”字多了一横,民间有很多种说法,有的说康熙忌讳 “避” 字有 “逃避” 的意思,不吉利,所以特意加了一横,也有人说加一横,表示康熙希望江山稳固。
其实懂一点书法的小伙伴都应该知道,书法里是有“异体字”的,作者会根据艺术美感,调整字的结构和笔画,多一横的“避”在《九成宫醴泉铭》就能找到,赵孟頫等书法大家也曾这么写。
那么热河什么时候变成承德了呢?
这要说到加班狂魔雍正了,雍正在位13年无一天懈怠,到避暑山庄更是想都不敢想,但雍正虽然没去避暑山庄,但他对父亲康熙建设避暑山庄的政治意义表示赞同,雍正就取 “承受先祖德泽” 之义,承德就是 “皇承天德”的意思。
故事讲到这里你肯定想知道,清朝皇帝从北京去一趟避暑山庄需要多久呢?
根据文献记载,每年秋猎,皇帝不仅要拖家带口,后面还跟随着长长的队伍,从北京到承德225公里并不是一次走完的,而是要经过大大小小十几个行宫,走走停停,皇帝一般不坐车(古代车没有减震),而坐步辇,这特别废人啊。
不仅如此还要带着玉辇,金辇,礼舆,步舆;以及金香盒,金唾壶,金舆盆,金水瓶、金交椅,金马杌等器物。
如果中间完全不停留,就需要6天,据史料记载,其具体行程为:
第一天:清晨从紫禁城的东华门出发,抵达顺义三家店。
第二天:到达密云刘家庄。
第三天:前往密云瑶亭。
第四天:住宿滦平常山峪。
第五天:落脚承德喀喇河屯。
第六天:中午抵达承德避暑山庄。
但实际情况袁菲如此,皇帝会在途中接待地方官员,或者召见随形人员,乾隆就是这样,每次召见大臣,大臣们总会给乾隆带来各种各样的珍宝,一圈下来,乾隆赚的盆满钵满。
这样一耽误,走个个把月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不过可别小看这200多公里,嘉庆帝就是在途中中暑去世的,可见即便是皇帝这一路也并不享受啊。
即便如此康熙在位61年仍去过避暑山庄43次,有时秋猎高兴了,还要增加冬巡,他的孙子乾隆也去过48次,雍正评价避暑山庄为:“一人临塞北,万里熄边烽。”
可见清朝还真得拥有一个避暑山庄呢~
现在你知道为啥清朝皇帝都要跑到承德避暑了吧。这哪里是避暑,这是维护国家稳定啊。
这期就先聊到这,我是小蚂哥,更多有趣的园林故事,请关注蚂蚁景观,我们下期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