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有言:“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祸福,并非命运规定不变的,而是看的所作所为。
简言之,是祸是福,完全由自己的行为来决定。
既然福祸操之在己,那怎样才能得福避祸呢?
《周易》告诉我们:守住自己,就能离祸得福。
《周易·系辞传》云:“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有修养的吉利的人,言辞真善而正直,故很少说话;浮躁的人,较为轻浮,故喜欢多说话。
庄子曾感叹:“夫言者,风波也!”
自古以来,祸从口出的例子数不胜数,轻则得罪人,重者甚至会丢掉性命。
守住自己的嘴,多听少说,方为吉祥之人。
《艾子后语》中记载有这样一则故事:
赵国有一个方士好讲大话,他自称自己已经活了几千年了,见过伏羲、女娲、神农、蚩尤、苍颉、尧、舜、禹、汤、穆天子、瑶池圣母等等上古神仙。
有一天,赵王从马上摔下来,伤得不轻。
医生说,需要千年以上的血才能治愈,于是赵王就命令把方士杀了取血。
方士一听,吓得赶紧澄清自己是吹牛,但是赵王不信他,认为他是为了保命而撒谎,还是把他杀了。
孔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老子则曰:“大辩若讷。”
守住自己的嘴,不是不说话,而是会说话。
“讷言”,就是要忍而少言、谨慎慢言、三思而后言,切忌口无遮拦、信口开河。
守住嘴的要义,就是在不高兴时不说话、心不平时不说话、有牢骚时不说话。
守住自己的嘴,少说话,才不会祸从口出、伤及性命。
《周易》中讲:“元,亨,利,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大亨大通,利于坚持下去。不正当的行为会带来灾祸,不利于向前发展。
做人,要安守本分,不要去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否则大祸必至。
所谓守本分,就是孔子说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也就是曾子说的:“君子思不出其位。”
《长短经·反经》里记载了孔子与他的学生子路之间的一件事:
有一次子路去做邵这个地方的长官,鲁国的卿大夫季氏限百姓在五个月以内开通一条运河,由子路主管这件事。
为了要鼓励大家做工,公家的经费又不够,子路就自己掏腰包把薪水贴上,乃至从家里弄粮食来,供给大家吃。
孔子听到了这个消息,马上派子贡去,把子路做好给工人吃的饭倒掉、把铁锅给砸破。
子路气坏了,跑去跟老师吵架,对孔子说:“先生天天教我们要做好人好事,推行仁义,现在我这样做,却让子贡来捣乱,您这是嫉妒我行仁义吗?”
孔子却说:“子路,你不要糊涂,当了天子,因为天下都是自己的,所以能爱天下;当了诸侯,就爱自己国家的人民;当了大夫,就只管自己职务以内的事;普通人,就爱自己的家人。仁义之举当然是好事,但是超过了范围的仁义,就侵犯了别人的权威,对你自己、对大家、对长远发展都是不利的。”
孔子这样做,体现对子路无比的慈爱,因为子路这样一做,虽然会大得人心,但必然会引起嫉妒,有人非把子路害了不可。
就连实施仁义爱人这种事情,都要晓得自己的本分,所以,在哪个位置,就想哪个位置的事,要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守住自己的位,不逾矩,才不会引发嫉妒、招来祸患。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真正的强者,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北宋道家隐士陈希夷云:“处事迟而不急,大器晚成;知机决而能藏,高才早发。”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机,保持初心、不乱阵脚,方可守得云开见月明。
守住自己的心,不急不躁、不贪不腐,才是真正有大智慧的人。
中晚年时期的曾国藩,手握重权,但他却一直坚守自己的内心,不贪污、不行贿、不谋私、不枉法。
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时,有一个县令想拿王羲之书法的唐代摹刻帖贿赂他。
虽然该帖为宋代淳化阁帖的祖本,异常珍贵,价值连城,但曾国藩在赏玩片刻后,原封不动地退还回去,并在当天日记中写下八个字:“世间尤物,不敢妄取。”
曾国藩死后,留下的财产不足两万两银子,仅相当于一级官员一年的养廉银。
如此,在那个昏沉的乱世实属难得。
《道德经》里说:“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有足以称雄的实力,而安守着柔和的状态不露锋芒;对万事万物都明察秋毫、洞烛千里,却不以自己的看法、意志强加于人;可以达到荣华富贵、重权厚利的地位,仍能安守平淡的生活。
只要守心不动,就不被外物所扰、所惑,就能坦坦荡荡、俯仰无愧。
守得住心的人,温厚、宁静,就像大地,永远把自己置于低处,却没有人否认它的博大。
守得住心的人,收敛、含蓄,就像大海,永远把自己放在低处,却没有人否认它的深邃。
守住自己的心,不妄为,才不会迷失自我、利欲熏心。
▽
《围炉夜话》有言:“本分人,即是快活人,无奈做本分人者甚少。”
能谨守本分的人,不希求越分的事,便是最愉快的人了,只可惜能安分守己不妄求的人却很少。
守住自己,守的就是自己的本分:守嘴不惹祸、守位不逾矩、守心不妄为,不偷奸耍滑、不坑蒙拐骗,堂堂正正、坦坦荡荡,自然就能避除灾祸、迎来福报。
余生,愿你我都能守住自己,离祸得福,吉无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