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米胡同承载着700年的光阴|记20期Citywalk史家及周边胡同

文摘   2024-10-15 15:58   北京  

20241010日的下午,秋高气爽、阳光正适,北航校友们又出发了,这次Citywalk的路线是围绕着“一条胡同,半个中国”的史家胡同行走:禄米仓胡同—干面胡同—史家胡同—内务部街—本司胡同—演乐胡同—礼士胡同

这一带的胡同大多形成于十三世纪元大都营造时期,历经了700余年的风云变幻,目睹了元明清三朝的迭代,见证了民国走向新中国的昌盛,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胡同和四合院里,透过时光,去拼凑出往昔的摸样。

校友们在禄米仓胡同70号文化视听产业园集合,仝师兄拿着一沓讲义和书,特别认真的给我们讲解禄米仓的历史。

这儿有一座明、清两代储存京官俸米的仓廒,仓内地面比周边地面要矮不少。禄米仓是明永乐时期,以元代的北太仓为基础而建,居于京师的南部,与北部的海运仓、北新仓,中部的南新仓、旧太仓、兴平仓及富新仓共同承担着京师的储粮重任。到了清代,粮仓的规模继续扩大,出现了 “京师十三仓”,增加了太平仓、储济仓、本益仓、丰益仓以及通州的中仓、西仓。

 沿着禄米仓胡同西行就进入了干面胡同,据说干面胡同是旧时运粮去禄米仓的必经之路,车马嘶鸣、尘土飞扬,人们戏称“下干面”,故得名“干面胡同“。干面胡同内还留有一些金柱大门和广亮大门,一起去探探这深宅大院。

干面胡同13号院,稻香村创始人张森隆的故居。

干面胡同33号的金柱大门看起来依旧气派,院内却有一栋灰白色的西洋风格的二层小楼,曾是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旧居。

 干面胡同35号,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故宫博物院创建人之一、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的李石曾曾在此居住。

干面胡同49号,与史家胡同24号博物馆原本是一座六进大宅,现是老二机部家属宿舍。

干面胡同51号院,是1934年成立的世界知识出版社,曾经《世界知识画报》伴随我整个的童年。出版社对面的干面胡同30号是一栋二层小楼,一层和半地下室曾经是京剧艺术大师梅葆玖的寓所,街墙上的一排电表上,“梅葆玖”字样依稀可见。

 干面胡同61号广亮大门三进四合院,最早是清末大学士、军机大臣李鸿藻旧宅,也是其子李石曾(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中法大学创办人)的祖宅。北平沦陷后,这里被特务机关霸占,据说川岛芳子在此居住过。建国后成为社科院宿舍,著名作家钱钟书、科普作家高士其等在此居住过。

 步行到干面胡同东口,右转向北走过去,正对着史家胡同的51号大门,东西向这条胡同就是著名的史家胡同,胡同全长 700米,始建于元大都时期。现存四合院80座,完整有规模的约30座;数不清的将军英雄、才子佳人在此居住过,好似半个中国名人的传奇故事都在这里上演。才有“一条胡同,半个中国”之说。

史家胡同与教育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80多年前清朝在史家胡同59号院为八旗子弟设立的“左翼宗学”,传授满汉文化、骑射技艺等,左翼宗学几经演变后于1912年改为京师公立第二中学,即现在的北京市第二中学。民国25年二中迁往内务部街15号至今。

史家胡同更具历史价值的是:与留学美国、创办清华有关。1908年,美国国会同意退还“庚子赔款”的半数,用于中国派遣留学生赴美留学。1909年连续三年,游美学务处在史家胡同59号院举行选拔赴美留学生考试,梅贻琦、胡适、侯德榜、赵元任、竺可桢等人都榜上有名。1911年底游美学务部迁入清华园,并改名为“清华学堂”,1924年清华学堂改办大学,才有了今天的清华大学。

史家胡同当之无愧的北京第一的胡同,让我们一起去串串这条胡同。

史家胡同西口59号院原是史可法祠堂旧址、清代八旗子弟的“左翼宗学”,庚子赔款留学选拔处,现为史家小学低年级部。

55号院,曾被称过焦家大院,因居住过焦祐瀛,清咸丰皇帝临终前授命的八大顾命大臣之一,人艺副院长焦菊隐的曾祖父。后中共元老李维汉在此居住,现为外交部宿舍。

53号院,最早住过抗清名将史可法,后为大太监李莲英的住所,民国时期住过张治中、范汉杰等高官,解放后被全国妇联接收,帅孟奇、邓颖超、康克清都曾在此办公。1974年,国务院副总理华国锋住后院,出入内务府街甲44号后门,并在此策划了粉碎“四人帮”的计划。1984年改为好园宾馆,大门牌匾上是邓颖超题字“好园”,寓意“女子园”。

51号院,原是清末外交大臣洪钧的宅子,小妾是苏州名妓赛金花。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孽海花》的原型就是洪钧与赛金花。后为国民党山东抗日名将李树春中将的私邸。解放后收归外交部。1960年原北洋政府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的章士钊一家搬此居住。其养女章含之头顶总督孙女、总长女儿、主席老师、部长夫人四大光环;章含之的女儿自称名门痞女的洪晃,因搬离51号院与外交部的官司,更让史家胡同红遍了北京城。

47号,曾是华北“剿总”总司令、北京和平解放功臣傅作义官邸,后住过“红色资本家”的国家领导人荣毅仁。

35号,是随傅作义起义的国民党中将、北平警备司令周体仁旧居。

33号,外交部副部长王炳南旧居。

23号,曾居住过东北“剿总”总司令的卫立煌,后住的是新中国第一任驻波兰大使的彭明治。

20号原为国民党宋哲元将军官邸,1949年华北文工团进住,50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被称为老人艺。其中,焦菊隐在此居住。读读焦菊隐与其曾祖父焦祐瀛的故事,都与史家胡同有着不解之缘。

24号院,现今的史家胡同博物馆,曾是与干面胡同49号院为一体的六进大院,为清末直隶布政使凌福彭的私产,史家博物馆的大门曾是凌家大院的后山墙,凌福彭女儿凌叔华结婚时,北边这两进院成为其嫁妆。凌叔华,民国时期有名的才女,她在绘画和写作上都颇有成就,她的绘画以山水草木为主,功底扎实。文学上尤以定居英国后出版的英文自传体小说《古韵》最为辉煌,英国读书协会把它评为年度最畅销的名著、《星期日泰晤士报》文学增刊还特别撰文加以介绍。她创建的家庭沙龙 “大小姐的书房”比林徽因“太太的书房”早了近十年。这样的一个大才女,却在感情上郁郁不得,与陈西滢的婚姻、与徐志摩的暧昧、与英国人朱利安贝尔的婚外情都成了一段段残缺的感情。史家胡同博物馆对史家胡同、对凌叔华都有着全面清晰的展览与讲解,非常值得进去慢慢看细细思。

从史家胡同东口出来,我们转进内务部街,内务部街明清时称勾栏胡同,北洋政府时期设内务部于此,故称内务部街。街道绿树成荫、祥和安静。

胡同11号院,是清代一等诚嘉毅勇公富察·明瑞的府邸民国后11号院归盐业银行经理岳乾斋他创建了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北京证券交易所”。1975年12岁的姜文随家人搬进了11号院,后来更是将这里拍成了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邪不压正》中也有11号院出现。15号是北京二中,也是当年内务部所在地21号是卢森堡驻华大使馆,是现今唯一还在胡同里的外国使馆。39号院,是梁实秋故居,1903年梁实秋就出生在这座院子的西厢房里,在这里他住了45年。44号是李敖的居所。李敖两岁时举家由哈尔滨迁到北京,借住于此,生活了12年。

35号院,这里是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间的东岳天齐庙,与21号院也有关系,1936年11月之前21号院属于佟明贞和佟明达,据说那时候东岳天齐庙是他们的家庙。

从内务部街西口出来,从本司胡同的东口进入,本司胡同明朝即称本司胡同,因教坊司设置此处而得名。清朝左翼前锋统领衙门,正蓝旗满洲、蒙古、汉三军都统署在本司胡同73号,现存遗迹16号院原是同仁医院耳鼻喉科老专家徐荫祥的住宅,现在是民居。27号院被公布为北京市历史建筑。胡同57号大门上有四个门簪,过去也是大户人家。胡同东头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妻子李淑华的住所。

从本司胡同东口沿着东西花厅胡同向北就进入了演乐胡同,演乐胡同没有大宅门。

从干面胡同和史家胡同的大宅门出来,到北面的同属于教坊司管理的三条胡同——勾栏胡同、本司胡同、演乐胡同,大家有没有联想到什么?

演乐胡同西口出来,进入礼士胡同的西口,礼士胡同明代称驴市胡同,相传是因曾有卖驴的市场而得名,清末改为礼士胡同。胡同深处有几处大宅门,电视剧《大宅门》就是在129号清末武昌知府的豪宅拍摄的外景。胡同123号曾是一门两学士敬信、墨麒父子的大学士府。旧时胡同西口南北两个小院都是乾隆时期军机大臣、一品大学士刘统勋的家宅,其子刘墉也官为宰相大学士。

 “哇”“太漂亮了”,“好热烈的色彩”包间里面布置了橙色绿色的气球,桌子上摆放着鲜花和20的字样,还有精美的海报……这是北航校友们每次行走后的聚餐,而今天的聚餐因为20期的到来、因为凯旋师妹精心的准备,让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这种喜悦仿佛又感染了空气……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Citywalk成了网红词汇、成了时尚的休闲活动。2023年秋北航校友们也开始行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博物馆中,从最初的几个人,到后来的几十人,再到后来不得不控制报名人数。究竟是什么魔力吸引了这么多校友?这就要特别感谢灵魂人物的仝师兄,几年来他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了北京城的每一处胡同,辅以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设计出路线还要再次探路,一条条精彩的路线诞生了;每一期行走都融入了精彩的主题:中轴线、大运河、京剧、明清史、红色记忆……每一次伴随着校友们专业的讲解;每次活动后的聚餐,校友们分享自己的精彩人生片段与八卦……这些都深深落入校友们的心间,也让我们的行走拥有了别样的精彩吸引力。同时还要感谢很多参与的组织者志愿者们,是你们让我们的Citywalk精彩纷呈。也祝愿我们可以一直走下去!

北航户外俱乐部
航子文明精神、野蛮体魄之家园,物质丰硕、相互交融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