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没有反思的经验,就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教学能力和水平至多只是经验的累积,能够不断反思的教师,教育智慧就会随之不断增加。写作则是对教师生活本身赋予意义。
长长的路,我们携手慢慢地走
丰县实验初级中学小学部 洪小曼
小王子告诉我们繁星之所以美丽,是因为一朵遥不可及的花。沙漠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的某个角落里藏着一口井。与我而言,教育也是这样,在我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岁月中,他们用最纯真的眼神,最美好的笑容化成一个个音符谱成了一曲抑扬顿挫的鸣奏曲。
还记得我入职培训时,站在讲台的教研员说了一大堆注意事项,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便是:“一年站稳讲台,三年独挡一面,五年成为优秀教师,十年成为教学名师。”反观我自己,去年第一年当班主任,在手忙脚乱中逐渐适应了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与家长朋友们携手陪伴孩子慢慢成长。第三个年头,又是金秋九月,又遇新班级,有几张熟悉的面孔,我内心暗暗地想我今年可以独当一面吧,我满怀期待的拉开了五年级5班的序幕。
第一乐章:送你一朵小红花
刚接手一个班级,以我原来的经验,我先认识的肯定是班级里最优秀的孩子,还有最需要花心思的孩子,果不其然,我们班有两个管不住的自己的孩子开始冒出来了,从报道那天我就开始给他们立规矩,重新把学习习惯讲解一遍,从如何上课如何举手,再到卫生怎么打扫,位洞怎么整理,这两个孩子像是鱼的记忆,每次抽查位洞收拾好了没两天又乱了,上课举手又是高高的举,科任老师也是反映一个天天觉得自己啥都会,其实盲目自信,一个每天闯祸,不写作业,这让我着实有点头疼,于是我开始改变他们三部曲,第一部,单独找他们两个谈话,指出问题,立规矩,常监督;第二部,家校共育,找其家长,反映情况;第三部,落实班级管理制度,利用班级优化大师,我把名单全部导进去,如果遵守我们班级的规则,我们可以进行加分,奖励一朵小红花。这个小红花用处可大,它可以用积分换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20个小红花可以第一个打饭,50个小红花可以让老师给你的家长打电话表扬你等等,同样它也有对应的惩罚,比如负5个小红花,你要多做5个竖式计算,负10个小红花,“奖励”一份小练等,他们两个都很在意自己的小红花排行榜,利用这三部曲,他们比开学要收敛一些。五年级的孩子处于小学高年级,在这一个月的相处中,我发现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把孩子当成孩子,也要把孩子当成大人。
第二乐章:你比我想象的努力
人民教育家于漪先生曾说,教育是“以生命认识生命,以一棵树来摇动、撼动另一棵树”的过程。新学期没几天,我在批改补充习题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位学习困难的学生,做一面补充习题一共六道题,他错了4道,这些题目几乎还都是我在课堂上已经渗透的,即使我一直暗示自己,不要生气,可是那头顶上的火苗早已出现。到了中午我值班,我把小A喊过来:“老师上课你干什么呢?换算单位你原来怎么学的,1千克等于多少克?”,只看他脸上的表情紧绷着,头低了下去,我接着又问他:“你可以听懂吗?”他摇了摇头,又把头低了下去。我安排我们班优秀的同学辅导他,等他改完错,我又问他:“1千克等于多少克。”他小嘴一泯:“1千克等于1000克。”这是我刚刚认识他,后来我去他原来班主任那里打听了一下这个孩子,确实基础非常薄弱,反应也很慢,我知道他这基本情况孩子后,我喊他来办公室询问一下他的家庭情况,他家虽然只有一个孩子,但是爸爸妈妈每天很早出去工作,也几乎不询问他的学习情况,于是我安慰他说:“孩子,你尽力学,你错没关系,我可以找一位小老师帮帮你,只要你尽力把最基础的弄明白就可以了。”从那天起,不知道是不是我单独喊他来办公室谈心的原因,他上课只要遇到自己会的就会积极举手,甚至跟我要小练重新做一遍,我也在班级里开始夸他,他从一开始小嘴向下泯也开始上扬起来,面对我的表扬,他有些吃惊,还有些害羞,但他的眼睛里闪着光芒,小A已经在不知不觉当中积极地展示自己,甚至哪天开心的给我送了一个苹果,我内心也很喜悦,看到这个孩子蜕变。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我已在这个三尺讲台,走过了2个春夏秋冬,我看着这些小树苗一天天的茁壮成长,每一个细微的进步都让我欣喜若狂,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小星星,而我有幸成为陪伴他们闪耀的夜空,作为他们的引路人我深知未来的路还很长,唯有陪着这些孩子们慢慢的走,才能让他们变成我们期待的模样。
共生的课堂
丰县实验初级中学小学部 廖姗
今秋之前,我一直守在启蒙教育的起点,习惯于从零抓起。今秋之后,我随班升入二年级,心中实在忐忑,怕教不好,更怕家长们失望。但是,怕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得想办法突破困局。说到底,二年级教学还是读、写、表达,提升课堂质量,促进深度阅读。本周我在班级里上了《玲玲的画》这篇课文,收获了一次心灵的共鸣,我觉得有必要记录一下。
首先,关于备课,要不要找到网图流行的玲玲的画作放在课堂展示是我最重视的问题。我找了很多资料,但是对于《我家的一角》这幅画作,没有找到眼前一亮的。所以这节课我决定试验一下,不放图,让学生对画作有想象的空间。
“新的画到底有多好看呢?读一读书上的内容,感受一下。”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时间很投入。随着第一个同学读完,啪啪的完结拍手声就连续不断,直到全部读完。他们的眼睛都是聚焦的,似乎真的看到了新的画作。
“谁愿意读出来新画作有多好看?”
不少同学都举手了。
“小花狗眯着眼睛,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
“多可爱啊!懒洋洋的小狗。我们一起读一遍。”
齐读声里,眯着眼睛的小花狗懒洋洋地趴着,孩子们的声音很甜,很软,很满足。边读边想象,边读边感受,这就是朗读的魅力,见字如画。如果放上实物,或许会有同学唏嘘“也不怎么样啊!”但是现在,他们心里想的是“哇,好美!”
从感受上来说,这次实验并不失败。
其次,关于板书。梳理课文的情绪变化是本节课的线索,但是如何将情绪准确地找到并写在合适的位置,就是这节课的互动生成了。
“就在她准备睡觉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争着举手,有的等不及就先说了“水彩笔掉在上面,啪的一声”等等。
“画笔掉得那么突然,‘啪的一声’要再注意一下。”
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开始读,我在下面听着,感觉画笔掉在画纸上就像山崩了一样可怕。
“好好的画被弄脏了!拿去评奖的画呀,被弄脏了!她的心情一下子……”
“很伤心。”
“很难过。”
“很不开心。”
……
“如果我要写下‘伤心’,该写在什么地方呢?”
好多同学举手要说。
“写在‘弄脏了’下面。”
后来又有“满意”“好”“坏”等板书的字眼,学生纷纷举手要发表建议,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能够将我心中所想的板书共同完成,这个过程太奇妙了!
其三,关于感悟道理。
“同学们,画被弄脏了,玲玲很伤心。可为什么后来又‘满意’了?”
“她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
“对!那她是怎么做的呢?”
孩子们有些迷茫,心想就是画了一只小花狗呀!还怎么做呢?
“她是怎么想到画小花狗的?书上有,三个字。”
“想了想!”很多同学像发现了宝贝一样欢呼。
“对!就是‘想了想’。‘想了想’就是……”
“动脑筋!”
“对了!我要把它写在黑板上。”板书“动脑筋”,继续说,“遇到坏事先别慌,动脑筋想一想,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这一次的课堂,我感受到了共生的神奇,师生对话在一个频道上,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且读且写且思
丰县实验初级中学小学部 王雅淑
读了匡正林老师所著《且读且写——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的第一章内容,我受益匪浅。阅读这本书时,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智慧与灵感的桃花源。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被匡老师广博的阅读视野和深邃的思考能力所折服。他不仅在语文教学类书刊上深耕细作,更将古典文学、文学批评、心理学、人类学等多个领域的书籍纳入自己的阅读范畴。每年阅读40到60本书籍,并坚持了十年以上,这种持之以恒的阅读精神令人敬佩。
在第一章中,匡老师围绕“阅读的方法”分为三部分进行叙述:影响我阅读的书、影响我阅读的方法、“一本书主义”。
在第一部分里,匡老师介绍了对他影响较大的四本书,并从四本书中提炼出阅读方法,这些阅读方法对我来说也意义深远,尤其是在读到王荣生教授在《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第三章中对诸多阅读进行的归纳:预测、联结、提问、推断、图像化、确定重点、释疑、综合,更是醍醐灌顶。
匡老师在写第二部分内容时,不仅提出读书的对象必须是经得起“八方”挖掘的经典之作,而且通过列举陈元方本人的机智故事与他的家庭教育证明自己的论点,更用实例解释了王荣生教授提出的8种方法。读第二部分给我的启思远不止阅读方法,这一部分由于提到了陈家的家庭教育,匡老师也以此为话题,引借法国教育家帕梅拉的一段话——即使孩子有不对的地方,父母也有责任倾听并且领会他们的动机。孩子有不同寻常的反应时,背后一定是有原因的。父母应该认真倾听孩子,并向他们解释这个世界——提出自己的观点:给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听孩子把话说完,这是父母最大的修养。这些内容不仅给父母启示,也给身处教育行业的我一个警醒。陈元方父亲陈寔将儿子、孙子教养得很好,还在于其教育机制,利用梁上君子借机发生教育。
匡老师在第三部分提出的“一本书主义”读书方法尤其令我印象深刻。这种方法强调以一本经典著作为核心,围绕其进行其他相关书籍的阅读,以书解书,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全面掌握。这种阅读方式不仅提高了阅读效率,也培养了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
匡正林老师的阅读方法是一种充满智慧和深度的阅读方式。虽然仅仅读了《且读且写》第一章内容,但也激发了我继续阅读的热情。本书也为读者提供了许多阅读资源和读书方法。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以匡老师为榜样,不断努力学习,争取在阅读和写作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一路探索,一路收获
丰县实验初级中学小学部 田金琳
秋意渐浓,岁月静好。回顾教学路上的点点滴滴,心中感慨万千。每一次课堂的互动,每一个学生的眼神,都是一段独特的故事,值得我去记录、去品味。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我常常期待着那一抹“灵光”的出现。记得有一次在教授乘法时,同学们一开始都有些迷茫。乘法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不像加减法那样直观。但就在我有些担忧的时候,一个小男生举起了手。他说:“老师,我觉得乘法就像是几个一样的数在排队。”他的这个想法就像一道光,照亮了整个课堂。我顺势引导大家,用小棒来模拟这个“排队”的过程。同学们一下子就来了兴趣,他们开始用小棒摆出各种乘法的场景,比如3个4,就摆成3组,每组4根小棒。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乘法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就是我在教学中感受到的双向奔赴。我在努力传授知识,而学生们也在积极地探索、反馈,用他们独特的视角去理解数学。
为了让数学课堂更加有趣,我也不断尝试打破常规。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练习往往是枯燥的。我设计了数学游戏课,把数学知识融入到游戏当中。例如,在复习乘法口诀时,我组织了一场乘法口诀接龙比赛。同学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依次回答与上一个答案相关的乘法口诀。这不仅让他们对乘法口诀更加熟练,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我也利用多媒体资源,播放一些有趣的数学动画。动画里用生动的故事讲述数学知识,如关于乘号的由来,同学们看得津津有味。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维的培养。在二年级这个阶段,孩子们的思维正在逐步发展。我注重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在做一些数学题时,我鼓励他们尝试多种方法。有一道题是关于在一个方阵中数人数的问题,有的同学用加法一个一个地数,有的同学则发现了方阵的规律,用乘法快速得出答案。我表扬了每一种方法,让他们知道在数学的世界里,没有唯一的解题路径。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也收获了很多小确幸。当看到一个原本对数学有些害怕的孩子,因为一次小小的成功而露出自信的笑容时;当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孩子们认真书写的字迹和巧妙的解题思路时,内心都充满了温暖。这些瞬间让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同时,我也意识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学习进度和方式都有所不同。有的孩子对数字比较敏感,能够快速理解数学概念;而有的孩子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实例来消化。作为教师,我需要因材施教。对于那些学习较慢的孩子,我会在课后单独辅导,用更简单易懂的方式去讲解知识点。
回顾我的教学经历,就像是一场充满奇遇的旅程。我在这个旅程中,既是引导者,也是学习者。我在引导孩子们探索数学世界的同时,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童真的思维和对知识的渴望。我将继续在这条路上前行,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见证孩子们更多地成长,去收获更多教学中的小确幸。
全心全意的为每一个儿童着想,倾听每一个儿童,理解每一个儿童,依靠每一个儿童,发展每一个儿童。当我们用饱含爱心的笔去书写“教育”两个字的时候,我们有许多新发现、新感受、新思考。勤于反思,乐于思考,是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我们的写作会继续,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