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口丨对“征”下“药”

政务   2024-10-09 21:34   浙江  

国庆长假结束,有人在回味假期“吃喝玩乐”,也有人在努力摆脱“假期综合征”。

事实上,每到长假结束后,受“假期综合征”困扰的人不在少数。按理,经过七天长假的“休养生息”,应该心情愉悦、生龙活虎地重回工作、学习、生活的正常轨道才对,为何会出现“提不起精神头,好像哪哪都不舒服”的状况?我们又该如何对“征”下“药”,告别“假期综合征”?

(一)

假期综合征是指经历了长假之后,人们在生理和心理上出现的各种紊乱和一些不适,也叫节后综合征。比如,食欲不振,身心乏力;精神涣散,烦躁焦虑;提不起精神头,注意力不集中等等。

在笔者看来,假期综合征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精神不振型,“肉身已归位,灵魂仍出窍”。长假里,不少人选择和家人、朋友一起出游,饱览山水美景,饱尝特色美食,尽享欢乐时光。人的生活状态突然从假期的放松、愉悦返回到职场的忙碌、紧张,在精神上一下子很难反应、适应过来,脑子像被灌了浆糊,以至于出现“人在曹营心在汉”“身在办公桌前坐,心还在假期里遨游”的分心分神现象,跟不上节后的工作、生活节奏。

二是作息不律型,“晚上睡不着,早上起不来”。假期里,没了上班打卡的“束缚”,不少人在作息时间上也开始“自由自在”起来。晚上不是忙着赶场聚会就是熬夜追剧,白天不是在舒服的大床上就是在瞌睡的路上。因为生物钟被打乱,假期结束后,一下子还无法从“晚上睡不着,早上起不来”的模式中走出来,即便是早上挣扎着起床去上班,也会显得无精打采。

三是食欲不佳型,“肚子很诚实,嘴巴没胃口”。不管是聚会,还是旅游,假期里几乎离不开“好吃好喝”。朋友聚会大餐自不必说,出门旅游“逛吃”同样重要,什么特色美食、风味小吃,总会让你的胃超负荷工作。尤其是一些高油、高糖、高脂、高盐食物的摄入,会让你的消化功能出现紊乱,导致节后出现食欲下降、厌食甚至消化不良等不适。

(二)

需要指出的是,假期综合征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的反应。之所以会出现“假期综合征”,原因固然多种多样。但归结起来,主要存在主客观两方面原因。

主观上的“有些过度”。有人说,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身边的人都在不停内卷,焦虑和压力不可避免。在这种情况下,谁都想利用难得的假期,到“诗和远方”去愉悦心情,在“宅家躺平”中放松身心。只不过,凡事都讲究一个“度”,过犹不及。比如,把一整个假期安排得满满当当,不是在“车堵车”的路上,就是在“人挤人”的地方,不仅舟车劳顿让身体疲惫不堪,而且人满为患更是让心情烦躁不安,现实的骨感,全然没有理想丰满的“诗和远方”。又如,不用上班打卡的假期,本可以让自己好好休息一下,睡个舒舒服服、完完整整的觉。可偏偏又忍不住诸如聚会、追剧、刷手机、打游戏等诱惑,把夜熬了又熬,甚至还不如上班时休息得早、休息得好,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就是“没夜硬熬”。结果自然是,晚上生龙活虎,白天昏昏欲睡。

客观上的“不够完善”。据文化和旅游部、交通运输部测算,今年国庆假期,全国国内出游7.65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5.9%;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20.03亿人次,日均28618.7万人次,比2023年同期日均增长3.9%。如此大的基数,带来的交通、餐饮、住宿等方方面面的压力可想而知。尤其是一些热门旅游目的地在基础设施、应急预案等方面的不完善,给假期出游带来了不好的体验,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假期综合征”。另外,近几年备受诟病的“调休拼假”及难以真正落实到位的“带薪休假”制度,也都在客观上加剧了疲惫感,难怪有人吐槽“这个假放了跟没放一样”“调休后的假期,放假比不放假还累”。

(三)

假期的结束,意味着暂时告别自由放松的舒适区,重新回到紧张忙碌的工作和生活状态。这就要求我们迅速收心归位,摆脱“假期综合征”的困扰。在这方面,笔者有三点建议:

懂得张弛有度,让身心劳逸结合。假期不是用来放纵的,而是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间隙,让自己疲惫的身体得到疗愈,让束缚的心灵得到松绑。无论假期怎么安排怎么度过,“休息”和“放松”才是首位的。要懂得张弛有度,不要把自己的假期“装满”,在“赶赶赶”“逛逛逛”“玩玩玩”中度过,而要留足一定的“空白”,让身心得到“两安”。就像前几天的“三江口”说的,多一些“躺平式”旅游,少些“特种兵式”旅游。

学会自我调节,让情绪收放自如。国庆假期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要在七天时间里,把想游的地方游了,想聚的朋友聚了,想追的剧集追了,总的来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我们要懂得取舍和合理安排,尤其是要学会自我调节。比如,假期一开始就积极进行心理建设,假期结束后更要不断进行心理暗示,给自己足够的心理预期。也可以通过看书、听音乐、做运动来转移注意力,缓解焦虑烦躁的情绪,告诉自己“该收心归位了”。

尊重民意表达,让假期科学合理。这一点,当然不是说给自己听的。近年来,“假期该不该调休”的话题屡上热搜,“带薪休假”也时不时引发热议。需要明确的是,放假绝不应该是“假放”。有关各方要“多听”“多思”“多行”,充分尊重民意表达,综合各方诉求,优化假期安排,落实好带薪休假制度,让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强。

总而言之,“假期综合征”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不能掉以轻心。我们要对“征”下“药”,切实告别“身体回归了,精神还在休假中”。


来源丨兰精灵客户端

编辑丨郑蕾

一审丨龚献 赵倩

二审丨陈丰 丁嘉露

终审丨王寅锋
10月热门推荐(30)

兰溪追新逐绿推动“老树发新芽”

兰溪备足“马力”迎秋收





 鼓励一下小布

兰溪发布
权威信息发布平台、热点事件回应平台、民生信息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