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赢没那么重要
高彤鼎
大自然给人种下了一个密码,让人们变得争强好胜,这是促使人类延续和发展的天然动力。没有人乐意居于劣势、处于下风、落在人后,所以人们总是处在竞赛状态。现在的人已经变得比较文明,不再动辄用拳头争输赢,更多的是用如簧之舌来比高下。
常见街头一些大爷为世界上的热点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其实,他们自己也知道,争论这些不解决任何问题,不能使国际关系改善,亦不能令地区局势缓和。但他们还是要争,争的是各人的输赢和面子。单位里的争执也时常发生,比如开会的时候会因为某些建议而争吵,争论的焦点往往不在建议本身,而在于谁的建议被与会者们采纳。某项建议被否决是很正常的,但提建议的人往往觉得自己“输了”。
在外面争不过别人,可能会在家里挑起争论,争论的话题不过是些鸡毛蒜皮,不是什么原则性的问题,争论的目的只是为了一决雌雄。
有位女士因为先生没在玄关处换鞋便进入客厅,立即指责先生把客厅弄脏了。女儿在一旁看不下去,便帮爸爸辩解说玄关其实是客厅的一部分,在玄关处换鞋,不是一样会弄脏客厅吗?女儿的话妈妈无法辩驳,却让妈妈恼羞成怒,她斥责女儿:“不要掺和大人的事!”如果在争论中不能占据上风,失利的一方便会开展人身攻击,给对方扣上“固执”“观念落后”“思维不正常”等大帽子。人身攻击还会升级为地域攻击,有位女士曾对我评价他的老公:“他家里人都这毛病!他老家那个地方的人都这恶习!”
亲子之间也会通过争论来分胜负,此时的家长就像三岁的小孩一样,显得十分偏执。如果家长争不过孩子,就会大骂孩子“愚蠢”“幼稚”。
一位家长听孩子说老师让每天预习第二天的课文,很不高兴,认为没必要。孩子坚持说这是一些学霸总结出的好经验,父亲则说他自己从来没有这样学习也考上了大学。爷俩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最后父亲火冒三丈地说:“你到底听我的还是听老师的?如果你听老师的,那你跟老师去过日子,让老师养着你吧!”心理咨询中经常听到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抨击,起因不过是炒菜时放油的多少、自来水能否直接饮用、香蕉变软了还能不能吃、被子是否需要每天晾晒、孩子该不该穿系鞋带的鞋,诸如此类。
其实这些问题都没有绝对的对错,但它们很重要,必须争论出结果,确定谁是谁非,这关系到谁输谁赢,赢的人意味着是正确的,可在家里居于优势地位。
而我想说的是:在家庭里,要么共赢,要么共输,没有一方赢一方输。输赢没那么重要,不计较输赢,坦诚地接纳彼此,才会赢得人生和幸福。- The End -
点个【在看】,【分享】文章给更多人,愿我们都懂得教育,并善用教育,我们的孩子定能够成为温暖而善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