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简称上海硅酸盐所)渊源于1928年成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1953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1959年独立建所,定名为中国科学院硅酸盐化学与工学研究所,1984年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经过九十多年的发展,上海硅酸盐所现已成为集材料前沿探索、高技术创新、应用发展研究为一体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科研机构,形成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化、产业化研究”有机结合的较为完备的科研体系。
一、骨科植入物用生物相容涂层制备
成果简介
本成果通过等离子体喷涂技术制备的多孔结构表面加速细胞响应与组织愈合,独有的贯穿大孔结构适合组织长入与营养输送,有助于植入体的快速固定与长期稳定。
技术特点/优势
各项性能指标皆达到或优于国际国内标准要求,厚度、粗糙度、孔隙率和孔径大小等可根据客户需求可控调节。
应用场景
髋、膝关节置换与骨固定用螺钉、脊椎融合器等骨科植入表面处理,属于医疗器械领域。
合作方式
专利和技术秘密。
项目成果(知识产权)
1、一种抗降解和抗菌性能良好的生物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专利号:CN 201210051733.9
预估到期日:2032-03-01
当前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摘要简介:
本发明提供一种抗降解和抗菌性能良好的生物涂层及其制备方法,其中,所述生物涂层形成于作为医用金属或医用合金材料的基材的表面,为银和锌共掺杂的硅酸钙基陶瓷材料粉体涂层,且所述涂层中银、锌和钙的摩尔比为0.01~0.5∶0.1~1.0∶1。本发明的生物涂层不仅具有优良的生物活性和生物相容性,而且具有抗降解性和抗菌性,因此可广泛应用于硬组织修复与替换材料领域。
二、难愈合皮肤创面敷料
成果简介
本成果是基于制备方法的设计与组合,实现了多种不同成分的硅基生物活性材料(如生物陶瓷、生物玻璃等)高纯度制备及其水凝胶、高分子膜等复合材料的研发,并经体外/体内验证显示出对难愈合皮肤创面的显著治疗作用,前期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
技术特点/优势
相比于临床常用传统高分子皮肤敷料,使用后难愈合,皮肤创面处血管新生提高30%以上,皮肤创面愈合速度提高30%以上。
应用场景
糖尿病、褥疮等疾病所导致的慢性难愈合皮肤创面是临床多发疾病,然而临床上常用的传统高分子皮肤敷料由于缺乏对皮肤再生过程中血管新生这一关键环节的促进作用,所以无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硅基生物材料具有极高的生物安全性,并能够通过缓释活性离子促进血管新生,是解决难愈合皮肤创面修复的理想材料。
合作方式
专利和技术秘密。
项目成果(知识产权)
1、硅酸锌纳米颗粒复合纤维支架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专利号:CN 202111505370.7
预估到期日:2041-12-10
当前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摘要简介:
本发明涉及硅酸锌纳米颗粒复合纤维支架的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硅酸锌纳米颗粒复合纤维支架包括:生物高分子纤维、以及嵌于所述生物高分子纤维中的硅酸锌纳米颗粒;所述硅酸锌纳米颗粒复合纤维支架能够同时促进皮肤创面愈合与皮肤神经血管网络重建。
2、一种自愈合、抗菌的三元复合水凝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专利号:CN 202111456214.6
预估到期日:2041-12-01
当前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摘要简介: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愈合、抗菌的三元复合水凝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三元复合水凝胶材料具有三维多孔结构,主要成分为β‑环糊精、叔胺化聚乙烯亚胺、聚乙烯醇和水。
3、一种新型的含铜生物玻璃纳米涂层涂敷的鸡蛋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专利号:CN 201610120833.0
预估到期日:2036-03-03
当前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摘要简介: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的含铜生物玻璃纳米涂层涂敷的鸡蛋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含铜生物玻璃纳米涂层涂覆的鸡蛋膜包括具有纤维多孔结构的鸡蛋膜以及沉积于所述鸡蛋膜的表面的含铜生物玻璃纳米涂层,所述含铜生物玻璃纳米涂层中铜是以Cu2+的形式均匀分布在Si‑Ca‑P生物玻璃中,所述Cu2+的摩尔百分含量为0‑5 mol%。本发明制备的新型的含铜生物玻璃纳米涂层涂覆的鸡蛋膜在皮肤组织工程敷料材料的应用上具有很强的实用意义。
专利交易业务联系
联系人:易工
电子邮箱:hnipx@hnipx.com
通讯员丨湖南省知识产权交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