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常开心,榴住美好
泊里中心幼儿园小二班课程故事
在入园适应周期间,我带领孩子们户外打卡时,路过沙水区,他们被树上红彤彤、圆滚滚的石榴深深吸引。为了安抚孩子们的情绪,王老师特意摘下一个石榴带回教室,与孩子们共同分享。从那之后,每次散步经过那棵石榴树,孩子们都会好奇地停下脚步,看看石榴长大了没有、熟了没有,就这样,我们与石榴的故事悄然展开。
秋分前夕,孩子们终于发现石榴又大又红。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来到石榴树下,迫不及待地体验摘石榴的乐趣。刚开始,他们很快发现树上低处的石榴轻而易举就能够到。孩子们踮起脚尖,有的用手用力拧动果柄,有的拉着树枝使劲儿扯,不一会儿,一个个石榴便顺利地摘了下来。看着手中的“战利品”,他们欢呼雀跃,兴奋地展示着成果。
然而,当他们抬头看向更高处的石榴时,问题来了——这些石榴太高了,孩子们怎么也够不到。
有的孩子尝试用力摇晃石榴树,希望石榴能像秋天的树叶一样掉下来。然而,无论他们怎么使劲儿摇,石榴依然稳稳地挂在树上,纹丝不动。其他的孩子试着跳起来够,他们跳得很高,手指能勉强触碰到石榴的底部,但始终无法把石榴摘下来。
“要不我们搭个高个子吧!”有的孩子灵机一动,建议让一个小朋友抱起另一个,这样或许能够到石榴。于是他们试了试,先是一个孩子想要抱起另一个同伴,可是尝试了几次,他们发现两个人都太小了,无论怎么努力,还是无法抬得足够高。
就在大家不知所措时,启元突然说:“我可以试着爬树!”可是石榴树的树干很光滑,没有太多可以借力的地方。启元努力攀爬了一会儿,最后他只能无奈地停下。
“如果有个木棍就好了!”一个小朋友嘀咕着,灵光一现。他们立刻开始四处寻找一根足够长的木棍来敲打石榴。然而,找遍了果园附近,他们只找到了一些短小的树枝,根本无法够到高处的石榴。
启元突然发出一声兴奋的叫喊:“看!我找到了一个工具!”原来,在树旁的草丛中,他无意中发现了一根长长的铁棍,铁棍的顶端带着一个铁的圆环。启元高兴地跑回来,举起铁棍对大家说:“我们可以用这个把高处的石榴钩下来!”
只见他小心翼翼地将铁环对准高处的一个石榴,轻轻一钩,石榴便应声而落,稳稳地掉进了地上的篮子里。孩子们欢呼雀跃,纷纷争着试试用铁环摘石榴的乐趣。
这次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体验到了摘石榴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过程中学会了如何面对挑战、如何与他人合作以及如何在失败中寻找新的方向。作为教师,我认识到,我们应更多地给孩子提供尝试与探索的机会,而不是急于提供答案。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真实的情境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们最终摘下石榴的欢呼声,让我感受到教育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他们自主探索和应对困难的能力。
石榴是什么样子的呢?在宝贝们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们调动全部感官去探究石榴的多样特征!
石榴摸起来硬硬的,滑滑的,闻起来还有一股香香的味道,感觉很好吃!
石榴是圆圆的!
它有点黄,还有点红。
上面还像一朵小花!
随着观察的深入,小朋友们的兴趣越来越浓,不仅讨论了石榴的形状和颜色,还开始兴致勃勃地比较手中石榴的大小。
启元举起自己的石榴,得意的笑着说:“我的石榴比你的大!“
梓嘉马上反驳:“才不是,我的更大!”
为了更好地比较大小,老师鼓励大家把手中的石榴排成一排。小朋友高兴地把石榴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摆在桌上,一边整理,一边开心地讨论着:“这个最大!”“我的排在这儿!”“我的是最小的。”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更多不同类型的石榴,老师展示了几张不同品种的图片。
启元说“我妈妈买的石榴是红色的,吃起来特别甜!”
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分享这颗期待已久的“美味”石榴。然而,一个新的问题随之而来——怎样才能顺利打开石榴,品尝到里面地籽粒?
沐沐提议“用刀子切开吧。”
启元则说“我可以用手掰开。”
于是,我们决定尝试各种方法。老师先用刀将石榴横切成两半,露出了晶莹剔透的石榴籽。孩子们围拢过来,开始用手剥皮、抠籽。
“老师,我不会剥皮,太累了!”莘冉抱怨道。每一粒石榴籽都嵌在薄膜中,要小心翼翼地把它们一粒粒扣出来,这让孩子们逐渐失去了耐心。
眼看孩子们遇到困难,我们决定一起查阅资料,寻找剥石榴的好办法。在大家的帮助下,我们发现了一个简便的技巧:将石榴切开后,翻转过来,用勺子轻轻敲打外皮,籽粒就会成串地脱落。
孩子们兴奋极了,迫不及待地想尝试这种方法。不一会儿,满满一碗石榴籽便剥好了。
这次体验不仅让孩子们学会了剥石榴的技巧,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实践中学会了面对问题时的思维方式——从单一的尝试到查找资源,再到成功实施。这种从探索到解决的过程,是他们成长的重要一步。作为教师,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教育中应多给予孩子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机会,而非急于提供答案。真正的成长源自他们自己找到答案的那一刻,而这种经历将成为他们应对未来更多挑战的宝贵财富。
恰逢家长助教日,书睿妈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本有关石榴的绘本《石榴你从哪里来》,在活动中,书睿妈妈和孩子们一起沉浸在绘本的世界中,生动地讲述了石榴的生长过程。
随着绘本的展开,孩子们了解到,石榴的生长需要充足的阳光和水分,春天开出美丽的小花,等到秋天,花朵就会结出饱满的果实。
这次活动激发了小朋友们对石榴的兴趣。除了《石榴你从哪里来》这本绘本,孩子们还找到了许多与石榴相关的书籍,如《果子红了》《果中宝石石榴》《森林里的石榴树》等。在丰富的阅读和探究过程中,小朋友们不仅认识了石榴,还学会了观察自然、感受季节变化的乐趣。
利用绘本和多感官的体验学习,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们建立与自然的连接。延伸阅读中,孩子们积极寻找更多有关石榴的书籍,说明他们不仅停留在表面观察,而是开始主动探索更广泛的知识。这提醒我,在日后的教学中要更多地融入跨领域的学习资源,鼓励孩子们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去观察、发现和探索周围的世界。
孩子们满怀期待地开始制作石榴汁。他们先将一颗颗剥好的石榴籽放入袋子中,小拳头锤一锤,孩子们好奇又兴奋,迫不及待想尝一尝它的味道。随着拳头一次次落下,晶莹剔透的汁液慢慢渗出,袋子里逐渐染上一层美丽的红色。看到汁水流出,孩子们兴奋地欢呼:“出汁了!出汁了!”
然而,仅靠小手捶打的方式出汁有限,于是我们一起决定尝试使用榨汁机。孩子们齐心协力地把石榴籽倒进榨汁机,开动按钮,随着机器的嗡嗡声响起,鲜红的石榴汁迅速流入杯中。看着杯中的汁水越来越多,孩子们一个个睁大了眼睛,迫不及待地等待那香甜的味道。
孩子们一起“干杯!”品尝着自己亲手制作的石榴汁。
孩子们在体验了制作石榴汁的乐趣后,意犹未尽。于是,我们提议换个方式,来尝试制作一杯香气四溢的石榴茶。大家一听到这个新想法,立刻兴奋起来,纷纷摩拳擦掌,准备动手。
制作完石榴茶后,孩子们脸上满是得意的笑容,他们兴奋地决定将这杯亲手泡制的茶送给园长妈妈和其他老师品尝,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份劳动的成果。
最后,孩子们一人一杯,捧起热腾腾的石榴茶,小心地喝了一口。“好喝!酸酸甜甜的!”一个孩子兴奋地说。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分享着感受。
PART.04
石榴太可爱了,好想留住它啊!孩子们用手工、绘画等形式把心中可爱的石榴制作出来。
在石榴创意手工活动中,孩子们通过与石榴的互动,感受到了探索与创作的乐趣。他们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创造的喜悦,还体验到了将想象力转化为作品的成就感。这种活动让他们在游戏与艺术结合中,自然地培养了审美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全面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班级剩了很多的石榴皮,孩子们就开始讨论石榴皮可以拿来做什么?老师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到古代的时候,石榴皮和很多的天然染色材料一样,通过煮、染,可以帮布料上色。对此,孩子们充满了好奇。国庆假期回来后,孩子们惊喜地发现,之前摘下的石榴皮已经被晒干了。看着这些干硬的石榴皮,孩子们对扎染的活动充满了期待。
启元拿起一块干燥的石榴皮,好奇地问:“老师,这个石榴皮能不能吃啊?看起来有点像牛皮糖。”
我笑着回答:“你想尝尝吗?”
启元大着胆子从盒子里取出一块放进嘴里,咀嚼了几下,笑着说:“嗯,挺好吃的!”
他的回答引起了其他孩子的兴趣,大家纷纷想尝试。
不过,有些孩子则犹豫着说:“晒干的石榴皮看起来像树皮,肯定不好吃,我才不吃呢。”
尝完味道后,孩子们开始展开丰富的想象。有人问:“老师,这个石榴皮能不能做牛皮糖啊?”还有人建议:“是不是可以拿来炒着吃?”
为了满足大家的好奇心,我们一起上网查阅石榴皮的作用。结果发现,石榴皮不仅可以用来止泻、治疗腹痛,还能用来为布料等上色!这让孩子们大开眼界。
晒干的石榴皮怎样才能染色呢?我们一起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到首先需要将石榴皮放入水中煮沸,之后静置两个小时,待染液准备好后才能给布料上色。掌握了流程后,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开始了他们的扎染之旅。
首先,我们把石榴皮放进锅里煮。孩子们围在一旁,兴奋地猜测着透明的水会变成什么颜色。
“我觉得会变成黄色的!”
“应该是红色吧!”
“会不会是绿色的?”
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充满期待,不停地盯着锅里的变化。
随着水逐渐沸腾,锅里冒出了越来越多的泡泡。俊泽眼睛一亮,兴奋地喊道:“老师,快看!好多泡泡在飘呀飘,石榴皮好像在水里跳舞呢!”
孩子们笑着看着锅中的变化,期待着最终的染液颜色,也为接下来的扎染活动充满了憧憬。这一刻,石榴皮染液的神秘色彩,成了大家最想揭晓的“谜底”。
“老师,好香啊,我闻到了地瓜的味道!”
“不对,是栗子的味道。”
“我觉得是石榴的味道!”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香味的来源。这时,有人兴奋地说:“老师,是不是煮好了?你看,水都变红了!”
佳禾仔细看了看,纠正道:“不对,变成棕色了。”
我惊喜地称赞道:“哇,你好厉害啊,竟然能分辨出棕色!”
佳禾自信满满地回应:“当然啦,大树就是棕色的呀。”
孩子们在这过程中,不仅感受到染液的变化,还通过细微的观察,发现了颜色的奥秘。
静置两个小时后,我们的扎染正式开始了。原以为简单的扎染,实际操作起来却有不少难度。
“老师,这个皮筋要怎么系啊?”
“老师,帮帮我,我不会系。”
对于小班的孩子们来说,系皮筋确实有点困难。经过反复尝试,培怡最先掌握了方法,能在手帕上扎两三圈。莘冉尝试了几次还是不会,便灵机一动,跑到美工区找来了扭扭棒,用它代替皮筋捆绑手帕。启元则干脆把手帕揉成一团,用吸管绑住浸入染液中。
染色完成后,三个人迫不及待地展开自己的手帕,发现手帕基本都染上了黄色,花纹却不太明显。大家困惑地讨论着:“这是怎么回事呢?”
经过一番讨论和观察,我们终于找到了原因——是因为皮筋没有扎紧,染液渗透到了整个手帕上,花纹才不明显。孩子们恍然大悟,决定再试一次,继续探索扎染的乐趣。
通过这次扎染活动,我深刻意识到,孩子们在实际操作中的挑战远比我们预想的要多。虽然他们对扎染充满了期待,但当真正开始动手时,像系皮筋这样的细节,反而成为了他们的难点。这提醒我,尽管活动看似简单,但对于小班的孩子们来说,任何一个步骤都可能成为他们学习的机会和挑战。孩子们在反复尝试的过程中展现了不同的应对方式,培怡的坚持、莘冉的创新思维、启元的大胆尝试,都是他们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经过了第一次扎染的经验积累,孩子们在接下来的两周内积极投入到练习中,尝试使用皮筋捆扎和扭扭棒的缠绕技巧。他们反复练习如何将物品牢固地绑紧,确保染料不会渗透到包裹部分。随着技巧的提升,他们的信心也逐渐增加。
两周后,我们再次迎来了扎染的挑战。这一次,孩子们吸取了上次的经验,并大胆地发挥创意。他们找来了各种工具:乐高积木和雪花片被巧妙地包裹在白围巾的不同部位,有些围巾被扭扭棒缠绕成复杂的图案,有些则用皮筋严丝合缝地捆绑住。每一个步骤,他们都细致入微,彼此分工合作,确保设计精准无误。
在染色过程中,孩子们屏住呼吸,期待着色彩与图案的神奇碰撞。当染料逐渐晕开、浸染围巾后,他们兴奋地将成品展开。果然,经过这段时间的努力和反复试验,这次的扎染作品终于完美呈现:色彩斑斓、图案独特,每条围巾都仿佛讲述着一个独一无二的故事。看到自己的创意和努力化为眼前的艺术品,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无法掩饰的喜悦和成就感。
在这次扎染活动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孩子们的成长与进步。第一次尝试时,他们对工具和方法还不够熟悉,因此有些急躁和迷茫。但经过两周的练习和探索,他们逐渐掌握了皮筋捆扎和扭扭棒缠绕的技巧,不仅动作更加熟练,也表现出更强的耐心和细致。在他们一次次的试验中,我看到了勇于尝试、不怕失败的精神,这是比任何技巧更珍贵的品质。
PART.06
重阳节,孩子们看到哥哥姐姐做的香包,他们也想试试看,于是我们的石榴皮和种子就派上用场了。
当石榴皮和种子晒干后,孩子们仔细挑选出香味最浓的部分,用手轻轻掰碎石榴皮,让香味更容易散发。大家还决定加入一些花瓣,恰逢园里的桂花开的正旺,于是孩子们去摘了一些桂花放入其中,让香包的味道更加丰富。
“把这些东西都装进布袋里吧!”沐沐说。于是,每个孩子拿起一个小网包,将碎石榴皮、桂花和种子一起放进去。用绳子扎紧,封住袋口,一个个简单可爱的香包就做好了。
PART.07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引导孩子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奥秘,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感知自然变化的能力。我相信,这种从生活出发的探究式学习,会让孩子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并在探索中不断成长。
编辑:赵 燕
一审:陈海瑛
二审:薛明明
终审:薛 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