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河严选| 家乡记忆中的《白毛女》演出

文摘   2024-11-29 17:03   北京  


孙河记忆与

今日孙河


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

《我He我的家乡》第二十九期


聆听孙河故事

共建孙河未来



家乡记忆中的《白毛女》演出


张世全


1966年农历正月初一的晚上,北甸村中心大空场上的简易戏台前聚起了很多村民,虽说不上是人山人海但也是里三层外三层的。北甸村排练的歌剧《白毛女》,又在这年的春节期间上演了。


《白毛女》是一部优秀的民族歌剧,1945年创作于延安。故事发生在华北某村庄,村里的贫苦农民杨白劳,因欠恶霸地主黄世仁巨款无力偿还,就在腊月里留下独生女喜儿守家出去躲债。到了年三十晚上觉得又躲过了一年,便用卖豆腐攒下的几个钱,买了二斤白面,还给女儿买了一根红头绳,回到家里想和女儿包顿饺子过个年。


不料,刚进门不久,黄家的狗腿子穆仁智就找上门来,把他带到了黄家。黄世仁逼迫杨白劳卖女抵债,就在别人家欢欢喜喜辞旧岁迎新春之时,杨白劳父女却被逼得家破人亡。后来喜儿从黄家逃进深山,过起了野人般的生活,以至头发全白了。

歌剧《白毛女》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可谓是家喻户晓,广播电台每到春节时还特意安排播放此剧。那时称为有“教育意义”。至今“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的优美旋律和剧中的经典唱段还时常能听到。


那时北甸村中央有一过去的汪家大院,大院外是一大空场地,空场上建有一简易戏台,村里演戏演节目就在那里。1966年的春节,和往年一样,这里又在排练并上演了歌剧《白毛女》。那时,农村文化生活相对贫乏,所以春节演出时,村民们不顾寒冷争相去观看,甚至有很多外村人也赶来观看。


1966年,我已是小学六年级,对那次演出记得比较清楚,但那也是北甸村最后一次上演《白毛女》了。至今我还记得那年演出的演员阵容。他们是:李进敏饰喜儿、汪春娥饰大春(女扮男装)、李增宽饰黄世仁、李瑞和饰穆仁智、王玉兰饰黄母、张得中(我的父亲)饰杨白劳、张得利(我的叔父)饰赵大叔。赵大叔戏不多,叔父曾是小学教师,很有表演天赋,把一个配角演得一片喝彩声,没戏时他是打小锣的。我的父亲是演员中岁数最大的,当时已是50多岁了。那年之后,《白毛女》在北甸村再也没有演出过。


孙河地区的农村成立过不少小剧团,他们上演话剧、歌剧、评剧、歌颂英雄、配合政府宣传婚姻法。那时人们热情高涨、干事轰轰烈烈,有能力上台表演的人都不甘落后,并以此为荣。我是1953年出生,这些事儿是长大后听家人说的,稍远的村不太了解,只知与北甸村咫尺之遥的孙河、西甸村剧团的一些情况。


北甸村剧团那时排练的有歌剧《白毛女》《小二黑结婚》、评剧《小女婿》等;孙河剧团排演过表现婆媳不和的评剧小戏、歌剧《刘胡兰》等;西甸村剧团有评剧《刘巧儿》以及歌剧《刘胡兰》等,这些都是演得很好的剧目。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甸业余剧团从排演剧目之多,到演出效果在十里八村来说是名噪一时的,同时也丰富了村民们的文化生活。那时演员排戏都是晚上,白天干一天农活,晚上一排就是半夜,而且没有任何报酬。在那个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还是很乐观的。从我记忆最清的最后一次《白毛女》演出,到如今也已是四十多年了,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他们的演出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资料,而那些演员中的有些人现已过世,现写此小文,以表达对往事的一缕追忆和感念。


文章写于2013年,原载于《孙河周报》,作者张世全,系孙河地区文联常务理事、文学创作协会会长。


▼▼▼


每一次阅读,都是对孙河乡历史的重温

每一次分享,都是对未来发展的期许


 本期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

下周我们将为大家带来

记忆中那座家乡的“山”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共同见证孙河乡故事的丰富和传承

让我们携手前行

在孙河乡的旅程中

共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孙河地区办事处
传播正能量,助力和谐社区建设!这里是北京市朝阳区孙河乡人民政府和居民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