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聪明,叫守拙
文摘
2024-12-25 00:00
河南
曾国藩家书有言:“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在面对强敌的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守拙”,向对方示弱。
如此,才能保存自己,默默积攒自己的实力。
待得时机到来,才能“一击而中”。唯有忍得下一时,勇于“守拙”、“示弱”,才能迎来最后的胜利。
真正聪明的人,不会一直表现得聪明,也不会一直表现得“愚钝”,而是会随机而动,该聪明则聪明,该愚钝则愚钝,不会碍于面子,也不会急于求成。
年少时期的曾国藩,天资并不聪颖,甚至可以说有些愚笨,他能成为一代理学大师,全靠一个字:勤。为什么守拙才能勤?因为笨人知道自己在才智上不占优势,所以他若是想拉近自己跟别人的差距甚至超过别人,就只能在勤快上下功夫;因为拙,就能自觉地去勤。正是因为勤,在修身上曾国藩才做得到每天做完早起、读书等12条日课,而一点一点磨掉自己的习气;在做事上曾国藩才做得到带兵时那样的“结硬寨,打呆仗”,天天挖壕沟防死敌人或者围城困死敌人,而一点一点蹭到自己的目标。这就是曾国藩成功的秘密,也是我们为什么做不到的秘密——曾国藩的守拙而勤,实质并不是笨,而是放低姿态,采取老老实实的态度,打好自己的根基。如此才能保证稳当,不出纰漏、不走歧路。稳,就是快。所以他才说平稳二字极可玩,盖天下之事,惟平则稳。行险亦有得的,终是不稳,故君子居易。而世人最易犯的毛病,是耍小聪明、爱玩机巧、好走捷径;于是容易因为根基不稳、把控力弱,流于轻浮极端,跑偏走歪而误了时光和自己,这就是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守拙如同走地上大路,就算需要翻山越岭,贵在踏实可靠;机巧则如同走平衡木,遇到悬崖可能更快跨过,也可能万劫不复。曾国藩的守拙而勤诚然是因为笨,而他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便是他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世间最可怕的事情,是一个人聪明,还勤奋。
古人有云:“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世间之事,无论难易,就怕“认真”二字。曾国藩曾立下誓言:不为圣贤,即为禽兽;而追随圣贤的第一步就是修身。他给自己定下日课12条,包括有读书、写字、静坐、写日记等。这里着重说一下写日记。曾国藩的日记并不复杂,基本是一天的流水账:做了什么,见了什么人,说了什么话。他会原原本本地将一切记录下来进行反思并批注;甚至于,还将日记拿给外人看,让人评点其言行。恒,即为守拙。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做好一件事。就写日记一事,从29岁起,一直到他临终前一天早晨,他依然在写。曾有人提出过“一万小时定律”,即长时间专注于一个领域,持续付出一万小时的学习和积累,就能成就一个领域的专家。你只需要找准方向,耐心将简单的事情重复做,踏踏实实地将重复的事情用心做,就能登上让人仰望的人生巅峰。曾国藩是一介书生,并不懂兵法,但他带领的湘军打赢了太平军,使得清朝得以续命50年,靠的是什么呢?因而,他带兵打仗,会花大量心思研究双方情况、后勤供应、如何救援等,直到每个环节都思虑到位,才会下打仗的决心。
湘军每到一个地方安营扎寨后,马上挖长壕,大概两米深;边上还要铸八尺高的墙,墙外面继续挖沟,直到将自己的营盘完全围住。他用这种“扎硬寨”的方式,要么是死防着敌人,要么是围城困死敌人。
如此一寸一寸地往前挪,一城一池地争下来,谓之“打呆仗”。据史料记载,曾国藩带兵作战,既没有以少胜多的大捷,也没有机智勇敢的运动战,却奇迹般地与太平军交手十余年,一点点地蹭到了目标。一个人不管是聪明还是愚笨,守拙而慎,本质上是对心性与心志的要求,这是处世、立业的根基所在。
路人看了看他满担的橘子,说:“如果慢慢走,关门前可以到达;如果走的快,就到不了。”小贩不信,就快速往前。结果跌了一跤,不得不花了好长时间捡拾满地的橘子。人生于世,走捷径、耍小聪明,就好像走平衡木,遇到悬崖时,或许能更快地跨过,但一步踏错,却是万劫不复。而守拙慎,则如同走世间泥土之路,纵使翻山越岭,却始终踏实可靠。自知天分不高,守拙勤,勤于学问;自知修为不足,守拙恒,恒于修身;自知不懂兵法,守拙慎,慎于作战。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人若有大拙,必得之大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