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县“乡村著名行动”-乡村地名故事(五)郡望古村下索椤
文摘
2024-11-21 17:26
甘肃
在成县县城西7.5千米的地方,有一个叫下索椤的村庄,因古时这里多索椤树而得名,明、清时曾以“索椤春柳”列为成县八景之一;又因这地方是清末成县最后一名选拔贡生朱照文的家乡,故遐迩闻名于世。这个昔时叫下索椤(今名东罗)的地方是一块善于承载的大地,承载着春红夏绿的色调,承载着文明俱进的姿态,承载着历史步履蹒跚的足迹,也承载着人们的信仰与未来。在动静中,文明的印迹散落于下索椤的大地上。当漫长绵延的时空定格在此刻时,文明的样态,文化的神采,金石的魅力,让我们一同仰望、溯望、回望、祈望……清末安维峻、任承允撰书朱儒席墓志铭碑
就在村子东北处一眼叫广龙泉的下方,有一通镶砌于庙墙中的石碑。近前反复观摩,不禁思绪万千。这块晕染着厚重文化气息和大地光泽的金石,上面的文字静静地讲述着那个时代的民俗风情,也讲述着成县西乡郡望繁衍兴旺的历史。碑高220厘米,宽120厘米,厚20厘米,铭文26行,行字数不等,计807字,字径6厘米,楷书,镌刻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春。铭文首行为碑名:《例赠朱大人神道碑铭并序》,以下20行为正文,末5行为署名。从署名可知墓志铭竟出自当时京都大家之手。铭文:“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内阁侍读咸泉安维峻顿首拜撰,赐进士出身军机处领班章京枝江刘庆笃顿首拜校,赐进士出身内阁中书天水任承允顿首拜书,赐进士出身礼部主政陇西祁荫杰顿首拜赠。”安维峻(1854—1925年),秦安人,一位让中华儿女难以忘怀的先驱,一个让文人仕朝诵夜的巨擘,是中华民族灿烂精神篇章中一个厚重的标题。拂去历史的云烟,掸去征战的尘埃,一个伟岸的身影,从一个多世纪前渐行渐近。他被伟大的文学家鲁迅称为“中国的脊梁”。朱儒席墓志铭碑碑阳照
任承允(1864—1934年),天水人,光绪甲午科进士,授内阁中书,后任陇南书院山长,近代著名国学大师冯国瑞即出其门下。他在经学、史学、文学、诗词、书法等方面造诣很深,所书墓志铭书法古朴舒展,精进含蓄,气势开张,苍劲奔放。岁月流逝,时代变迁,这些大师们虽早已逝去,但他们的思想和理想却一代代被传承下来。对照铭文与有关文献典籍,解读和梳理铭文中的各种记述,使我加深了对安维峻、任承允等国学大师们的认识。他们联袂撰书的墓志铭,墓主为当时成县乡贤名士朱儒席。清宣统元年(1909年),其孙—宣统己酋科选拔贡生朱照文赴京赶考,乃乎其先人在当地的德望,呈请能予封诰。经州县伏乞朝准,特颁旨将朱儒席貤封为征士郎。安维峻在墓志铭中用简洁生动的文字作了概述:“凡此子孙之荣升,若非公内施庭训,外礼师儒,曷克致此……公存心惠爱,无论同姓亲疏,固能一视同仁,即邻里乡党凡有亲不能葬、子女不能婚嫁者咸资助之;而复举废庙,以祈众福;散余粮以救饥民;平争讼,讲生计,以厚风俗;儆游惰,一切利济之事,见闻所及知无不为。”对朱氏内子王氏亦有所述:“淑配王儒人又能自敦妇德,无违夫之观于思情所及,一遇无力纺绩之妇往往乐为惠施,在昔欧母仁厚之旨于兹有焉。”金石是历史的佐证。这一铭文和书法出自名家的神道碑,是下索椤昔日繁华的写照,也是对古人真淳情愫的赞歌。他们以文学的方法,将岁月行走中那些温馨的亲情、温暖的乡情,如春天雨丝般流泻在人们心田,浓郁的乡土文明气息扑面而来。当驱车返回时,夏日的夜幕已经降临,下索椤沐浴在朦胧的月光中,除了偶尔传来的蝉鸣和鸟儿的呢喃之声外,显得格外宁谧和安详。(撰文 、摄影:张忠)
- 感谢阅读 -
校 审:李 孟
责 编:张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