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牛”精神深耕勐伴山水

政务   2024-12-26 18:15   云南  



“小黄,叫上岩哥,三牛工作队准备入户。”驻村几个月以来,这是我们第一书记每天经常说的一句话,“三牛工作队”是我们给自己的驻村“小队伍”取的队名,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三牛”精神,驻村的“小队伍”也能汇聚成为乡村振兴的“大能量”。此外取这个队名的原因还来自于我们驻村工作队的三位队员生肖同属牛,三人齐心、三牛同耕,“小队伍”也能扎根田野,写出农村工作“大文章”。

三牛工作队所在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伴村是傣族、瑶族、哈尼族、彝族、壮族世居的多民族村。勐伴村驻村工作队发扬“三牛”精神,“驻”进傣楼、“蹲”近瑶寨、“跑”遍壮村……三个人、三辆摩托,穿梭在勐伴坝子的山水与村寨之间,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驻”进傣楼,驻村甘为孺子牛

  做群众身边的“知心者”

深入村村寨寨,办好群众身边事,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走村入户已经成为我们驻村的“第一工作”,第一书记更是把“第一工作”当作第一职责,带领工作队员,与农户围坐在傣楼下,与群众唠家常、聊家事、问家情,“家里有几亩橡胶?水田有几亩?今年收成怎么样?老波涛、老咪涛(傣语中对老年人的尊称)身体怎么样?家里有几个小孩?在哪里读书?”茶米油盐、菜价胶价,都是“家”事。但正是这些再日常不过的沟通,成为我们向群众了解诉求,听民声、察民情、知民意、解民忧的走访“法宝”。我们驻村工作队员中有两人是傣族,去傣族村寨就讲傣话,去其他民族村寨就讲方言,说群众听得懂、弄得明白、乐于听的话,多讲“土话”“白话”,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蹲”近瑶寨,驻村要为拓荒牛

  做促农增收的“领路者”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群众增收是核心。春省耕、秋省敛;夏割胶、冬种豆,勐伴坝子得天独厚的水热条件让各种农作物一年四季都能找到适合生长的温床,也让世居这片山水勐伴的农民四季农忙。三牛驻村工作队结合实际,与村“两委”一起,带领村小组干部、西部志愿者,为群众收割山稻。还通过党组织领办的四阖服务管理公司,助推山稻“走得更远”,依托“山水勐伴”镇级公域品牌,构建多元化销售渠道,提升初级农特产品附加值,让山稻不仅“种的好”,也能“卖得好”,让农民“吃得饱”又“吃得好”、丰产又丰收。此外,勐伴村拥有5.2万余亩橡胶林、15万多棵橡胶,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商量,思考如何把资源优势转为产业优势。通过“走出去”学习与“引进来”企业相结合,借助主营橡胶产业的勐腊县农垦集团对口帮扶优势,依靠大平台的资源与技术,下一步拟成立橡胶专业合作社,建立橡胶收胶点,探索“党组织+合作社+企业+农户+N”发展模式,建立联农带农机制,促进群众增收,让党员带着干、干部领着干、村民跟着干。


  “跑”遍壮村,驻村愿为老黄牛

  做穿梭田野的“前行者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当好驻村老黄牛,首先要打好基础强本领。三牛工作队利用每周例会,组织学习驻村应知应会手册,定期参加省里、州里举办的“乡村振兴大讲堂”,把在课堂现场“捞干货”和在基层一线“抓活鱼”结合起来,做到强基固本、真帮实驻。当好驻村老黄牛。驻村工作也是“靠总结经验吃饭”。驻村几个月以来,三牛工作队总结出了入户走访的“小技巧”,入户访谈就要带着问需进村,时刻提醒自己进村的目的是什么?要走访哪家哪户?具体了解什么问题?拟帮助群众解决什么困难?要去主动与百姓唠家常。在“闲聊”中,“聊”出乡村建设的问题;在“拉家常”中,“拉”出群众的急难愁盼;在“问家情”中,“问”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当好驻村老黄牛,第三要抓好关键少数。农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基层党组织强不强,很大程度上也看干部,要和村小组干部交朋友、当知心人、做勐伴邻居。此外还要团结村里有威望的老人、妇女、年轻人、致富带头人等,抓好关键少数,让他们对驻村工作队员从认识到认可再到认同。

“农为牛本,有功于世”,牛是传统农耕社会的重要生产力,是农业生产主要畜力。在新时代的农村工作大舞台上,勐伴村驻村工作队将继续发扬“三牛”精神,做扎根基层的“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以牛的“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精神,走村入户讲政策、察民情、听民意、传党音,做党的政策的宣传队、农村党建的施工队、乡村治理的推进队、为民办事的服务队。不求有“地辟于丑”的创世之功,但求有“日拱一卒、终耕百亩”的利民之举。


来源:民族时报

编辑:白歆 高慧娟

投稿邮箱:zwzzbxwb311@126.com


西双版纳先锋|一个直通基层的公众号
主办:中共西双版纳州委组织部

我知道你在看

西双版纳先锋
“西双版纳先锋“由中共西双版纳州委组织部主办,旨在展示西双版纳州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员队伍教育管理服务和干部队伍风采,宣传党的人才政策,推动党内教育向广大党员拓展、向经常性教育延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