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此时,我第一次拜访了奈良东大寺。
一大早,还没有走到山门前,就遇到好多鹿迎上来,大家纷纷买鹿饼干喂它们,趁机各种拍照,差点忘了预定的时间安排。
因此提醒大家,如果是有严格的时间表的话,不要和鹿儿们玩太久,尤其是早晨人们都是刚来,寺前正是人多,出来的时候再看鹿不迟。
寺门前的东大寺案内图
一般在入口附近都有景区的总平面图,这个一定要拍下来,便于在行程中随时确定自己的位置和路线。
东大寺平面图(来自微信号“扶木鸦“)
东大寺的主要建筑主要分布在一个方形的区域内,是在漫长的时间中逐渐形成了如今的格局,很多建筑已经只剩下遗址。对遗址的研究使人们更加了解了东大寺的兴衰历史。
东大寺最主要的核心建筑的是南大门、大佛殿、和大佛殿周围和回廊与中门。这条中轴线是来参拜的人必到的。但大佛殿背后的法堂遗迹,还有作为仓库的正仓院是非常有名的。日本一年一度的正仓院宝物展,指的正是这里收藏的珍宝。在东侧的建筑群中主要有二月堂、法华堂,这个位置是东大寺的缘起之地,殿堂里也有不少国宝级别的造像。西侧有戒坛院。在大佛殿院落南侧的东西两边,有东塔和西塔的遗迹。再往南,南大门内侧,东侧原来是天皇的行宫,西侧现在是博物馆和研究机构。
东大寺的南大门上挂着的匾额写着“大华严寺”
东大寺是日本华严宗大本山,很显然“大华严寺”的名称来源于佛教经典《华严经》,之前也曾用过“金光明四天王护国寺“的名称,寺名则来源于佛教经典《金光明经》,在这部经典里突出描述了四大天王镇护国土的作用。
目前保存在博物馆中的“金光明四天王护国之寺”匾额
匾额上的人物:最上方是两位天女,最下方是两位力士,中间是四大天王。
东大寺位于平城京(今奈良)东,是南都七大寺之一,距今约有一千二百余年的历史。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寺庙最初创建于天平五年(733),最初的名称为金钟山寺,在今天寺庙东部的位置。天平十三年(741)当时的第45代天皇圣武天皇模仿唐朝在全国建立大云寺、隆兴寺的做法,下令在全日本建造国分寺和国分尼寺,天平十四年(742)将这里定为大和国的国分寺,更名金光明四天王护国寺。因而,这里也算是国分总寺。因为位置处于当时的都城平城京的东侧,因此也称东大寺,和西面的西大寺呼应。
在奈良时代,法相、三论、俱舍、成实、华严、律等六宗已传到日本,东大寺六宗兼学,尤重华严,南大门上高悬“恒说华严院”匾额。据说,大佛前有灯置于一对镜子中间,灯光层层映于两侧的镜内,表示法界缘起重重无尽。大佛殿内置有六座佛龛,名曰“六宗橱子”,里面安放有各宗根本经典,门上绘有各自的祖师及守护神像。
东大寺南大门的斗拱
现在的南大门是于1199年重建的,由当时负责重建工作的重源上人与南宋明州(宁波)来的匠人共同开创了后来被称为“大佛样“建筑的先河。从斗拱的形式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中国明州地区建筑带来的影响。
南大门的阿形力士
南大门的吽形力士
南大门下面的两位力士是著名的佛师运庆和快庆所造,是日本著名的国宝。此处的力士又称作仁王,因此日本的寺门也经常称作“仁王门”。不同于他处的力士都是向外而立,在这里的两位力士却是相对而立,你知道为什么吗。
南大门非常高大,为了不让两位力士被雨淋到,因此设置了高高的护板。如果还是向外而立的话,人们就只能看到护板后的两张面孔了。在这里处理成相对而立,人们走到近前一下子看到力士巨大的身姿全貌,会感到分外震撼。
两座雕像分别高8.4米,据说当时的两位佛师率领一众弟子,只用了69天就完成了,真是很难想象。
东大寺的中门
过了东大寺的正门,走过一段甬路,路过两侧的镜池,就来到了中门面前。中门两侧连着长长的回廊,和大佛殿一起组成了一个巨大的院落。
目前中门并不开放通行,人们需要走到西侧院子角落的角门进入,进入之后,会感觉到廊子的巨大。
一切都是成比例的。大家都明白将要面对一个巨大的景观。
从廊下眺望佛殿
东大寺的大佛殿正面
主殿大佛殿多次被焚毁,现在的主殿是1706年所建。即使规模比原来缩小了三分之一,仍然气度不凡,让人感到震撼。东大寺大佛殿,正面宽度57米,深50米,高度达46.8米,为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筑。我国的故宫太和殿连同基座的高度是35米,可以在心里比较一下。
大佛殿前的御手洗尺度也大过一般
大殿正前方有一只铜制的八角灯笼,巨大而且精美。是大佛殿最初创立时留下的原物。
走到近前仰望,更感觉到大殿的幽深宏阔。
大殿正门上方开有高窗,上部有突出的拱型山向屋檐,这种构造叫做“唐破风”。这样的安排并非只是为了立面效果的好看。它是大佛看向外面世界的通路所在,因此才是如此重要。
用一张东大寺画册上翻拍下来的图片来说明,大家就一目了然了。大殿是为了大佛而存在。即使是建造之初,也是先造佛后造殿。大佛是信仰的中心,佛教建筑只是为信仰活动提供场所——这是佛教建筑的本质所在。
这一扇窗并非随意而设。
反观现在很多佛殿的建造,只是把佛像当成室内陈设的一部分而已,在建筑建造的时候根本顾不上考虑,对佛教建筑缺乏理解。
大佛殿内,放置着高15米以上的大佛像——卢舎那佛。这是日本的国宝,一般称作奈良大佛。这尊大佛已经不是最初的大佛,已经是第三代了。
最初的大佛于752年举行了“大佛开眼”的仪式,就是现在所说的开光仪式。想更生动的了解当时情形的朋友们可以找一部日本电影《大佛开眼》来看。在2010年日本又拍摄了电视剧《大佛开眼》。
现在的大佛是第三代,于元禄五年(1692)开光,高15米,高度是第一代大佛的三分之二。
不过大佛座下巨大的莲台大部分是最初留下的。
每个莲花瓣上都有精细的花纹,反应了华严经中表达的“华藏世界”的思想。
大佛两侧有铜制的巨大花瓶,尺度和大佛相应。注意观察,花瓶上还停着青铜的蝴蝶呢。这些巨大的尺度,让人恍如进入庄严的佛国。
和我们后世熟悉的华严三圣不同,在大佛左侧的是如意轮观音。观音的头上的宝冠中有阿弥陀佛的小像。
大佛的右侧是虚空藏菩萨。根据经典,虚空藏菩萨的宝冠中有三十五佛,此菩萨正是如此。
如意轮观音和虚空藏菩萨造像除了宝冠外是大体相似的,手印的姿势也是彼此相似(同时和大佛相似),但是彼此对称的。在《华严经》中,虚空藏菩萨作为华严海会中主要菩萨的一员出现过,但并不是华严经的主角,如意轮观音则没有出现在华严经中。不过这两位菩萨都是唐代密教中重要的代表菩萨,各自有专属的经典和修法。大佛殿中这样的设置,如果能考证其历史源流和修法的传承必定是十分有意思的。
大殿的四角分别树立着巨大的四大天王木像。
这是位于东北角的北方多闻天。考虑到铜制的大佛都两度损坏,这四尊天王也必定也是后来所做。不过,这种布置方式恰恰反应了唐代遗风。即:四大天王位于佛主尊的四周,镇护坛场,构成以佛为中心的世界模式。
很多朋友曾问过我唐代的天王殿是什么样,其实唐代的天王殿和现在寺庙的天王殿概念完全不同。如果不是以天王本身为主尊单独供奉的天王殿,天王的位置都是在佛的四周构成一个坛城,代表着世界的中心。和后来沦为过殿保安的情形完全不同。
在佛典后侧陈列着一些模型,反应了历史上不同时期东大寺的主体样貌。
在大殿东部有一个柱子,底部中心有一个巨大的空洞,据说从中间爬过去能获得好运气。虽说洞挺大的,不过丰满的人看起来不宜尝试。
看来全世界人民都一样,发明了各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祈福方式。这个洞有源源不断的人去钻。
大殿的门外有着“宾头卢尊者”的座位,这个设置也是日本的特色。个人以为这尊像也是比较晚近的了,如果考证一下这种设置的源流也应该是非常有趣的。一般这尊像的任务是接受大家的抚摸,有的地方干脆就标注为“抚佛“,并且被抚摸的面目模糊。当然,大家都会不言自明的认为,原则是祈求哪个部位的健康就抚摸哪里。
根据东大寺出版的画册,我们可以看一下大佛殿最初的样子和现在的样子的对比图。考虑到当初大佛的高度在20米以上,大殿的高度比现在只高不低。我们关注的不应仅仅是建筑的大小,更可以注意一下柱子的大小。在这方面,日本和中国一样,最大的建筑出现在唐代那个时间前后。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那个时代的技术达到可以建设这样巨大的建筑的水平,但是随着一代一代的烧失,这样巨大的木材再难以觅得,不仅巨大的建筑不能再存在,与之相关的技术也不能保存了。
因为来去匆匆,没有拜访东大寺的其余部分。期待着更多的了解和再次重游。
以下是本号收集的电子资料,购买的朋友务必仔细阅读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