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城最长胡同东交民巷寻百年沧桑 | City Walk第16期

文摘   2024-06-14 09:05   北京  

6月6日(星期四),又是一个晴间多云的好天气。近30位北航校友和特约嘉宾在崇文门地铁站口集合,开始了由北航校友户外俱乐部、北航北京校友会、北航校友文艺协会主办的City Walk第16期活动。此次活动我们漫步的是京城最长的胡同——东交民巷,依旧由仝敬明师兄担任导游和主讲,并且邀请了社科院中国近代史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张萌老师,为大家沿途讲解中国近代史。李怀周律师和潘青校友,也分别为大家补充讲解了此次City Walk途经的法院博物馆展品和青云胡同的"拐弯抹角”遗迹。

东交民巷,明代称东江米巷,据传此地曾是出售江米(糯米)之处。清代属正蓝旗,有太医院等衙署,户部的银库和一些王府宅第(如肃王府、梁公府、庆公府等)。乾隆嘉庆年间,巷子的中段曾辟一地建“迎宾馆”,供外国使臣临时居住。

清咸丰十年(1860年),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后,直到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英、法、美、德、意、奥、比、荷、日等国相继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并将东交民巷更名为使馆街。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又称“庚子事变”)期间,义和团攻打东交民巷使馆,还将街名改为“鸡鸣街”。因为《推背图》中有“金鸡啼后鬼生愁”的谶言,改为“鸡鸣街”,其中就含有蔑视洋鬼子的意思。

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将东交民巷划为外国“使馆界”,界内一切事务由各国自行处理,中国政府一概不能过问。

民国十七年(1928年),各国大使馆迁往南京,这一带仍驻有各国公使馆。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盛大规模入城仪式,特意从东交民巷通过,以洗刷中国武装人员不得进入东交民巷的耻辱。

1950年1月6日,北京军管会颁发布告,庄严宣布收回北京市内帝国主义兵营的占领地,其建筑全部征用。从1959年开始,各国使馆先后迁往北京东郊建国门外,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历史从此结束。(下图为民国时期东交民巷地区的鸟瞰图)

此次城市漫步的东交民巷全长为1552米,东起崇文门内大街,西至天安门广场东路,是老北京最长的一条胡同。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是一个集使馆、教堂、银行、官邸、俱乐部为一体的欧式风格街区,建筑保持了20世纪初欧美流行的折中主义风格,因此它是北京仅存的20世纪初的西洋风格建筑群。东交民巷也是民国时期外资银行聚集的地方,当时有:中法工商、汇理、花旗、正金、美国运通、麦加利、汇丰、德华等多家银行设在东交民巷。

漫步东交民巷附近街区,可以看到11家外国使馆及配属设施旧址、圣弥额尔教堂、法院博物馆(正金银行旧址)、警察博物馆(花旗银行旧址)等特色景点。但是,因为当天碰巧遇到了交通管制,我们只游览了2/3的东交民巷地区,虽然略有遗憾,但也留下了个念想儿(下次可以继续组织)。

提到北京东交民巷,人们最关注的是:这里有哪11个外国使馆旧址?具体地点在哪里?

11个外国使馆,除了八国联军(英国、美国、德国、法国、俄国、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之外,还包括:西班牙、荷兰、比利时。(这里就存在一个疑问:同为资本主义强国的葡萄牙,在清朝的北京城设立过使馆吗?旧址在哪里?如果没有设立过使馆,那又是什么原因呢?)[1]

此次活动,虽然没有全部走完11个外国使馆旧址,但通过仝师兄的“备课资料”和网上查询结果,在这里简单整理汇总一下。标记的,是第16期City Walk活动途经的外国使馆旧址

  • 英国使馆旧址

英国使馆旧址位于东长安街14号公安部大院内,原来是康熙皇帝第七个儿子允祐的王府。传到贝子奕梁时,王府被俗称为梁公府。清咸丰十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军租用王府后,以王府建筑为中心,四周布以中国传统和西洋古典风格的建筑群。

  • 法国使馆旧址

法国使馆旧址位于东交民巷15号。使馆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前后,大门有砖砌的壁柱和拱券,配楼对称排列,为法国乡村别墅式,现存大门和4栋配楼。 

  • 德国使馆旧址

德国使馆旧址位于东交民巷路南、洪昌胡同北口西侧,与法国使馆隔街相对。德国使馆1862年设立,现已改建成首都宾馆。

  • 美国使馆旧址

美国使馆旧址位于前门东大街23号,现存主楼1栋,配楼4栋。为钓鱼台前门国宾馆。

  • 意大利使馆旧址

意大利使馆旧址位于台基厂大街1号。最初的意大利使馆设在东交民巷东口路北,与其他外国使馆相隔较远。义和团运动兴起后,意大利使馆首当其冲被攻克。清宣统二年(1910年)前后,在现址建新使馆。现为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 荷兰使馆旧址

荷兰使馆旧址位于前门东大街11号。荷兰使馆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原来大门开在东交民巷路南40号。现门洞已被封砌,山墙面的装饰物也被剔除,但其轮廓痕迹仍可见。整个使馆外貌为16世纪尼德兰地区荷兰风格,即用红砖砌墙,以白石做墙角隅石、门窗套及水平线脚。

  • 比利时使馆旧址

比利时使馆旧址位于崇文门西大街9号、台基厂十字路口东北角。主楼为英国都铎式风格,4栋配楼对称分布,为乡村别墅式。现为紫金宾馆。

  • 奥匈帝国使馆旧址

奥匈使馆旧址位于东城区台基厂头条3号,原为裕亲王府,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改建为奥匈使馆,现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和学术交流基金会。奥地利使馆旧址现仅存大门和主楼,建筑物为西洋古典式,立面大门做两层外廊,檐上用三角山花突出重点,两边围廊。

  • 日本使馆旧址

日本使馆旧址位于正义路2号。现存主楼与大门,主楼地上两层,立面为欧洲古典式。大门中间为砖券大门,两边装饰粗大壁柱,并建有券廊和柱廊。曾为北京市人民政府所在地。

  • 俄国使馆旧址

俄国使馆旧址位于东交民巷27号,最早是清都察院、大理寺所在地,目前是最高人民法院所在地。临街有两座西洋门楼,是原俄国使馆遗存。最高法院西侧,现存有房屋五座,房屋内部很宽敞,开间很大,净高在四米左右,是原来的兵营;靠北侧还留有六间房子,是原来的马厩。

  • 西班牙使馆旧址

西班牙使馆旧址位于东交民巷甲23号,是现如今的东交民巷饭店所在地。使馆规模不大,且利用原有四合院改造后作为使馆建筑使用,并未大兴土木建设富丽堂皇的楼堂馆所,不显山露水、堪称低调的西班牙使馆只留下使馆大门等极少数的历史影像。使馆原有建筑现已无存。


接下来,我们正式踏上此次City Walk的漫步之旅,从东交民巷的东口往西缓缓讲述:

同仁医院-紫金宾馆(比利时使馆旧址)-圣弥额尔教堂-台基厂大街-台基厂头条(赫德路)-法国兵营旧址-法国使馆旧址-法国邮政局旧址-首都宾馆(德国使馆旧址)-日本使馆旧址-东交民巷饭店(西班牙使馆旧址)-法院博物馆(正金银行旧址)-美国使馆旧址-青云胡同15号-淮四九宴。


  • 同仁医院(东交民巷的东侧起点)

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美国基督教“卫理公会”的兰大夫、卫大夫在崇文门的孝顺胡同开办名为“同仁医院”的眼科诊所。

1899年,“卫理公会”的霍甫金斯·贺庆先生捐资教会,在北京东交民巷东口(现北京同仁医院地址)使馆区内选定并购妥院址,开始筹备兴建工程。

1914年,医院南楼建成。同年,西病房楼落成。医院的病房设在西楼,分为三层,有眼科、内科和外科病房,眼科约占1/2。


  • 比利时使馆旧址(紫金宾馆)

比利时使馆旧址位于东交民巷与台基厂大街交汇处的东南角,南临崇文门西大街(崇文门西大街9号),西北方向与法国公使馆旧址隔街相望,北面为圣米厄尔教堂。

其所在地原为大学士徐桐府邸,徐桐是同治帝的老师,官至大学士,以保守顽固嫉恶西学而著称。戊戌变法时,徐桐强力攻击新党,撺掇废光绪帝,立溥儁为大阿哥。义和团兴起后,他力主借义和团排外,还支持慈禧太后对各国宣战,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自缢身亡。徐桐家在东交民巷挨着各国使馆,恶西学如仇的他,便在门上贴了幅“望洋兴叹、与鬼为邻”的对联。但是,他恐怕绝没想到,国破身死之后,自己的府宅竟成了洋人的使馆。

使馆旧址始设于同治五年(1866年)。现存建筑年代不详,其主楼地上三层,地下一层,立面用砖砌出三个仿阶梯式山墙和由雉碟组成的山花,为都铎式风格。

1970年,遵照周恩来总理指示,比利时使馆旧址成为代号“14号宾馆”的国宾馆,即紫金宾馆。主楼前有一个小花园,旁边有四栋宅邸配楼,多栋很有特色的小洋楼。目前隶属于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国管局),不对外营业。而且在崇文门西大街的南门常年关闭,此次我们只是从东交民巷的北门向里面张望了一下。

比利时使馆旧址/紫金宾馆院内的建筑,保存非常完整也非常漂亮,为了弥补大家的遗憾,特地从网上找了一篇详细介绍的文章,详见链接《探秘比利时使馆旧址》 https://www.sohu.com/a/455542269_278194。


  • 圣弥额尔天主堂

圣弥额尔天主堂(即圣米厄尔教堂),又名台基厂天主堂,位于东交民巷甲13号,是一座两层哥特式建筑,以其正门上方精美的天使造像而闻名。是北京城区最小的天主教堂,原属法国领事馆,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圣米厄尔教堂为法国高神父创建,是北京修建的最后一个天主教堂。教堂里供奉米厄尔,也就是大天使米迦洛。

西部的圣堂为哥德式建筑,建于高台上,坐北朝南,南北进深十四间,东西面阔三间,主体呈瓦灰色。堂顶南为2座锥形尖塔,塔的四周雕刻有塔花,正门两侧均有壁龛,为圣贤阁,东龛供奉若瑟,西龛供奉圣母。教堂堂顶为斜坡形,上覆盖灰色琉璃筒瓦。堂内装有彩色花玻璃窗。有圆柱支撑,木地板,北为讲经台,正面供奉"米厄尔"像。

教堂原专为外侨使用,神甫均为法国人。1951年外国神父离境,中国人始任该堂神甫。1958年该堂为东交民巷小学使用。1986年学校外迁,经过整修后临时作为修女院,恢复宗教活动。1989年重新开堂。



  • 台基厂大街

东交民巷使馆区,不仅包括东交民巷,还包括同东交民巷南北交叉的台基厂大街和正义路。其中,台基厂大街上的几个历史文化遗存,也是我们此次探访的重点。

台基厂大街北起东长安街,与王府井大街连接,南到前门东大街,与祈年大街连接。“台基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永乐年间,当时为了修建紫禁城,明成祖朱棣在北京城内外修建了许多原材料加工厂,其中台基厂就是专门用来加工宫殿基座的工厂。紫禁城建造完成后,这些工厂不再需要,但台基厂这个地名却一直保留了下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台基厂逐渐成为了王府和行政机构聚集的地方。清朝《京师坊巷志稿》载,清朝时,该街北端东侧有裕亲王府及安郡王府。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北京后,此处成为列强的“保卫界”。当时,法国人普意雅绘制的《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分布图》上,台基厂大街又叫“哈特路”。


  • 台基厂头条(赫德路)

台基厂头条,清末一度称为“赫德路”,因总税务司署设此,英国人赫德曾长期执掌总税务司,故名。此次我们有幸在台基厂头条拐角的墙壁上,看到了赫德名牌的遗迹(见下图)。

罗伯特·赫德(Robert Hart,1835年2月20日-1911年9月20日),英国政治家。1854年来到中国,1863年正式接掌海关总税务司,1908年休假离职回国,1911年死于英国白金汉郡,清廷追授其为太子太保。赫德曾执掌晚清海关总税务司达半个世纪之久,在任内创建了税收、统计、浚港、检疫等一整套严格的海关管理制度,他主持的海关还创建了中国的现代邮政系统。

赫德建立了一整套科学、严密、高效的海关管理制度,让海关成为贪腐盛行的清政府中一抹亮色。首先,赫德把原来条块分割变成了垂直领导,原来各自为政、隶属关系混乱的海关全部由总税务司领导,各级地方政府不再插手海关事务。其次,他实现了按章征税、按律执法,改变了以往的随意性。再次,他还引进了“服务”和“公仆”的理念,要求各口税务司简化海关办事程序,顺畅海关和商人的交流,这种为管理对象服务的理念在当时非常超前。

赫德给海关高级职员开出的薪酬非常高,最多的能拿到9000两的年薪,是其他国家同等职位的两倍。职员干满一定年限,还有一笔相当于年薪的酬劳金。此外,退休金、回籍旅费、带薪年假一应俱全。甚至还有未婚人员抚恤金、因工致残抚恤金、丧葬费、医药费、来华探亲家属旅费。如此高的养廉成本再加上各种监督制度,使海关成了大清国几乎没有贪污腐败的部门。

1861年,海关税收为496万两。在赫德的打理下,到1887年,海关税收达到2000万两,占清廷财政收入的24.35%。关税成了清廷最稳定、最可靠的财源,赫德也成了大清国的“财神爷”。

“财神爷”当然不能只管挣钱不管花钱,赫德对清廷内政外交的干预一直就没停过。1865年10月17日,赫德向总理衙门递交了他撰写的《局外旁观论》,对清廷的积弱作出了一针见血的分析,并提出了效法西方以自强的建议。总理衙门将《局外旁观论》抄录给东南沿海各督抚讨论,在晚清政坛引发震动。可以说,《局外旁观论》成了洋务运动的号角和“檄文”。而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所办的许多近代洋务企业,都是靠海关出钱。

此外,建设航运设施、统一全国邮政、支持幼童出国留学、倡导中国派遣驻外使节、组织参加万国博览会……客观地说,赫德对中国的近代化确实做了不少贡献。但是,从当代的角度来看,外国人把持海关无疑是侵犯了中国的主权。

赫德长期居留北京,擅长幕后的“业余外交”,是总理衙门“可以信赖的顾问”,不但在税务和商务问题方面,而且在外交和内政方面,都有其不可忽视的影响力。甚至封疆大吏的人事任命,有时也要咨询他的意见。恭亲王奕䜣说:“赫德虽系外国人,察其性情,尚属驯顺,语言亦多近礼。”赫德还曾参与《烟台条约》、《中法新约》、《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和《辛丑条约》的签订。此外,他还利用关税的抵押担保,直接参与中国举借外债的活动。


  • 法国兵营旧址(台基厂三条3号)

法国兵营旧址,位于台基厂三条3号,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其总体按对称式布局,大门位于三条胡同路北。大门内左右有两幢2层楼房,练兵场东、西两侧各有一幢独立别墅式2层军官楼。两幢2层法军宿舍分列中轴线两侧,其后为食堂等单层建筑,另有一些辅助用房在场地西侧。现仅存大门、法军宿舍和西南部军官楼,其它建筑均已拆除。

法国兵营旧址是中国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2001年6月25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法国大使馆旧址(东交民巷15号)

东交民巷15号是法国大使馆旧址,原为纯公府现为北京市委市政府机关大院。法国使馆为咸丰十一年(1861年)设立,《辛丑条约》签订后扩建、重修。建筑多为光绪二十六年后修建。使馆大门用砖做出壁柱和拱券,外形类似巴黎凯旋门,门前放置中国石狮1对。院内有中央喷水池和法国乡村别墅风格的二层配楼4栋。

这里同时也见证过中国和柬埔寨的情谊:1970年,时任柬埔寨国家元首的西哈努克亲王,在前苏联访问时国内突发郎诺军事政变,不得不选择流亡中国。周恩来总理安排西哈努克亲王住在了这里,从此东交民巷15号成为西哈努克在中国的固定住所,仅供柬埔寨王室私人使用。1993年西哈努克国王复辟后回到北京,一直生活在这里;2004年西哈努克在这里正式宣布退位;2004年10月14日他的儿子西哈莫尼亲王,也是在这里成为柬埔寨新国王。


  • 法国邮政局旧址

法国邮政局旧址,位于东交民巷19号。19世纪末,此处为瑞士人沙蒙经营的一家名为“HOTEL DE PEKIN”(北京旅店)的旅馆。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后,旅馆受到重创,第二年旅馆改建为法国邮政局。1923年1月17日,外国在华所设邮局全部被裁撤。1949年后,法国邮政局旧址改为中国邮政储蓄汇业局。

法国邮政局旧址建筑主体为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四方造型,总体为单层建筑,高约6米,东西侧面宽约13米。南立面长约26米,左右对称。东西两侧各开一门,门外有门廊,每个门的两侧都设有宽度约为638毫米的花岗岩贴面壁柱,每个门柱上有椭圆形“盾徽”装饰。门廊廊柱为西方古典柱式风格,门廊三面都雕刻着西式花纹。墙体为中式清水墙,正面墙体砌有6扇连续拱券式大窗,其中两门外侧各有一扇,两门之间有4扇。墙体顶部有中式女儿墙,女儿墙上方分布着等间隔的9个西式三角墙。

法国邮政局旧址建筑是一幢单层建筑,散发出典型的中国近代折中主义气息:方形平面布局及瓦面坡屋顶体现了中式建筑的特点,而门廊、粗壮的西方柱式、拱窗、三角墙等装饰又彰显了浓烈的西方建筑特点。这一建筑形式也被称为“殖民地式”建筑形式,一方面体现了中西建筑特点的融合,另一方面也起到在列强使馆建立初期向清政府“示威”的作用,在近代东交民巷使馆区建筑中极具代表性,对研究领事馆区的建筑特点提供了实物参考。


  • 日本公使馆旧址(东交民巷21-23号)

在法国邮局西侧与之紧邻,有一座不易被人察觉的残存的大门门房,此处旧时曾经存在一座巍峨的大门,它就是日本使馆旧馆的大门。而最早的日本使馆却并不在东交民巷,历史上的日本驻华公使馆曾经两易其址……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日本在北京开设使馆,最初是利用在东四六条(今东四六条17号)购买的民宅改建成日本使馆。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日本使馆迁至东交民巷,购买了东交民巷中段路北的一处民房,将其改扩建为使馆。相对于后来大门开向御河东沿的日本使馆新馆而言,此处为日本使馆旧馆。日本使馆旧馆的本馆及宿舍留存至今,位于今东交民巷21号,占地面积3375平方米,建筑面积2631平方米。

日本使馆旧馆是东交民巷地区现存的最早的建筑物,是这一地区建造于十九世纪且唯一保留下来的建筑,也是了解北京地区近代建筑发展过程的重要代表。现仅存西侧门房,半圆拱券门洞及东侧门房已被拆除。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爆发“庚子战乱”,在义和团围攻各国使馆时,位于东交民巷路北的日本使馆旧馆虽未被破坏,但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日本却借口原址狭小、不敷使用,趁机迫使清政府将御河东沿的詹事府、肃亲王府、柴火栏胡同及部分民宅划为新使馆用地。由于肃亲王府环境优美、富丽堂皇,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法国拟用作为使馆,因肃亲王是清初八家“铁帽子王”之一,“出租王府究竟有关体制”,恭亲王奕䜣不敢轻易允诺。经过几番交涉,才改将纯公府作为法国使馆驻地。肃亲王府躲过了这次租借,却难逃“庚子战乱”的厄运,在义和团进攻使馆区的炮火中,几乎沦为一片废墟。)

清宣统元年(1909年)日本使馆新馆建成启用。新馆修建时保留利用了原肃王府花园的部分山石、树木与围墙。在用地北部建设使馆,在用地南部建设兵营。日本使馆新馆及兵营西临御河东沿,东部与法国使馆、意大利使馆相邻,北部与意大利兵营相邻,南部与西班牙使馆(今东交民巷饭店)和日本横滨正金银行(今法院博物馆)相邻,大门开在御河东沿(今正义路2号)。日本使馆旧址曾经是北京市人民政府驻地,于2001年6月25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日本侵略军占领北京的日伪时期建设的四座营房留存至今,位于今东交民巷23号。最南侧一栋面积较大的营房紧邻东交民巷,为二层开有连续拱券窗的红砖墙坡屋顶建筑,曾经为日本宪兵总队细菌研究所使用。


  • 德国使馆旧址(首都宾馆)

清同治元年(1862年),随着《中普通商条约》的签订,普鲁士及德意志邦国迅即在北京东交民巷中段路南、洪昌胡同(今台基厂大街南段)西侧圈地,设立了德国使馆,与法国使馆隔街相对,南界直抵北京内城南垣的城墙根。德国成为继英、法、俄、美后,第五个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的国家。1900年后,占用了广成木厂及附近大量民房,扩建使馆和建立兵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战败,其兵营归荷兰使用。

今日德国使馆旧址只剩一段德国使馆老院墙和临街平房,内部的原有建筑已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大体量的首都宾馆等现代建筑。


  • 西班牙使馆旧址(东交民巷饭店)

西班牙使馆位于今正义路与东交民巷交叉路口的东北侧、东交民巷中段路北。其东侧与日本使馆旧馆相邻,北侧与日本兵营相邻,也就是如今东交民巷饭店的所在地。东交民巷饭店的大院是明清时期从事皇帝皇子内务服务的詹事府,晚清名臣曾国藩和张之洞都曾由翰林院调至詹事府任职。东交民巷饭店是一座建于现代的多层欧式建筑,西班牙使馆原有建筑现已无存。

1868年,在今东交民巷饭店所在的这片寸土寸金的土地上,西班牙首任驻华公使克维度,正式进驻由中国传统四合院改造而成的西班牙使馆。或许是由于西班牙使馆规模不大,且利用原有四合院改造后作为使馆建筑使用,并未像英、美、俄、日等列强的使馆那样大兴土木。没有富丽堂皇的楼堂馆所,不显山露水、堪称低调的西班牙使馆,当年或许没有获得西方摄影师的青睐,以致只留下使馆大门等极少数的历史影像。

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战乱”中,由于西班牙使馆处于使馆区域防御界内的中心地段,因此未受到义和团及清军炮火洗礼而完整地保存下来。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随着《辛丑条约》的签订,东交民巷一带被正式辟为“使馆界”。西班牙使馆在原址基础上并入了东邻一片民宅,只对原有民宅做了一些修葺,未做大的改建,基本维持1900年前原样。西班牙使馆未设兵营。

规模不大且没有高大、豪华建筑的西班牙使馆,却是一桩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地: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的大清朝,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硬”的国家,因为它创造了人类有史以来的一项“伟大”的记录,同时向11个国家及其附属国宣战,由此爆发了“庚子战乱”。1900年6月,由英、美、法、俄、德、日、意、奥组成的八国联军向北京进犯。1900年8月14日凌晨,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并于16日分区占领北京内外城。清廷不得不开启了与列强长达近一年之久的合约谈判。

由八国联军的英、美、法、俄、德、日、意、奥八国加上西、比、荷共十一国的公使,共同商讨对清廷的议和大纲,此议和大纲是《辛丑条约》的蓝本,共有十二款主要内容。1901年9月7日,李鸿章、奕劻代表清廷与十一国的全权代表,在东交民巷西班牙使馆,正式签订了空前丧权辱国的《议和大纲》“最后议定书”。因为这一年是中国农历辛丑年,所以该议定书被称为《辛丑各国和约》,简称《辛丑条约》。

关于《辛丑条约》的最终签约地为何选中西班牙使馆?或许出于以下三方面原因:

  • 其一、攻打北京的“八国联军”没有西班牙军队参与,故选定西班牙使馆作为谈判之地,以示公平、公正。
  • 其二、列国使馆在“庚子战乱”中多少受到一些损毁,而西班牙使馆几乎未受到任何损坏。
  • 其三、西班牙使馆位于东交民巷使馆界的核心位置,其它各国的谈判代表均能以较短距离较方便地抵达。


  • 中国法院博物馆(正金银行旧址)

中国法院博物馆位于东城区正义路4号(原正金银行旧址),东交民巷同正义路交叉路口的东北角,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日本正金银行1880年创办,于宣统二年(1910年)兴建了这座正金银行北京支行大楼。

正金银行旧址位于街道转角处,平面为曲尺形,西肢较长,南肢较短。建筑为砖石结构,地上两层,地下一层。转角体量做成三层弧形塔楼,顶部冠以半圆形穹顶,上置旗杆,穹顶底部有弧形老虎窗。其主入口开在转角塔楼的南侧,转角塔楼立面虽作水平腰线划分,但石砌壁柱自基座直贯顶部使塔楼连贯完整,整体建筑显得稳定有力。而在底层壁柱目力所及处,又有石刻盾徽等作装饰。

正金银行外立面以红砖与石材交替砌筑,并将立面作三段式处理。石砌的基座层和一层以石为主的做法,增加了建筑的稳定感,而二层则以红白相间的横向划分,产生自下而上的轻巧感。窗间墙以巨柱式壁柱贯通两层,爱奥尼式的涡卷柱头增加其华丽感。檐部之上以石质挑檐与女儿墙栏杆做为顶部有力的结束。底层的大窗用金属柱式与三角形山花分为上下两部分。西侧中部开有一通往内院的大门洞,设有制作精致的铁花大门。东端、北端的体量微向前凸,顶部冠以三角形山花。其外部造型,属于欧洲19世纪流行的古典折衷风格,但还具有明显的荷兰古典主义风格。该建筑造型完整,比例良好,表现出银行建筑的稳固性和实力感,并具有较好的城市远景观效果。

中国法院博物馆(CHINA COURT MUSEUM)是最高人民法院主办的全国性行业博物馆,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在清末以及民国时是日本的正金银行北京分行,后来也作为北平《新民报》、中融集团的办公大楼。在2016年1月6日,开辟为中国法院博物馆,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展陈面积约1600平方米,设有基本陈列展厅、专题展厅、普法互动区。建筑成“L”型布局,一层设有司法广场、办公区、展厅、主题邮局;二层设有展厅、法治影视放映室。

基本陈列展厅包括中国审判历史展,回顾中国古代司法文化发展历程;人民审判历程展,展示人民法院建设和审判工作成就;“全面依法治国,走向伟大复兴”主题展,全面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审判工作。

专题展厅包括“青铜器展厅”“法律古籍珍本”“中国古代最高审判机构”“时世沧桑东交民巷”“正义的审判——审判日本战犯”“审判服饰专题展”。

其中,馆藏最珍贵的是《唐律疏议》原名律疏;又名《唐律》、《永徽律疏》,是东亚最早的成文法之一。唐朝刑律及其疏注的合编,亦为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共三十卷。

模拟法庭展厅将现代科技法庭按比例还原,按照人民法院审判法庭标准布置。并且这里可以上去拍照,体验一次当法官的感觉!

中国法院博物馆内,原正金银行金库所在的房间里,有一间特殊的“时世沧桑·东交民巷”展厅。这个展厅利用沙盘和图片,展示东交民巷从13世纪至今的发展历史,以及一百多年前那段屈辱的经历:清末时期司法主权丧失,国人变法自强。

其中的沙盘模型特别展示了东交民巷、台基厂大街、正义路及其附近街区的立体地图,在这个地区分布的11座外国使馆旧址及配属设施情况一目了然、尽收眼底,可以非常直观的了解各个旧址建筑的“邻里关系”,很值得一看。

为了使读者更全面的了解这家博物馆,在这里还收集了2-3分钟的视频介绍,请见链接:网红博主视角下的中国法院博物馆

  • 回到东交民巷饭店咖啡屋(讲中国近代史)

游览完中国法院博物馆,再次回到隔壁的东交民巷宾馆,校友们在一楼大堂咖啡屋自由就座,听张萌老师和仝敬明师兄讲解中国近代史(从两次鸦片战争到义和团运动)。

因为讲解内容非常丰富,从下午小憩的东交民巷饭店咖啡屋,一直讲到晚上聚餐的青云•淮四九宴,在这里直接略去10万字......


  • 美国使馆旧址(前门东大街23号)

美国使馆旧址位于东城区东华门街道前门东大街23号,是二十世纪初,东交民巷使馆区被 “义和团运动”冲击后,美联邦政府重新划地再造的公使馆。参考《北京近代建筑史》,清同治元年(1862年),美国正式设立东交民巷驻华使馆,位置最初是在俄使馆大门对面(路南),对应日后的东方汇理银行一带,是靠改造旧有中式民房来充用的,西邻华俄道胜银行。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鉴于原使馆在“庚子之变”受损,美国借机将地界迁至荷兰公使馆西界以外,在东交民巷西口圈占数倍于昔日的面积,吞并清会同馆、庶常馆旧基,以及巾帽胡同、貂皮巷一带的民房,尽享毗邻棋盘街、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直抵内城南墙垣的布局优势。并且还大肆在城墙内侧隧室,充当军队粮库。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中美一度断交,我国外交部曾将旧址改作临时办公场所。1971年,周恩来总理依托这处与美国有着独特历史关联的标志建筑,秘密会晤了时任尼克松政府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基辛格先生,双方开启实现两国关系“破冰”的新篇章(次年恢复建交)。至上世纪80年代,这里又被重新规划为钓鱼台前门国宾馆,承担服务中央的外事接待工作。


  • 青云胡同15号“拐弯抹角”遗存

步行至晚餐地点的途中,经过青云胡同15号。在这里,潘青校友给大家即兴讲起了中国传统古建筑设计手法——“拐弯抹角”,这里正好是老北京胡同中,唯一的“拐弯抹角”遗存[2]

“拐弯抹角”在今天的成语词典中的解释,就是有话不直接说,拐来拐去绕弯子的意思,但是拐弯抹角这词,实际上是古建筑工艺的一个专有术语名词,而且从元代的时候就有了。

“拐弯抹角”的设计方法有多种,有直接砌成斜角的,有砌成圆弧形的,还有下半部分是斜角、上面用叠涩手法层层收缩的。青云胡同15号的这个建筑,就是房子的上面是90度的直角,到了房子的下面,就缓慢的演变为90度的圆角了。并且看上去用的都是老砖,估计有100多年的历史。

为什么要把房子的转角盖成这样的奇形怪状呢?在古代,街巷设计较小,并不像现在这么宽敞,那时候巷子里经常会走一些人力车和马车,如果从上至下都是直角的话,那么这些宽大的车辆就很难拐弯通过,推车、挑担子的行人也很容易在拐角处受到磕碰,于是房主会要求工匠在转角处进行去角处理,这个把院墙拐弯处切掉直角的工艺就叫“抹”角。

拐弯抹角”通常指的是在建筑的转角处,采用特殊的处理方式,使得转角更加柔和、流畅,而不是直角转折。主要起到的作用有:1)保护建筑,减少直角对建筑结构的冲击,增加建筑的稳定性。2)方便通行,为行人提供更宽敞的空间,方便搬运物品。3)美观装饰,使建筑外观更加和谐、美观。4)风水考虑,在一些传统文化中,认为这种设计有利于风水。

“拐弯抹角”的工艺最初表达了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包容、礼让和谦和,以及街坊邻里间和谐友善的氛围,而不是后来演变成的贬义词。这堵墙,从上面的直角演变为下面的圆角,在下面足足让出了半米左右的距离,房子的内部,也会减少相应的面积。拐弯抹角,左右都少了那么多面积,就是为了自家盖的房子,不会影响别人的正常通行。这也反映了有理有面、懂规矩、讲谦卑的老北京文化。


  • 青云•淮四九宴(晚餐)

此次City Walk活动的晚餐,订在了青云贰拾叁艺术中心内院的淮四九宴,淮四九宴身处京城古都腹地的正阳门外,在誉为“京城小江南”的三里河公园河畔,在“最北京”的胡同与四合院群落,却拥有着“最江南”的独特风韵。可以称为:一方古韵水乡,一席至臻淮味。


感谢赵敏、大牛哥、张英、潘青、王瑶、梅霞、DWang、杨峰、八子、何颙、侯亚婷等诸位校友为本文提供的照片插图和影像资料。感谢常春、张凯旋、仝敬明、张萌、李怀周、潘青等校友为此次活动进行的精心策划组织与准备工作。


  1. 本文提出了东交民巷为什么没有葡萄牙使馆的问题,哪位读者可以解答,请在留言区回复,将获得北航纪念小礼品一份(向本文作者领取)。

  2. 青云胡同中,保留了独有的历史建筑遗存(拐弯抹角),如果哪位读者在北京城区的其他胡同也发现了“拐弯抹角”建筑遗存,将获得北航纪念小礼品一份(仅限3份以内,向本文作者领取)。

  3. 为了方便各位校友及时“复习功课”,特地从网上搜集到了4-5分钟的东交民巷纪录片,在此同时感谢其作者百度APP@极目纵览。

  4. 友情提示:原“中国警察博物馆”的微信公众号已经无法进行参观预约,预约参观中国警察博物馆,可以搜索使用“北京警务”小程序。

  5. 仝敬明、大牛哥、张萌等校友为大家推荐了多本与此次City Walk活动相关的书籍,如下:

北航户外俱乐部
航子文明精神、野蛮体魄之家园,物质丰硕、相互交融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