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很多父母总是盯着孩子的琐事不放,
分明是无心到可以忽略的过失,却被父母无限放大。
这种环境长大的孩子,往往会心力交瘁、如履薄冰,
哪怕遇见一点点小事,都会很容易出现过激的反应。
琐碎的事情管得太多,就变成了斤斤计较,
养孩子张弛有度,他们才有足够的空间去茁壮成长。
01
像这种“指导”,几乎遍布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
“别穿这件,今天冷,你看我穿多厚。”
“书包背好了,怎么歪歪扭扭的。”
“别碰这个,危险!”
“哎呀,玩点什么不好非玩这个。”
“拿好水杯,别忘了喝水。”
“你看你看,这又错了。”
……
大人的精力放在指导孩子的一举一动上,且常常伴随着制止和指责。好像没有我们的“好心提醒”,孩子的“天会塌下来”,实则处处被盯着才是孩子身上的无法承受之重。每天被这样的小事消耗心力,孩子根本无从成长。做什么都是错,整个人长期浸泡在悲观、压抑的情绪里,多强大的内心也会崩塌。一个筋疲力尽的人,做事拖延、注意力不集中、遇到事就放弃、有挑战就退缩,无法焕发该有的生命力。难怪现在的孩子都蔫蔫的!
其实,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就没必要在小事上过多消耗孩子。
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很尊重孩子的大人,也不怎么批评孩子,直到她上幼儿园了的某一天她在家里涂色。我确实也没批评也没大吼大叫,但是我和女儿的对话是:
“这样涂色不对,得慢慢涂,要不容易涂出来。”
“这样不对,要先涂外面,再涂里面。”
“怕什么怕。”
“等等,你这么涂不行,得轻一点,否则彩笔都让你用力摁进去了。”
……
指手画脚,给出了孩子完全不需要的指导,也给了孩子不小的压力。
没有一个脏字,却好像在说最伤人的话:
你是错的,我是对的。
这事儿只能这么做,你得听我的。
这事儿只有我知道怎么做,你什么都做不好。
这么傲慢的一段话,没经我口,却入了孩子的心。
02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教授塞德兹博士说过:“人如同塑造陶瓷一样,小时候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为什么样的雏形。”
博主神奇妈妈木小暖分享了一段经历:跟朋友聚会时,她说自己14岁的儿子性格有很大的问题。做事畏手畏脚,没有一点主见,每次看到儿子这样,她就会火冒三丈。博主还没来得及问为什么,孩子回来了。 满头大汗的孩子刚坐下来,拿起妈妈的冰镇柠檬水,妈妈立马怒气冲冲地喊道:“说了多少次了,出汗后不能喝凉的,你怎么一点记不住?” 吃饭的过程中,朋友也一直抓着孩子不放:一会儿说孩子坐的不端正;一会儿说孩子只顾着埋头吃,没有礼貌;一会儿又嫌弃孩子这么大了吃饭,夹菜还能掉……
短短一个小时,她的眼睛一直盯着孩子,在各种小事上挑毛病,纠正孩子;好像无论孩子做什么,都是不可原谅的过错。眼看着一个刚才还充满活力的孩子,在妈妈的挑刺中被消耗到崩溃。
现实中,有很多家长信奉挫折教育,他们认为多批评孩子会使他们进步。事实真的如此吗?80年前的一个实验给出了残酷的答案:1939年,美国爱荷华大学的语言病理学专家招募了22个孤儿,然后不断地打击他们,说他们说话结巴。 后来,即使是一个完全正常的儿童,也因为过大的心理压力,而向着被打压的方向发展,变成一个真正的「结巴」。
这就是著名的恶魔研究,而在现实生活中,多少孩子正在接受恶魔教育呢?
生活在语言暴力下的孩子,生理心理都受到严重的摧残,甚至一生都会活在这个阴影的笼罩下。经常被挑剔的孩子,会变得尖酸刻薄,对身边的人拼命挑剔。要相信,每个孩子都身怀天赋。
03
李跃儿老师在她的著作《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书中说:“爱对教育的意义就像光,始终照耀着整个教育的过程”。而父母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人父母,也是孩子的原件,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副驾驶,更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共同成长的好朋友。
♡进家门前,掸掉身上的“灰尘”
家不应该是你的情绪垃圾场,而是我们的能量包。不要把坏情绪带回家,伤害了一直包容你坏脾气的孩子。 回到家,你不再是职场精英,也不是谁的员工,你只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分子,是孩子的父母,是孩子的亲密伙伴。
♡学会转换思维
试着转换自己的思维模式,停止不切实际的预判,孩子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差。不要将时间浪费在对孩子的攻击和指责上,而是用耐心和包容理解孩子,换个方式和孩子沟通。你就能发现,孩子反而会欣然接受,积极改变。与其盯着孩子的错,不如看到孩子的好放大孩子的优点,将批评转为赞扬,你会发现孩子变得能量满满!
♡收起你的控制欲
心理学博士贺岭峰认为:“你能跟孩子保持正常的关系,你对他就有影响力。”孩子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他们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也不是父母的风筝,迟早有一天,他要独自飞翔。做好孩子的副驾驶,收起你的控制欲,将选择权和自主权还给孩子。
读到过这样一段话:
十年后,你一定不会记得你的孩子最后有没有乖乖把那两只虾吃完。但你的孩子一定会记得你是怎样在饭桌上怒吼着把她拖出门外,让她在深秋夜晚一片漆黑的楼道里边边哭边瑟瑟发抖了三个小时,一定会记得。
可以想象这是一个什么故事:
爸妈想让女儿吃虾,可能觉得营养高,可能觉得女儿吃东西太少,可女儿就是不吃。于是爸妈生气了,怒吼着把小女孩拖出去,关在门外三个小时。“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用经验之谈(虾营养高)将自己的恐惧(你缺营养怎么办、你肚子饿怎么办)、强势(孩子不得不听)投射到孩子身上,代替孩子思考(孩子不想吃),最终又恼羞成怒(怒吼着)、惩罚孩子的不配合(拖出去关到门外)。
说到底,仅仅是因为“两只虾”这种小事。吃不吃、吃什么、吃多少这种孩子明显能自己判断的事情,却不能自己做决定,最后还要以“我这是为你好”的名义给孩子扣上“叛逆”“不听话”的帽子。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最应该做的就是放手,让他们尝试想尝试的事情,给孩子创造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成长得更好。”
父母摆正自己的位置,对孩子的影响才是最大的。
有人说,孩子就像海绵,他不但吸收你所讲的话,也吸收你的生活态度。 对孩子来说,家庭应该是一个温暖、放松的避风港。 做错了下次再来、有差错会被包容;在琐事中不争执计较,不针锋相对,遇到大事共同承担、一起面对。
教育本来
是一段荆棘满地的长路
远离消耗
心宽天地宽
唯有爱
能让孩子们柔软的心
永远向光而行
读完这篇文章,使我收获很多。不要在小事上消耗孩子:父母不应该因为一些小事而过度要求孩子,让孩子能够在一些细节问题上有一定的宽容度,不至于给他们造成过多的压力。给予孩子较高的容错度: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应该允许他们犯错,并从中学习。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允许孩子做一些没用的闲事: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不仅仅关注功利性的活动,而也包括一些看似“没用”的事情,因为这些活动可能是孩子发展的一部分,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解传钰妈妈 尹磊洁
编辑:郑秀丽
题材来源于“男孩派”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