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青点评#今天在网络上刷到这样一条信息,不得不说让人特别的震惊,因为这个事虽然属于偶然事件,但也在一定程度之下说明某些新能源汽车某些品牌的一些问题所在。12月11日下午18:00,极越汽车CEO夏一平召开全体员工会议,宣布公司进入关键时刻。在视频中我们看到一些员工质疑他有关社保的问题,具体到了11到12月份,所以这个视频在网络上传播力很大。突然间出现这种情况,显然对这些企业员工来讲感到特突然,但也能感受到这家公司的CEO还是表现出了温和的态度,现场并没有出现一些偏激行为,而是大家在探讨交流,其实出现这种问题之后,最好的办法还是沟通,但关键是现在企业确实没钱了,据说投资商不想投了,在这种情况之下,显得就特别的尴尬,所以引发员工追问。作为百度与吉利共同打造的“新能源+智能驾驶”的创新模式,曾经被寄予厚望,也有着远大的市场规划,但没想到在这个节点进入到了关键时刻,不得不说“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如今新能源汽车市场可以说相当的惨烈,当然,对于一些销量非常大的企业来讲,还算得上比较潇洒,但是对于销量小的企业来讲,步履艰难,随时面临“倒闭”风险,也许这一家企业刚刚开始,在这个领域里比较弱小的厂家,估计也是这个结局,不得不说引发了我对新能源造车新势力的深思考。
通过网上的一些数据,可以做一些考量,截至2024年11月,极越汽车的累计销量约为1.3万辆左右。不得不说销量太低,在这个领域竞争力远远不够。而在11月,极越销量仅仅为2485台。作为新兴品牌,面临生存压力也特别正常,因为其他汽车品牌的背后资本非常雄厚。当然,我们话说回来,百度和吉利的实力也非常强,但关键是如今销量太低,这两家公司显然不想为这家品牌继续投资了,没有了输血者,依靠自己的营收又远远达不到运营标准,所以就让我们看到了眼前的那一幕。当然,这个事还需要进一步沟通,也会牵扯协商问题,在此不过多言表,因为表面问题大家也都了解了,但我想说的是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命运问题,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其他汽车品牌可能也会发生。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很卷,国外市场又出现了一些意外状况,针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各种政策在陆续推出,对于一些超大型新能源汽车企业可能驾驭风险的能力很强,但对于一些新生势力来讲将面临更大挑战,因为市场销量下降,营收大大降低。如果在这个时期头部企业发起价格战,那对相对弱小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来讲就是灭顶之灾了。这些都意味着汽车市场越来越卷,只有真正强者才能活下来。
很多还没形成一定规模的汽车企业会因此面临两难,向前走,销量是大问题,向后退,已无路可退,搞不好所有的投资都血本无归。虽然看上去这个领域依然有着特别好的前途,特别是在一些新兴国家,比如说俄罗斯,比如说中亚,比如说欧洲,等等,这些地区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需求确实很旺,但否能持续保持这种热度还很难说,然而在这种情况之下如何能让自己的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在市场竞争中不至于头破血流,显然会考验很多新能源汽车企业老总的智慧。
在当下新能源汽车领域,如果做到一定规模,那就会进入资本游戏,特别考验操作手法,如果达不到基本的销量,那么不可避免的就是“倒闭”,也许只是时间问题。不仅支付不了员工工资,而且欠供应商很多钱,不得不说如今新能源汽车真难啊。如今的中国老百姓消费热情也在逐步降低,能不花的钱就尽量不花了,对于更换汽车来讲可以说兴致不高,除非特别需要,否则不会在这个方面投入了。当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显然国内市场会面临更大考验。当全国人民手里的钱都很紧的时候,你卖多少钱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不想买,也不愿买了。如今新能源汽车进入了这样一个复杂的环境,不免为他们捏一把冷汗,说句不好听的话,就是有一些新能源汽车的投资人和创始人会把前些年依靠“运气”赚来的钱用两年时间再靠“实力”把钱赔得精光。
我们再看看这两年进入这个领域的互联网汽车公司,哪一个有特别强的制造能力?但不得不承认他们营销做得好,PPT做得好,对新能源汽车来讲,电池很重要,电机很重要,汽车系统也很重要,所以这些都影响着智能出行的品质,但我始终认为工业制造能力更重要,如果哪家新能源汽车品牌没有完善的工业制造能力,只能在未来市场竞争中被对手打败。所以说我对很多新能源造车新势力并不是特别看好。
如今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在市场中屹立不倒,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一个城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空白,这些车企基本上分布在不同城市,因为不同城市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不一样,需求也不一样,虽然在市场中没赚到钱,也没卖了多少车,但很多地方政府需要这种类型的产业,因此满足了一个彼此需求的问题,但如果把这些汽车真正的拿到市场上去让消费者买单,我觉得很多车企难以完成原来计划。
我相信有很多新能源汽车品牌会因为这个情况而离场,只要你离场,也就意味着前期投资都打了水漂,大家都在鼓励科技创新,都在鼓励敢于挑战未来,但实际上有时所谓的科技创新,只是相对而言,并没有真正科技创新,更不具备颠覆能力,含金量并不高。虽然很多互联网企业进入新能源汽车市场,可以说争先恐后。当然,这是一件好事情,说明中国的企业扛起了国家的重担,也说明中国在新兴产业拥有了更强大的群众基础,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企业为了未来在新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落伍,主打粉丝经济,依靠对互联网营销的驾驭能力,显然找到了一种突破客户内心的途径,于是借助社交媒体不断地用短视频和直播模式进一步对中国消费者进行引导或诱导,脑子里就是为了多卖车,这种做法也无可厚非,因为只要光明正大,不管采用什么的方法,只要符合商业规则,同时也能得到大家的接受就可以。但话说回来,不是每个新能源造车新势力都能吃粉丝经济这晚饭。
如今的互联网企业选择进入新能源领域,也看到了未来智能出行的大趋势,不得不说有眼光。同时在不同的城市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一些补助,显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自己游刃有余,既可以提前布局去做趋势性产品,也可以获得国家政策补贴,何乐而不为呢?但这个领域非常残酷,未来三年能真正活下来的企业没多少,因为有的品牌自身汽车销量太少,无法形成品牌号召力,从长远来看缺少真正核心竞争力。
如今新能源车企日子不好受,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制造安全可靠的汽车,因为直接影响中国汽车工业未来,新能源汽车安全问题绝对属于重中之重,因为我们在网络上看到新能源着火的事太多了,仅仅站在这个角度,其实没有必要在一些功能和享受上下更多功夫,汽车只是出行工具,应该让汽车更加耐用,不出任何问题,不出安全事故,这才是汽车的根本,这才是中国新能源造车新势力的终极目标。所以说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求真务实,守正创新。不能只看到眼前的繁荣,搞一些华而不实的功能吸引眼球。因为眼前的繁荣背后可能存在危机。如果不是在网络上看到极越汽车遭遇关键时刻 ,显然无法引发我对中国新能源造车新势力的深思考,但想着想着就想多了,写着写着也写多了,虽然观点很朴素,但却是肺腑之言。#数字内容生产者##活着就是为了摆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