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黑到白!毕节这个企业变了

民生   2024-11-27 12:00   贵州  
剥茧、煮茧、缫丝、复摇
……
纳雍县勺窝镇的蚕丝生产车间内
工人们有条不紊地
处理着采收来的新鲜蚕茧
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缫丝机
产品大部分远销国外
年产值高达3000万元
桑园种植面积16000亩左右
带动当地群众500余户就业增收
……
贵州纳福瑞蚕桑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贵州纳福瑞蚕桑公司)
这家落户在勺窝镇的绿色企业
正在焕发勃勃生机
“好的蚕茧
从本质上决定了丝的品质
在初选过程中要做到一丝不苟
贵州纳福瑞蚕桑公司
董事长邓瑞式
正在对这一批新茧反复查看
饱满、奶白、微微透光
他非常满意

勺窝曾经是纳雍县煤矿最多的乡镇之一

来自江西上饶的邓瑞式
早年间在这里做煤炭生意
望着光秃秃的矿坑
和路边杂草上附着的黑色煤粉
他意识到投资能源消耗型产业
并不是长久之计

邓瑞式的老家

是有着养蚕传统的上饶市玉山县
他自幼跟随父母种桑养蚕
对养蚕有着深入了解
经过多方实地考察
决定在纳雍县勺窝镇
“就地转型”
开启他的“由黑变白”之路
“先后去过浙江、云南
广西、四川这些地方
发现还是这里最适合发展蚕桑”
地处平均海拔1800米的纳雍县勺窝镇
每年5至10月平均气温26.7摄氏度
蚕的生长周期变长
结茧后的丝相较其它产区
韧性更强质量更好
这也让邓瑞式愈加坚定
发展蚕桑产业的念头
2019年3月
邓瑞式怀揣着激情和热忱
正式成立贵州纳福瑞蚕桑公司
初步推广时
当地群众并不信任这个产业
认为只是“骗补贴”的噱头罢了
产业进度推进十分缓慢
当地人社部门得知此事后
主动联系到邓瑞式
支持十万块左右的经费
开展蚕桑种植养殖的技术人员培训
制作宣传广告
走进田间地头
走进老百姓的家里
向他们深入推广蚕桑种植的好处
邀请了
贵州省农科院蚕养所的专家
提取当地土壤化验
确定最适宜种植桑树的位置
对树种、蚕种、养殖技术等方面
进行指导和培训
并与其成立战略合作伙伴
助力邓瑞式蚕桑企业快速发展
树种由公司统一提供
蚕种则提前在公司精细饲养两周后
按每家养殖户的养殖能力
分发给他们进行成蚕养殖
结茧后按市场价统一收购
通过“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
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
如今
16000多亩的桑园长势喜人
当地500余家蚕桑种植养殖户
实现就业增收
“以往种惯了辣椒玉米
现在让我们改种桑叶
说实话真有点心里没底
但现在亲眼所见,亲身感受
种桑养蚕真的能帮我们脱贫
能帮我们致富!”
当地蚕桑种植养殖户笑着说
种植、养殖的问题解决了
邓瑞式又把目光
投向生产设备和技术人员的储备
采购世界最先进的缫丝机
从广西、浙江高薪聘请技术人才
对厂里的工人进行培训和指导
并与当地人社部门合作
培训上岗一批
经验丰富的缫丝工
“你有多少,我们要多少
精选优质的桑苗、蚕种
以及纳雍县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
加上先进的设备、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
让这里产出的蚕丝质量上乘
深受市场青睐
常年供不应求
甚至还有日本客户
远赴万里
专程来勺窝镇亲自订购
"沙沙沙,沙沙沙……“
勺窝镇村民黎朝宣的家中
成千上万只“蚕宝宝”
努力啃食着桑叶
争分夺秒地茁壮成长
在外务工的他因受伤回家后
也做起了养蚕的事业
“我回来后做不了体力活儿
就在家里养蚕
技术人员一直对我进行帮扶指导
每天听着蚕吃叶子的声音
心里就非常踏实”
从外出打工到在家就业
养蚕
已经成为他的可靠出路
……
五年时间
从一棵桑树到年产值千万的缫丝厂
该公司已经成为
当地桑蚕产业的龙头企业
而现在的邓瑞式
仍在不断更新
生产设备和技术工艺
朝着生产“5A"标准的顶级蚕丝
一步步迈进
从煤矿产业转变为蚕桑产业
从“黑色”转型成为“白色”
一路走来
邓瑞式的新思路
托起的是
山里人稳稳的幸福
践行的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他的乡村振兴之路
正脚踏实地的
走得越来越远


编    辑|王皓月

责    编|张惟一

编    审|吴   芳

监    制|孟性荣

总监制朱光伦

    者|李   亮   高   峰

投稿邮箱:bjtvysbj@163.com

更多新闻

点赞

云上毕节
一个有品质、有品位、有态度、有温度的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