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 明天开始,天津人又得忙乎起来了!

民生   2025-01-28 17:00   天津  

春节将至

喜气到

广播君给您拜年啦



要说天津人正月里的老例儿

那可真是不少



跟着广播君来回顾一下

纯“天津味儿”的年俗吧





正月初一


素饺子


“饺子”与“交子”谐音,表示新年与旧年在“子时”交替,象征辞旧迎新。


对于天津人来说,春节的饺子不能少,尤其是素饺子。天津人过年吃素饺子,用天津话就是“素素静静过一年”,天津素饺子主要可分为素韭菜馅和天津素两大种类,其中的素韭菜馅又称老素馅,用料有韭菜、红白粉皮、油条、麻酱、酱豆腐等。


天津素又称为新素馅,用料有豆芽菜、粉丝、油条、麻酱、酱豆腐等。最关键的还用到酱豆腐(玫瑰腐乳)和麻酱,用香油调馅,红粉皮白粉皮颜色好看,酱料相互搭配,色香味美。



为了讨吉利,有的人家还在过年饺子里包进一枚硬币,认为吃到它的人在新年能发财交好运。如今,有的家庭把硬币换做糖块,甜甜蜜蜜迎接新年。今天零点,您准备吃饺子吗?吃嘛馅儿的?



早晨不喝稀饭


过去穷人家吃不起干饭,只能用稀饭混饱,因此大年初一的上午一定要吃干饭,表示家里整年度都会很富有。


忌洗澡洗头洗衣


大年初一早上忌洗澡、洗头、洗衣物,不然会被认为洗掉整年的财富、财运。





正月初二



姑爷节


初二是出嫁的闺女带着丈夫、孩子回娘家的日子,称为“姑爷节”。这天回娘家不能空着手,要带一些回门礼,回门礼切忌为单数。


吃捞面


迎接姑爷款待女婿时,按天津“老例儿”,一定要摆上一桌配四碟菜码的打卤面。天津人习惯把捞面当做“喜面”看待,由于面条有着“条条顺”的吉兆,在春节这个全家团聚的好日子里,自然也不能少了捞面,从而留下“初一饺子,初二面”的传统。





正月初三



吃合子


大年初三吃合子,在外地很少有类似的习俗。天津的合子也和其他北方城市有所区别——合子上的褶特别多。过年时吃的合子也以褶多为好,一定要双数,成双成对,寓意合美。“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转”与“赚”同音,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和渴望。





正月初四



烙饼炒鸡蛋


大年初四这一天是旧时的“接神日”,小年的时候,家家户户吃糖瓜祭灶王爷,送走了灶王爷。灶王爷上天汇报工作后,正月初四,是各家各户把他老人家接回来的日子。早年间物质匮乏,食材单调,烙饼炒鸡蛋就是一顿“硬磕”年饭。




不出远门


俗谚云:“送神早,接神迟。”就是说送神要赶在大清早,而接神却在傍晚之前(大约下午四点钟左右)。传说灶王爷回到各家各户,第一项工作就是查户口,所以初四不宜外出。不过还是有一趟门应该出,那就是这一天侄子看望姑姑不在禁忌之列。





正月初五



破五


天津人称正月初五为“破五”,破五是送年的意思,过了这一天,一切就慢慢恢复到大年三十以前的状态,春节里的诸多禁忌过了初五皆可不用再忌讳。


吃饺子


正月初五又称“破五”,照例要包饺子吃,称为“咬破五”。包饺子时,记得要用手一下挨一下地沿着边捏。





正月初六



启市


按照汉族习俗,初六是店铺大开张的日子,门板要贴上“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大红对联,象征着今年的生意会红红火火,平平安安,大吉大利。





正月初七



人日


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据《占书》记载,从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人日要尊敬每一个人,过去连官府也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





正月初八



谷日


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如果这天天气晴朗,则预示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放生祈福


正月初八有“放生”活动,就是把家里养的一些鱼、鸟拿到外面,放归野外。在古代,初八放生,不仅体现了古人尊重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品德,也表达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间各种生物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


吃元宵


在初八这一天吃元宵,就是为了求得星神的庇佑,对星神表示特别的感恩。





正月初九



拜天公


大年初九,按照民间习俗,这一天是玉皇大帝的诞辰,要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向天公祝寿,并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健康。所以这一天被称为“天日节”、“玉皇诞”或“天公生”。祭品如果要用牲畜的,一定要用公鸡、不能用母鸡。若是还愿时,必须用全猪或全羊。


禁止晒衣


在祭拜天公之前,全家大小都得斋戒沐浴,初九当天,更禁止家人晒衣服,尤其是女裤、内衣,也不能倒垃圾桶,以表示对玉皇大帝的尊敬。





正月初十


石头节


古代民俗云:“年初十,地生日。”正月初十俗称“石头节”,这是历史上沿袭下来一种祭石神的习俗。石头节这一天,民间忌动石器,不搬石头。这一天,凡磨、碾、石臼等石制工具都不能搬动,否则会伤了庄稼,故称“石不动”、“十不动”。





正月十一



请姑爷


正月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正月十五



闹元宵


在天津人心目中,“闹元宵”是春节活动的最后高潮。旧时,天津人过灯节通常由正月十四到十六,历时3天,家家夜不闭户,门前张灯挂彩。夜晚,人们走上街头,赏灯、猜灯谜。街道两旁的各式彩灯上画着花鸟鱼虫、民间传说。其中悬挂“走马灯”的最为神气。这一天,民间各种花会也都上街表演,高跷、法鼓、狮子舞等与沿街灯盏交相辉映,为节日增添色彩。


吃元宵


既然是元宵节,不能不吃元宵。食品的元宵和节日同名,显然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北方的元宵是“滚”出来的,先做好馅儿,把馅料切成小立方块,再在这个基础上加上江米粉,滚成元宵。


舅舅送灯


正月十五舅舅要送灯为外甥祈福。讲究送“鸭子”形的灯,取其谐音“押子”之意,为外甥祈福,也有预祝外甥长命百岁之意。现在灯的种类繁多,金鱼灯、蒺藜灯等,都是取富裕有余和吉利的寓意。





正月十六



遛百病


正月十六,天津有“遛百病”的习俗。妇女们结伴同游,一边赏灯散逛,一边“溜”除百病,还会在溜百病的时候扔一些硬币,寓意把疾病都扔出去。





正月二十五


填仓



这一天天津人会撕下贴了20多天的吊钱儿,打成“钱囤”。在天津,米饭俗称“干(gān)饭”。天津人吃鲫鱼的节俗,是在填仓节这天,天津的家家户户吃小站稻米干饭、熬鲫鱼汤。“填仓填仓,干饭鱼汤。”人们在这一天要吃米饭和鱼汤,象征富足美满。





二月初二



吃焖子


二月二这天,家家吃烙饼、煎闷子,炒鸡蛋、绿豆菜。将银灰色的焖子切成扁块状,排在一起很像传说中的“龙鳞”,在“龙抬头”的日子里吃焖子再合适不过了!这一天,妇女也不动针线,怕刺伤“龙眼”。


龙抬头


大多数地方都流传着正月不剃头的习俗,而到了二月初二,天津人会选择在这一天理发,讨个“龙抬头”的好彩头。





天津旧时的禁忌、老例儿,尽管纷繁琐细,但都围绕着人的生存、发展和人的平安幸福这根主线,蕴含着对美好前途的无限希望。如今,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那些带有迷信色彩的禁忌,已日渐消亡;那些符合科学道理的习俗,被人们传承下来,相伴至今。





穿新衣、烫头发、吃饺子、

全家上阵贴吊钱……

哪一个瞬间

让你感到年味浓起来了?



在中华文化里

蛇是灵性、智慧和生命力的象征

寓意着丰收、吉祥和福瑞



春节到了

有人一家团聚

有人坚守岗位

但不管在哪儿

都要好好过年


广播君在这里祝大家

蛇年吉祥!



编辑 | 霍然
综合 | 人民日报 新华网 天津文化信息网 天津日报 天津生活通 今晚报等



天天电台道
来自电台,娓娓道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