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四胡同寻访京城的旧时光|City walk第15期

文摘   2024-05-27 11:24   北京  

避开人潮,徒步在东四的胡同里寻访京城的旧时光。

路线:东四胡同博物馆(东四四条)→四条79号、81号→廖沫沙故居恒昌瑞记→东四北大街→东四六条口→崇礼住宅→东四七条→海兰察府邸→东四八条→叶圣陶故居→朱启钤故居香满楼(东四十条)。

东四是京城最古老的街区之一,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却保存了完好的老城风貌。行走于胡同之间,如同漫步在几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世事变迁与历史人物紧密相关,一砖一瓦的风韵跟时空交相辉映。感受最地道的北京胡同,从明清纵观今日的北京,这里是首选之地。


2024年5月23日(星期四),又是一个精挑细选的好时光。春末夏初,早晨的微风吹拂着薄薄的云朵,使得淡淡的阳光照射在人们身上,特别舒适、惬意,由北航校友户外俱乐部、北航北京校友会、北航校友文艺协会主办的第15期City walk活动开启,20位北航校友在东四胡同博物馆集合,开始了半天的胡同漫游活动。

此次活动,得到了在东四胡同博物馆工作的校友乔桢老师的大力支持,全程为大家进行详细讲解,并提供了细致热心的导游服务。《和乔老师逛胡同》的小视频,请见本文末尾视频号:火虫手工艺术。

东四胡同博物馆,位于东四四条77号,占地1023平方米,主体建筑于1940年左右建成,曾是东四派出所的办公驻地,为典型的三进四合院,建筑群落整体基本保留了传统四合院的完整结构。

它的整体建筑为砖木结构,共有28间房。曾历时150余天修缮,最大程度保留了原有的建筑形式,遵循修旧如故的原则,按照古法进行修缮。在这里还通过各种多媒体的形式展示了历史上东四居民的衣食住行及东四胡同内的历史、文化以及传统特色,展示了老北京的各种情怀。

东四胡同博物馆,是由东城区政府与首创集团合作的“东四三至八条历史文化街区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家重现“四九城”浓郁历史风貌与人文特色的博物馆落座京城,为新时期北京的城市更新与改造提供了一个重要样本。2020年11月,入选首届北京网红打卡地上榜名单(共100家)。

一进门北侧会看到一个制作精美的垂花门,两侧还有上世纪书写的“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等标语。

走进二进院展示老北京胡同民居的特色:四合院,广亮门、金柱门、如意门、蛮子门等等,倒挂楣子、戗檐、门当、雀替、博缝头、影壁、滴水等等。

博物馆展示了很多种类的东四古老的物件,以及征集来的展品,包括:福康安府的金丝楠木荷叶墩、博缝头、古老建筑构件,嘉庆二十二年老城砖,几十幅东四的老照片,民国时期的衣柜(上世纪40年代结婚时用的物品),祖上留传下来的弓,民国时期的鱼缸,民国时期的鲁班凳,袜子板等等。

以胡同建筑、胡同雅趣、胡同四季和胡同人文为特色板块,结合东四胡同各种典故出处,还可以体验传统手作、非遗民俗,如:北京兔爷、沙燕风筝、掐丝珐琅、传统刺绣等,“故宫以东”的IP形象“麒东东”也会客串其中。

东四胡同博物馆是一个旧宅子与镜子、玻璃共同构成的天地,内部设计也大尺度地融合现代艺术,院落中还设有两个艺术作品“月影”和“星天”。创意均来源于古人天圆地方的认知,以及中国古代重要的天文仪器——浑天仪。

高达3米的弧形不锈钢艺术装置从空中横跨两个院落,寓意一道“月影”,“月影”的造型根据浑天仪的元素提炼而成,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一条纽带,将一进院和二进院连接起来,形制弯弯、皎洁如月,活跃了整个四合院空间。

三进院的正中,安放着直径近1米的不锈钢金属球,表面镌刻着28星宿,取名“星天”,与“月影”呼应。“星天”球体上镌刻的二十八星宿,与浑天仪上雕刻的二十八星宿相似,并与“月影”连成一条时空的主线,在全国历史文化街区的四合院架起一座跨越时间、空间、民族、文化的桥梁。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文化相结合的创意之作,既与时俱进,又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进深,实现了文化的统一和传承。


出了博物馆向西,逐一打卡东四胡同漫步的十几个标志性景点,尤其是此次乔老师带着我们,从小处着眼,看到了许多东四胡同独有的历史遗存:

  • 四条79号的“暗八仙”

此处宅门为如意门,门头处刻有一组稀有的暗八仙砖雕图案。暗八仙,又称道家八宝,是传统文化中八仙所持的法器。由于在砖雕图案设计时有以仙人法器代指仙人的先例,约定俗成后就产生了暗八仙的砖雕图案。此处的暗八仙砖雕,是目前老北京胡同中唯一现场可见的历史文物遗存。[1]

鱼鼓:张果老的宝物,是占卜的仙器,占卜人生,暗指知天命,顺天应人。

花篮:蓝采和所持宝物,据说花篮中装满仙品,能广通神明。

宝剑:吕洞宾随身携带的宝物,能斩妖除魔,寓意镇邪驱魔。

团扇:汉钟离手中的宝物,传说能让人起死回生,有长寿和绝境逢生的寓意。
横笛:韩湘子的宝物,能使万物焕发生机,寓意生机勃勃。
荷花:何仙姑所持宝物,能使人修身养性,不染杂念。
玉板:曹国舅的宝物,可以让人心态平和,不为外事所困扰,寓意心静神明。
葫芦:铁拐李的宝物,传说里面装有长生不老丹药,寓意救济众生和长生不老。

暗八仙具有与八仙同样的吉祥寓意,代表了中国道家追求的精神,此类图案最早见于道教建筑上,后来随着道教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的传播,很多普通百姓也逐渐接受八仙文化。暗八仙图案因此成为许多普通百姓用以镇宅护院的吉祥物。


  • “门当”有特色

“门当”是门框外一左一右的“门墩”,也叫“抱鼓石”。门当石又叫门墩石,一般呈长方形或石鼓形,成对放置于大门两侧,与门簪、门槛、门扇、门框相配合,一起产生古朴典雅的整体艺术装饰美感,对整个门庭建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门当石有吉祥、祈福、避邪之象征。又用来显示主人的等级和身份地位,是传统民居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门庭装饰品。

从外观看,它似乎是装饰物,其实它的内里还延伸着连体的“门枕”(又称“门台”)。门枕的作用是承托大门下轴和门的重量,同时它还承担着平衡门板重力的作用。门墩和门枕所构成的“门当”,不仅使门板得以竖立,还使其能够灵活转动。门当也是与院门样式、规模大小相配的对应物——两侧的门板的体量越大,门当的体量也越大。

门墩有圆鼓形的,也有长方形的。圆鼓形门墩上的石雕多为万字纹、编织纹、彩陶纹和鱼形纹,据说这些纹图的门墩多用于官宦人家的广亮大门、金柱大门,以及商家的蛮子门。长方形门墩的石雕多为二龙戏珠、麒麟送子、和合二仙及如意祥云等,多用于平民百姓的如意门或小门楼。还有一种说法,门墩为圆鼓形的,是武官宅邸;门墩为长方形的,为文官宅院。但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风俗也发生演变,一些商户或平民百姓家,不一定遵循这等讲究。

在东四四条81号我们看到了一组别具特色的门当。这块门当是经幢形式的六边形,非常古老。它下面的须弥座是莲花形式的,上面是宝相花的装饰物。目前这种形式的门当在北京非常非常少见,可能现场能看到的老北京胡同中仅此一对[1]。这个门当也表明了主人家可能跟佛教很有渊源,在清朝,这种门当一般都是在佛殿或寺庙里边,表面会雕刻有经文,是一种祈福的标志。


  • 四条85号廖沫沙故居

廖沫沙(1907-1990),原名廖家权,湖南长沙人。中国现代作家、杂文家。曾任宣传部副部长、教育部部长、统战部部长。

1939年,廖沫沙参加郭沫若夏衍在桂林主办的《救亡日报》编辑工作。1941年“皖南事变”后,前往香港任《华商报》晚刊编辑部主任。1942年,前往重庆任《新华日报》编辑部主任。1961年9月,北京市委刊物《前线》为廖沫沙、邓拓和吴晗开设《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三人轮流撰稿。“文化大革命”期间,遭林彪、“四人帮”反党反革命集团诬蔑为“三家村反党集团”成员,遭长期关押,后被下放至江西林场进行劳动改造。1979年初,平反昭雪。

东四四条85号大门上漂亮的8个金色篆书大字,引起了大家的浓厚兴趣,纷纷用各种方法,识别写的是什么字。可是,现场没有任何人把这八个字全部辨识出来。后来,还是一位校友偶然间在初中语文书法鉴赏的考试题目中,找到了标准答案(难道目前的初中生都是这么卷吗?)。看到这里的读者,也不妨自行分辨一下门上是哪8个字,答案见全文末尾处。[2]
万能的校友竟然收集到了这处宅院在日伪占领时期的老照片,一并放在文中。


  • 恒昌瑞记

老洋行恒昌瑞记位于东四四条86号,是一座民国时期的二层小洋楼。小楼坐南朝北、砖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绿柱红栏和红灰相间的砖墙,配以砖雕的对联匾额,显得非常精致。

这座二层小楼虽然颜色素雅,但中西合璧的造型还是很有独特特点。大门两侧的对联更是时代人文痕迹突出:上联是“镜里人是一是二”,下联是“笛中意至妙至神”,横批“光起万物”。在对联的上方,写着“恒昌瑞记”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下面还有繁体大字“照相”、”洋货”。据查,这是1928年开业的一处洋行,销售洋货外带照相等业务,当年也算京城有名的综合百货店之一,后来改成了钟表店,如今变成了民居。


  • 东四六条口

东四六条口矗立着一块巨大的浮雕墙,上面雕刻着《东四三条至八条历史文化街区文化探访地图》,详尽展示了各个街区以及名人故居、历史遗存位置的空间分布情况。


  • 特色象眼雕刻

四合院建筑可谓中华建筑之精粹,门墩、门簪等很多构件都耳熟能详。但有些构件少有人知,比如今天我们重点关注的“象眼”。仔细观察门楼内部,在墙壁上方,与屋顶的夹角处,可以看到有个三角形的区域,它就是常说的象眼了。

象眼,是古建筑构建中自然围合而成的三角形空间,清代是对建筑上直角三角形部分的统称,如廊子抱头梁以上三角部分、踏跺垂带石下三角部分。至于为什么叫“象眼”,我们可以发挥想象力,将屋顶的尖顶和墙面,看作大象庞大的头颅,那立柱两侧的三角形,就好似大象的两只眼睛。

在传统建筑的美学世界中,任何角落都不会放过。很多宅院的象眼处,都布满着精致的彩绘或雕刻。有的是梅兰‍‍‍‍‍‍竹菊,有的是文房四宝,有的是禅意山水,有的则是人文故事。但随着时代变迁,胡同里保存完好的四合院不多了,寻找精致的象眼并非易事。此次,在东四六条胡同的一处普通的宅院里,我们发现了老北京胡同如意门的象眼中仅存的一处素平线刻遗迹[1]


  • 崇礼住宅

东四六条胡同近西口处,路北有一片规模宏大的院子,两个大门的门牌分别是63号、65号,这两个院子就是有“东城之冠”一说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崇礼住宅,即清代光绪年间大学士崇礼的住宅。崇礼宅院是清末所盖,其大门开在六条胡同,长长的北墙在七条胡同,南北跨度156米,整个院子由中路三组堂殿和左右各两个跨院组成,共有300多间房,因此又有东城区“第一四合院”之称。

崇礼字受之,汉军正白旗人,姓姜氏。光绪二十六年 (1900)授东阁大学士转文渊阁大学士。崇礼和皇室有姻亲关系,其宅院占地面积万余平方米,居北京明、清官邸之首。抗日战争时期,号称"东城之冠" 的崇礼住宅为清末大学士张之洞之子,时任伪新民会会长的张燕卿所购。张为讨好日本人,竟然将这个院子献给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岗位村宁次居住,由此落下了一世的骂名。

在游览崇礼住宅(六条65号)的时候,遇到了一位热情的当地北京老大爷。他主动申请,为大家讲解了其居住几十年的东四六条以及崇礼住宅的典故和趣事。

同时,他也向我们展示了,为方便身边胡同邻居,其亲手所做的一些改造小工程,包括:上下台阶的木制扶手、简易水泥坡道,以及帮屋檐下的小燕子加固的鸟巢(目前城市中燕子筑窝的黄泥越来越难找了,这也是小燕子们很少到城里筑窝的原因之一)。顺便,这位老大爷也抱怨了目前胡同保护、维修、改造过程中,一些办事人员教条、僵化的做事方式。


  • 海兰察府邸

海兰察(1740-1793年)全名多拉尔·海兰察。鄂温克族,满洲镶黄旗人,姓多拉尔氏。他的一生是从士兵到将军的传奇人生。

史料记载:海兰察原是一个普通猎户的儿子,乾隆二十年(1755年)应征入伍,作为骑兵赴准噶尔平息巴雅尔、阿睦尔撒纳叛乱。他勇敢善战,首战即生擒叛军首领巴雅尔,获赐号额尔克巴图鲁(勇士之意)。官升头等侍卫。乾隆三十二年,海兰察作为清军先锋入缅甸作战。三十三年再度出师,屡建战功。三十六年入大小金川(今四川大、小金川流域),平小金川。又从福康安平大金川。四十六年,甘肃、青海回族、撒拉族发动起义,海兰察随军前往镇压。乾隆末年,台湾爆发林爽文起义。清廷派福康安进兵台湾,海兰察在福康安帐下任参赞大臣。五十三年俘林爽文,解往北京。五十五年,廓尔喀(今尼泊尔)侵扰西藏,入日喀则。次年,海兰察随福康安入藏,败廓尔喀兵,迫使廓尔喀请和。海兰察深得福康安赏识,福康安屡任大帅,均以海兰察为参赞大臣。因功封爵至一等超勇公。乾隆皇帝特赐东四七条胡同一座公爵府给他居住。此院即今七条胡同61号院,人称海公府。

乾隆五十八年三月,海兰察从西藏回京,因多年征战,身上伤情复发,不久病逝于七条府中。乾隆皇帝念他“在军奋勉,尝受多伤”,为朝廷效力多年,破格批准他入祀只限于阵亡将领才能入祀的昭忠祠,以示皇上体恤为朝廷(国家)奋力的大臣之意。五月,乾隆皇帝赐予他“武壮”谥号。清代的中南海紫光阁是陈列功臣画像的功臣阁。据历史记载,海兰察的画像曾四次入陈紫光阁,可见他战功卓箸、非凡一般。

61号院是个三进院,院内很宽敞,房子间有游廊相连接。院子二道门处有抱鼓石、上马石各一对,墙上还有栓马石。小花园内种有各种花草,还有一座小亭子。亭旁的鱼缸里金鱼嬉戏,整个小院鸟语花香。

资料显示,61号院建国后成了海关总署的宿舍,后来又变成一个大杂院。现在,61号院的院门已经被改建,院里的游廊因建房被拆除,屋顶上的筒子瓦也换成了石棉瓦。小花园的地面也铺上了红砖,鱼缸早已不见踪迹,枣树已经干枯,只留下一棵石榴树也不再结果,61号院已失去了往日的风貌,但院里建筑的大体格局还算完整,二门旁的上马石和抱鼓石依然存在,虽然上马石上满是裂痕,抱鼓石上的狮子没了,底座也有残缺,但仍能清晰地看到上面的精美纹路,透出当年宅主的地位。


  • 拴马桩石雕

东四八条67号院,大门雕梁画栋、油墨重彩,很是气派,两个狮子造形的门当石应该是近年后补的。这里,最有特色的应该是门口生龙活虎的拴马桩石雕。

拴马桩石雕,多分布于我国北方,是乡绅大户立于门前用来拴系骡马的石桩,有装点门面,显示地位之效,也可用来辟邪镇宅。它一般高2~3米,宽22~30厘米,其通体可分为桩顶、桩颈、桩身及桩根四大部分。桩顶为圆雕造像,桩颈为顶、耳之间的联结部,常处理为双层。桩身多为四棱柱形,有的在前、左、右三面布有竖条状浮雕图案,桩根为尾根部,呈楔形,常埋入地下70至100厘米。拴马桩集圆雕,浮雕,线刻为一体,生动演绎了以寿星,和尚,仙童等为主角的神仙故事,也演绎出了富有文化色彩的戏曲等文学形式,也将人们的烟火气息永久的保存了下来。一个个独立的拴马桩,是黄土高原上的华表、地面上的兵马俑、石雕艺术中的奇葩,更是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艺术学的新的研究对象!


  • 叶圣陶故居

叶圣陶故居位于东四八条胡同71号,此院建于清中后期。原是清内务府掌管宫中帘子库的一位王姓官吏的宅子,解放后收归国有。1949年叶圣陶先生定居北京后一直住在这里,直到1988年去世。

在这座老宅里,叶老起草了1951年《标点符号用法》,把国文改为语文,草拟了中学语文教程,编写《汉语》、《文学》教材。他担任1954年《宪法》语文顾问,每个字每个标点一遍遍推敲。在这里,他为小学课本写作儿歌:“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叶圣陶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70多个春秋,为我国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的精力。他很早就进行教育改革的尝试,提出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提倡引导与启发,主张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习惯”。另外,他对促进汉语语言的规范化、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科学化、系统化工作,见解独到,贡献巨大。

叶圣陶平生最爱海棠,他在北京东四八条71号的家,院内有一株西府海棠。“文化大革命”后期,每到5月海棠盛开的日子,叶圣陶必定会选一个日子,准备些酒菜,邀请王伯祥、顾颉刚、章元善、俞平伯四位先生一同赏海棠,五位都是80岁上下的人,因而取名“五老赏花会”。

1983年的一天,叶圣陶去看望冰心,冰心问起这一年一度的海棠会,叶圣陶当即表示,明年海棠花开,一定请冰心先生去看看。不料此后一连三年,每年海棠花开的季节,叶老都是在医院度过的,病中的叶圣陶每年都为没能兑现对冰心的许诺而遗憾。

1984年4月5日,冰心到医院来看望叶老,叶老非常感动,写诗致谢,开头两句便是:“正候高轩看海棠,却于病舍接容光。”1985年3月,叶老在病床上作了一首七绝:“廊外春阳守病房,今年又负满庭芳。章俞二老冰心姐,仍歉虚邀看海棠。”他对邀请冰心看海棠的承诺念念不忘。

1987年4月4日,叶老出院回家。当时他视力极度衰弱,已经看不清东西了。一进院门,子女便告诉他,海棠已经绽出花蕾了,叶老马上回答说,今年可以邀请冰心阿姨来看海棠了。不料天天刮风,子女们做好安排,只等风停。叶至善先生回忆说,他们惴惴不安,生怕风大把花刮谢了,还得瞒住两位老人,不敢向他们提及此事,怕他们知道要见面,会兴奋得睡不着觉。天遂人愿,22日早上,风停了,叶老的子女们立即打电话给冰心先生,并且联系好汽车,打扫屋子。

这时,冰心腿脚不利索,在家走动都得扶着步行架,难得出门,但她坚持要赴这个四年之前定下的海棠之约。下午3点,冰心到了叶老家,两位老人握住手,相看了好一会儿,都说想不到大家身体还好,站在海棠树下拍了好多照片。

叶圣陶与冰心历时四年之久的海棠之约,成为信守承诺和珍贵友谊的一段佳话,叶至善在《父亲长长的一生》和《父亲的希望》两书中,都做了详细记载。

朱启钤旧居

东四八条胡同111号是朱启钤旧居,朱启钤(1871-1964年),字桂莘,号蠖园,贵州人。清光绪年间举人,辛亥革命后,曾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内务总长、代理国务总理,1916年因拥护袁世凯称帝而被通缉,一度移居天津。1919年任南北议和的北方总代表,谈判破裂后,遂辞职潜心著述。

朱启钤故居坐落在东四八条胡同距西口不远处,街门为坐北朝南的穿墙门,并不临街,而是开在东四八条109号和113号两院形成的夹道内,后墙在东四九条。院内共有房屋、游廊等建筑115间,建筑面积670余平方米。在这个院里居住过的名人还有章士钊(曾任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

朱启钤是城市建设的专家,同时热心公益事业。他是民国时第一个改造北京城的人。1914年,时任北洋政府内务总长的朱启钤发动绅士、商人捐款,改造了天安门一带的交通,将社稷坛开辟为公园,命名为中央公园,又名稷园,即现在的中山公园,是北京城内最早开放的公园,又筹建故宫博物院的开放。

朱启钤是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奠基人。1917年,朱启钤在江南图书馆发现了宋代李诫的《营造法式》手抄本,便委托商务印书馆以石印本印行,同时又在北京刊行仿宋本。之后,又组织人员对《清钦定工部工程做法》一书进行校注。1930年,朱启钤成立中国营造学社,自任社长。设文献组和法式组,兼任文献组主任,建筑学家梁思成担任法式组主任。营造学社是最早研究中国传统建筑式样、设计的学术团体,奠定了中国古代建筑学的基础。先后出版了《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工段营造录》、《元大都宫苑图考》、《营造算例》、《牌楼算例》、《清式营造则例》、《梓人遗制》、《哲匠录》、《同治重修圆明园始末》等书刊。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性的记录和研究。没有朱启钤的发起和推动,中国古建文物的保护就失去了很多有非常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东四八条111号院是个很值得一看的四合院,可其大门并没有临街而是深藏在一条夹道里,一个曾经的临街大门,为解决住房问题被封堵成一间屋子。在北京类似这样被改成住房的大门有不少。在这里,我们还看到一处文物级的地砖(如下图)。

  • 香满楼

中午,校友们在东四十条颇有特色的香满楼聚餐,高高兴兴结束了一天的行程。


感谢竹叶青、八子、何颙、夜郎、杨峰、飝犇羴等诸位校友为本文提供的照片插图。感谢常春、张凯旋、仝敬明、乔桢等校友为此次活动进行的精心策划组织。

  1. 本文提到了东四胡同中的3个地方,保留了独有的历史文物遗存(暗八仙、经幢门当、象眼线刻),如果哪位朋友在北京的其他胡同中看到相同的物件,首次发现者可获得北航纪念小礼品一份(仅限3份,向本文作者领取)。

  2. 这幅篆书门联的八个字是“敷天箕福、寰海镜清”,意思是说:普天下布满箕子所说的五福,遍地都像明镜那样清平。

  3. 《和乔老师逛胡同》请见如下链接。

北航户外俱乐部
航子文明精神、野蛮体魄之家园,物质丰硕、相互交融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