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 舌尖上的除夕夜,每一口都是家乡的印记

民生   2025-01-28 11:23   天津  

一起天津


春节——这个国人心中分量最重的节日即将拉开序幕。它承载着千年文化,记录着岁月流转,寄托着人们对家的思念和团圆的期盼。对于拼搏在外的人来说,春节更是让我们与家乡有了最紧密的联系。不管是温馨团聚的年夜饭,还是一起守岁时的新春钟声,心之所向就是家的方向,这份温暖与牵挂,穿越时空,跨越千里。

由天津新闻广播联合长芦汉沽盐场“芦花”品牌共同打造的融媒体访谈服务类节目《一起天津》,每周日17:00-18:00在天津新闻广播(FM97.2 AM909)播出。

1月26日周日17点-18点,《一起天津》节目推出新春特别策划《巳巳如意中国年,声声不息津沽谈》,邀请市工商联执委、天津市山西商会党委书记、会长王利明;市工商联执委、天津市黑龙江商会会长徐景海;天津市云南商会会长王俊敏三位嘉宾做客直播间,畅谈春节对他们来说有哪些特殊的意义?共同分享家乡的春节习俗和难忘的节日记忆!


左起:市工商联执委、天津市黑龙江商会会长徐景海,天津市云南商会会长王俊敏,主持人黑丹,市工商联执委、天津市山西商会党委书记、会长王利明。


节目中三位嘉宾为何被邀请
来听《一起天津》节目的嘉宾推荐官李巍的介绍

推荐理由:春节到了,相信所有人的心都会指向同一个地方,那就是家的方向。特别是对于身在异乡奋斗拼搏的人来说,春节并非只是年味浓重的几天假期,它更像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自己的心和家紧紧连接起来。这个节日,不是时间的节点,而像是情感的回归,映射的是每个人内心对于家与团圆的一种期待。

今天我们邀请到的三位嘉宾分别来自山西、黑龙江以及云南,黑龙江也是我的家乡。不同的地域也造就了不同的春节习俗,所以他们会在节目中为我们分享不同的节日文化,一定非常有意思,而且充满着浓浓的家乡情感。山西是怎么吃年夜饭的,黑龙江如何过一个冰雪春节,云南的少数民族有哪些春节传统,他们的讲述将带我们领略各地春节的独特魅力和温暖的节日氛围,一定会引起大家的共鸣。

作为在天津这座城市工作和生活的外乡人,他们不仅把家乡的传统和习俗带到这里,更是在两地之间架起了经济、文化与情感的桥梁,一方面承担着事业与责任,另一方面也心系故土,拉近了家乡与天津的距离,也让更多人感受到多元文化的交融。在节目中,我们也将听到他们的奋斗经历和对家乡的深情眷恋。今年春节,一些人可能种种原因无法回到家乡,和亲人团聚,但这份乡愁和亲情会始终相伴,春节的年味或许就是家的味道。


以下为本期节目访谈实录

【市工商联执委、天津市山西商会党委书记、会长王利明】

【市工商联执委、天津市黑龙江商会会长徐景海】

【天津市云南商会会长王俊敏】

浓浓年味就在记忆乡愁中

黑丹:

三位会长的老家在哪里,来天津工作生活有多少年了?

王利明:

我的老家是山西原平,来天津已经23年了,来的时候不到30岁。

徐景海:

我是来自黑龙江“林都”——伊春,2010年来到天津,现在已经15年了。

王俊敏:

我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人,来天津44年了,1981年来的。40多年,天津的变化也特別大。

黑丹:

乙巳蛇年春节是第一个“世界非遗版”春节,今年的年味也会格外浓。现在天津的大街小巷已经充满了节日气氛,在您家乡现在会是怎样的一种氛围,有哪些不一样的风俗?

王利明:

山西过年前主要是置办年货,准备一些吃的东西,其中最主要就是像山西大家都知道是面食之乡,我们有“花馍”或者也有地方叫“年馍”,这个是比较主要的,都得蒸这个东西,蒸下来放起来,保存起来。到过年的时候就不用再蒸了,直接热一下就可以吃。

图片来源:忻州日报

第二个食品就是油炸糕,这个油糕因为它有“节节高”的意思,寓意非常好,所以一般这种大事喜事过年过节都会吃油炸糕。以前因为油比较珍贵,所以这油炸糕也是很珍贵的食品,过节才能吃,平时是吃不到的,这两样就必须要有,然后当然就要包饺子了。

再一个小的时候过年要买新衣服。我们山西会有一两天的时间来准备年货,还有我们会挂大红灯笼、贴对联。灯笼在我们小时候自己都动手做过,是一种“走马灯”,点上蜡烛以后,它可以旋转的,家家户户都会挂的,很有喜庆的气氛。

徐景海:

黑龙江人过年多数人家都是杀年猪,还会提前把在正月里吃的粘豆包、白面豆包、糖饺这些东西都备好,冻起来。春节期间做饭的时候用锅溜一溜‌就完事了,省事。倒出来的时间小孩们打牌 、串门,就是很有特色的。过去我们小的时候在林区也会比谁家的灯笼竖得高, 谁家的灯笼大。有的都竖20米高,还有近30米高的。儿时是有这种习俗的,那种氛围特别好,小的时候总是盼着过年。

王俊敏:

云南它是一个少数民族比较多的地方,在云南,我们过春节主要的就是准备吃的,过年我们要“舂粑粑”,就是一种粘米,把它舂成饼,用石槌来舂这种粑粑,舂完了以后,过年正月期间烤着吃。那么汉族还有一个习俗,跟东北人一样,也要杀年猪,我们一年只杀这一次猪,我们杀年猪的时候,从腊月二十几就开始,全寨子都会在一家吃年饭,吃这种“杀猪饭”,每家杀完了以后全寨子都在这吃。吃完年夜饭以后剩的猪骨头棒子、猪头什么的,每家都要拿回去煮一种菜,我们叫“酸巴菜”,这个东西只有云南有。大家把那些骨头棒子什么的煮完了以后,把这菜搁进去,饭酸了以后还不是当天吃,以后整个正月就吃。

舌尖上的除夕夜
每一口都是家的印记

黑丹:

家乡的年味更是弥漫在一道道独具特色的美食中,在您的家乡年夜饭都哪些独特之处和特别的讲究?

王利明:

我们有在忻定原盆地出产的一种高粱面,是我们的特产。大家都知道高粱米很难吃,忻定原地方的老百姓把高粱米磨成面,磨成面以后跟小麦粉其实差不多。有一种吃法叫搓“鱼鱼”,就是用双手把高粱面团搓成“鱼鱼”。像我母亲当年双手能同时搓“鱼鱼”,高手就能同时搓10根,一个手5根一下就能搓出来,这个就很厉害!这个“鱼鱼”就有年年有余的意思,所以说吃这个“鱼鱼”一定不能全吃完,得剩一点,剩到正月的时候再吃,这样就接上了,代表“年年有余”。所以年夜饭除夕先把这“鱼鱼”吃上,然后必须留一点到正月再吃。

黑丹:

这两年东北文旅特别火,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无论它历史的悠久,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文化风情,都让人流连忘返。特别是春节期间,很多朋友特别愿意去东北过春节,在东北年夜饭不可缺少的美食是什么?

徐景海:

到我们伊春最不能少的就是“铁锅炖”,外面游客来了,招待他们的也是家乡的铁锅炖,炖排骨、炖鱼,还有铁锅焅大鹅。每到过年老人就会和你讲,吃鱼富贵有余,年年有余;吃排骨是骨肉亲。家家过年还讲“七碟八碗”,特别丰富,家里老人在操持做饭,年轻人回到家里就是玩。过年吃的东西很有意思,还会准备一些糖果,东北的特色糖葫芦、冻梨、柿子,每到过年就有这个氛围,所以就盼过年。而且黑龙江一年四季分明,最早的时候在我记忆中9月份就下雪,现在黑龙江因雪而著称,像现在的雪乡、亚布力滑雪场等等特别受游客欢迎,春节下雪就更有氛围了。

黑丹:

在千里之外的云南,年夜饭大家都怎么来吃?有哪些必备食材?

王俊敏:

云南春节是不吃饺子的,我们春节吃蒸糕,那种米蒸的,一层一层的蒸成了一个像蛋糕一样的,我们主要以蒸糕为主,家家户户都要蒸。第二个我们绿菜多,以蔬菜为主,以野生的菌子为主,我们七八月份会把菌子收集起来,晒干了,准备过年吃,到时候就煮猪肉、煮鸡肉,云南人以吃鸡为主,过年的时候吃鸡肉还是比较多的,各式各样的做法。有一个特色的菜过年必须得有,就是蔬菜里边的蒜苗,必须得上饭桌。


老话说的大年三十你不吃蒜的话,你就不会算账的。所以除夕晚上云南人餐桌上必须要有蒜苗。云南反正食材也比较多,过年让你可以享受的是比较多的,但是海鲜是享受不到的,云南人基本上没有海鲜。


还有一个习俗跟少数民族有关系,大年三十我们是不在桌子上吃饭的,大年三十就到山上去。除夕之前到山上去采好多的松针,把它铺在地上,铺得很厚,然后全家就把做好的年夜饭不管多少品种就放在松针上,盘腿围坐在一起,在松针上吃年夜饭。松针的清香味能衬托年夜饭一种清新的味道,就代表新的一年很清新,跟天津人除夕夜吃素饺子一样,很素净,也是一种美好的寓意。

黑丹:

我们知道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据说有25个民族汇聚在这里,那么云南的春节,各个民族也有不同的习俗,是不是也非常喜庆热闹,都有哪些节日美食?

王俊敏:

少数民族我要讲的主要们就是我那个地区的哈尼族,红河州元阳县的哈尼梯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现在这个地方就很受关注。哈尼族的春节就非常特殊,过年比我们早一个月,叫“十月年”

家家户户要把自己做好的饭摆到大街上来,这就是我们哈尼族有名的“长街宴”,一共有4000多桌,今年我们绿春城县摆出来就4096桌,万人共餐。就用这样的方式庆祝农历新年,庆祝丰收,招待亲朋好友。来的客人不只可以在一个桌子上吃饭,可以拿着筷子把这4000多桌都可以吃遍了,各家的口味都不一样,这就是云南过年最最热闹的场景。我邀请好多朋友都去参加过“长街宴”。

图片来源:云南日报

在天津过年是什么样的体验?
哪些天津礼物会带回家乡?


黑丹:

几位会长过年是在天津还是会回到家乡?天津的年味带给你们哪些难忘的体验?

王利明:

我是天津女婿,这些年基本上都在天津过年,初二是天津的“姑爷节”,一般年初三会回山西去。在天津过年也会按照这边的习惯包素馅饺子,山西也有素饺子但跟天津不一样,也是入乡随俗。

徐景海:

我这几年都在天津过年,因为父母不在了,哥哥也不在了,我算长兄,就在天津过年了。兄弟们有空的时候会来天津团聚,我们会把家乡的传统带过来,包饺子包传统馅,比如芹菜馅、三鲜馅。过年过节的时候也会把糖、硬币包进饺子里。看谁吃着带糖的了,就代表生活甜蜜;吃着硬币了,寓意有钱顺利,挺有意思的。

王俊敏:

1981年来的时候,基本上就不回去过年了,我是嫁到这了,我婆婆家有一个说法,年三十不看娘家灯,这也是一种习俗,因为距离确实也比较远,所以这么多年只回云南老家过了两次年。在天津过年,不喜欢吃素饺子,但喜欢三鲜饺子和韭菜饺子。在云南是没有饺子的,在天津除夕吃饺子很有年的感觉。

黑丹:

如果回到家乡要带天津礼物的话,三位会长的选择是什么?

王利明:

以前会带麻花,天津大麻花非常有名。近些年一般都会带一些海鲜回去。因为天津的海鲜很有特色,而且现在交通也方便了,我们回山西基本上开车5个小时就能到家。

徐景海:

会带一些传统的点心,比如老八件天津十八街麻花

王俊敏:

我们现在选择带一些文创产品,比如说杨柳青年画,过年的时候,杨柳青年画这种非遗版画很有过年的氛围。



扎根异乡同筑梦,服务双城贺新春


黑丹:

几位会长在天津工作生活最长40多年,最短的也有15年了,如何与天津结缘?如何服务城市商贸发展?

王利明:

我是因为工作原因来的天津,因为我是搞建筑的,原来我的单位在深圳,当时天津滨海新区发展势头比较好,所以2001年就来天津了,在项目部到分公司一干就干了二十几年。天津的一些大项目也都参与了,个人的发展赶上了天津城市的发展,我觉得天津适合我们这些所谓的外地人或者叫“新天津人”在这工作、创业、生活,因为天津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城市。

山西商会成立的时间比较早,1997年成立的,我们是“5A级商会”“全国四好商会”,荣誉比较多,在天津的山西人也很多。没有正式的统计,不过大概在100万左右,商会这两年在服务会员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每周三下午设立会长集中服务日,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协调都可以。2024年的3月11号龙抬头这天,启动了“龙计划”,通过助推一批企业上市,带动更多会员企业走高质量发展道路。

徐景海:

我是通过朋友介绍来的,2010年的时候来天津从事物流行业,在没来天津之前做木材生意,后来出来自己创业,甘肃、内蒙都去过,来了这以后就没走,特别喜欢天津,现在建了一个物流园。

天津黑龙江商会成立于2014年11月28日,今年刚好10周年。我们还是年轻的商会,不过目前人数比较多,现在会员近600人,累计会员接近4000人,为天津、黑龙江两地做出不少贡献。2024年我们就为家乡招商引资落地了26亿元,意向性的还有30多亿元的项目,为家乡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现在商会有15个部门8个分会在天津,两地政府部门对我们的工作也给予高度认可。

王俊敏:

我先生是天津到云南的,随着他返城,我跟随他回来的,40多年就一直在天津。

退休的时候是在河东科协的商场,两地政府觉得需要一个省级商会做一些桥梁工作,云南省驻北京办事处的主任找到我,让我把商会建起来,也是机缘巧合,云南商会组建的时候有30家企业,现在100来家企业,商会也是帮助一些来自云南的企业从很小做到现在还算可以,发挥着沟通协调的作用,我们也在为企业积极服务,搭建起合作的平台。



再次感谢三位嘉宾的精彩分享!你们的讲述让我们也体会到家乡的这些独特年俗,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与情感,如同一条条无形的纽带,将家人、乡邻紧密相连。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也领悟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传承。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家乡的年俗始终如一,那熟悉的仪式、温暖的场景,汇聚成最醇厚的年味,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人的心中,这个春节,让我们一起沉浸在家乡的年俗里,感受那份最质朴、最纯粹的年味。祝大家新春快乐!蛇年大吉!


记者 | 黑丹 王淳
编辑 | 刘睿



天天电台道
来自电台,娓娓道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