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这个毕节人只做一件事

民生   2024-11-26 17:07   贵州  

王景才

1968年出生

苗族

纳雍县猪场乡人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苗族芦笙舞(滚山珠)代表性传承人

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苗族芦笙舞(滚山珠)代表性传承人

图片来源:人民出版社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纳雍县猪场乡民间老艺人黄顺强

将“地龙滚荆”传授给王景才

1982年

王景才在家开展芦笙舞传习活动

将“地龙滚荆”教给了

弟弟王景全、妹妹王景香和王景群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芦笙舞“滚山珠” 图片来源:毕节文旅云
1983年5月

王景才带着王景全

来到了猪场乡苗族跳花坡上表演芦笙舞

纳雍县文化馆工作人员

在下乡搜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集成时

在跳花坡上发现了

他们表演的芦笙舞“地龙滚荆”

随后将二人带到纳雍县参加文艺演出

同年

他们又参加了“毕节地区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族芦笙舞“滚山珠”  祝绯  摄
1984年

王景全夺得“全国少儿歌舞录像评比”金奖

很多人慕名前来拜师学艺

同村的祝明贵、祝发光、王学贵等人

也相继来找王景才学习芦笙舞

王景才的芦笙舞队伍逐渐壮大

“滚山珠”叠罗汉  祝绯  摄
1984年7月

经纳雍县文化局局长胡常定介绍

景才加入纳雍县民族杂技艺术团

此后王景才随杂技团赴四川、云南等地演出


1987年

王景才回到猪场乡

将自己在杂技团学到的杂技动作

融入苗族芦笙舞“地龙滚荆”

形成了集芦笙吹奏、舞蹈表演

技巧艺术于一体的完整舞

“滚山珠”叠罗汉  祝绯  摄
经王景才创编后的“地龙滚荆”

在保留其苗族传统的芦笙技巧表演的基础上

增加了难度更高的动作

这些高难度技巧

是王景才借鉴杂技艺术

将杂技动作融入芦笙舞的一次大胆创新

使“地龙滚荆”的表演

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杨莉 摄
1989年“地龙滚荆”

发展为6-8人同时表演的集体舞蹈

纳雍县文化局根据其相关传说和表演形态

另为其取名为“滚山珠”

生于1968年的王景才趿着拖鞋做高难动作,图片来源:人民出版社

1981-1984年

王景才担任纳雍县滚山珠艺术团

主演及辅导老师
从2000年至今

他在家乡培养了

多位苗族芦笙舞(滚山珠)表演能手

今年5月18日

“滚山珠”

受邀到贵州“村超”赛场

参加“2024多彩贵州非遗周末聚”表演

王景才也一同亮相

“我们非遗传承团队来这里表演

就是希望更多的人看到‘滚山珠’

了解‘滚山珠’背后的苗族文化

和它蕴含的精神”

王景才说

编    辑|杨   莉

责    编|郑语欣

编    审|吴   芳

监    制|孟性荣

总监制|朱光伦

文字整理|杨  莉

投稿邮箱:bjtvysbj@163.com

更多新闻

点赞



云上毕节
一个有品质、有品位、有态度、有温度的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