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全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原创)

文摘   2024-11-21 08:55   安徽  
从事党务、行政文字工作23年,与4万+读者共成长。点击标题下方蓝字“老秘严选”关注,可以在公众号主页合集领取范文,也方便我们为您提供30万+份各种文稿写作素材!

在2024年全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乡村,是我们的根脉所系,是城市发展的坚实后盾,更是承载着无数美好愿景与希望的广袤田野。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仅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路径,更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今天,我们齐聚于此,召开全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推进会,就是要总结过往经验,剖析现存问题,明确前进方向,凝聚全市上下的磅礴力量,向着这一宏伟目标奋勇迈进。

一、精准定位,深刻领悟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核心要义

(一)把握内涵本质 

宜居是基础。我们要致力于打造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乡村空间,让乡村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让村民们能够享受清新的空气、便捷的生活设施,拥有舒适的居住条件。这意味着我们要加大对乡村环境整治的力度,完善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加强对乡村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使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诗意栖居之地。

宜业是关键。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的兴旺发达。我们要充分挖掘乡村的特色资源,培育和发展多元化的产业体系,无论是特色农业、乡村旅游,还是农村电商、农产品加工业等,都要因地制宜地推动其蓬勃发展。通过产业的发展,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让乡村充满生机与活力,成为创业致富的热土。

和美是目标。和美乡村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丰富,更是精神层面的和谐共融。我们要注重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弘扬优秀的传统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同时,要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提高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让乡村社会充满公平正义、和谐有序,村民们安居乐业、幸福美满。

(二)明确目标导向

对照 “十有” 标准,打造全面样板。“十有” 标准涵盖了乡村建设的各个方面,是我们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指引。我们要逐一对照,在村容村貌整洁上狠下功夫,实现乡村环境的净化、美化、绿化;在基础设施完善方面,确保水、电、路、气、通信等畅通无阻;在公共服务便捷上,让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更多地向乡村倾斜;在特色产业支撑上,培育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在生态环境良好上,坚守生态红线,加强生态修复与保护;在文化生活丰富上,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在邻里关系和谐上,倡导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乡村风尚;在治理机制健全上,建立民主法治、科学高效的乡村治理模式;在集体经济稳定上,创新发展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在农民队伍高素质上,加强教育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依据片区指导意见,彰显区域特色。不同的乡村片区有着各自独特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文化底蕴。我们要深入研究片区指导意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建设规划。在山区片区,可以充分利用山水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产业;在平原片区,侧重于发展规模化农业、农产品加工物流等;在城郊片区,则可以借助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发展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形成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乡村建设格局。

(三)正视差距不足

思想认识有待深化。部分干部群众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存在敷衍了事、被动应付的现象。没有真正将乡村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缺乏系统性思维和长远规划,在工作中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期效益、轻长远发展。

建设进度参差不齐。虽然总体上我们在乡村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一些地区项目推进缓慢,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发展成效不明显。部分村庄的规划编制不完善,导致建设过程中缺乏科学指导,出现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等问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整体协同性不足。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部门、多个领域,但在实际工作中,部门之间、城乡之间的协同配合还不够紧密。存在各自为政、信息不畅、资源整合不到位等情况,难以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制约了乡村建设的整体推进效率和质量。

二、靶向发力,全面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重点任务

(一)强化组织领导,构建高效运转的工作体系

建立健全领导机制。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市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实施、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各级党委、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切实将乡村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部署,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明确职责分工与协作。各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农业农村部门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加强对乡村建设工作的规划指导、政策制定和督促检查;自然资源部门要做好乡村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保障等工作;住建部门要负责乡村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任务;文旅部门要推动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生态环境部门要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其他部门也要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时,要建立健全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共同研究解决跨部门的重大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无缝对接、高效推进。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与人才支撑。乡村建设的关键在基层,要选优配强村 “两委” 班子,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积极引导各类人才向乡村集聚,鼓励大学生、退伍军人、外出务工人员等返乡创业就业,为乡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建立乡村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活动,培养一批本土实用人才,为乡村产业发展、治理创新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强化政策统筹,夯实乡村建设的坚实基础 

规划引领,绘就乡村发展蓝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结合乡村的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底蕴和产业发展现状,科学编制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规划。规划要注重前瞻性、可行性和实用性,与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相衔接,实现多规合一。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确保规划符合乡村实际、顺应群众期盼。同时,要加强规划的执行与监督,严格按照规划推进乡村建设,防止随意变更规划、违规建设等行为发生。

产业兴旺,筑牢乡村振兴根基。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一是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二是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业产业链条。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兴业态,促进农业与旅游、文化、电商等产业深度融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三是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打造产业集聚发展平台。按照 “一园一特色、一园一主导产业” 的思路,规划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吸引更多的企业和项目入驻园区,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设施完善,提升乡村生活品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齐乡村发展短板。一是加强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加大对乡村公路的新建、改造和养护力度,提高乡村公路的通达性和通行能力。推进农村公路与国省干道、城市道路的有效衔接,构建便捷高效的城乡交通网络。二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完善农田灌溉、防洪排涝等水利工程体系,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确保农村居民喝上干净、安全的饮用水。三是加强能源设施建设,推广应用清洁能源,加快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稳定性。推进农村天然气、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四是加强信息通信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宽带网络、移动通信网络全覆盖,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加强农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完善物流配送体系,为农村电商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三)强化要素保障,激发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

资金投入多元化。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资金优先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倾斜。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集中用于乡村建设的关键领域和重点项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宽乡村建设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通过招商引资、PPP 模式等方式,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向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领域,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资金保障机制。

土地资源保障有力。加强农村土地管理,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合理安排乡村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乡村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农民住房建设等用地需求。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改革,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耕地保护,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坚守耕地红线。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等方式,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技术服务精准到位。加强与科研院校、专业机构的合作,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为乡村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针对乡村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难题,组织开展科研攻关,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技术成果。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立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深入乡村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培训和服务,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

三、坚守底线,确保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行稳致远

(一)坚守法律法规底线

依法依规推进建设项目。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产业发展项目,还是农村住房建设项目等,都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规定。项目的规划、审批、建设、验收等各个环节都要依法依规进行,确保项目建设合法合规。加强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的法律监督,杜绝违法违规建设行为发生,防止出现 “未批先建”“边批边建”“违规占地” 等问题。

加强农民权益保护。严格执行土地征收、房屋拆迁等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在土地征收过程中,要依法履行征地程序,合理确定征地补偿标准,及时足额支付征地补偿费用,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在房屋拆迁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与农民签订合法有效的拆迁补偿协议,确保农民的住房权益得到保障。加强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权益的保护,严禁以任何形式侵犯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坚守资金安全底线 

健全资金监管制度。建立健全乡村建设资金管理制度,明确资金的使用范围、审批程序、拨付方式等,加强对资金筹集、分配、使用等环节的全过程监管。严格执行财务制度,规范资金核算和财务管理,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透明。加强对项目资金的审计监督,定期开展审计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杜绝截留、挪用、贪污乡村建设资金等违法违纪行为发生。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对乡村建设资金的统筹规划和合理安排,确保资金投向精准、使用高效。建立项目绩效评价机制,对乡村建设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科学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调整资金分配和项目安排,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对乡村建设资金的整合力度,避免资金分散使用、重复建设等问题,集中财力办大事,确保乡村建设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三)坚守生态环保底线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加大对乡村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严格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好乡村的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系统。加强对乡村生态环境的监测与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推进乡村生态修复工程,加强对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矿山生态破坏等问题的治理,恢复乡村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

推动绿色发展。在乡村建设过程中,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乡村产业绿色转型。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加强农村工业污染治理,严格控制农村工业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推动农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实现污染集中治理。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建立健全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长效机制,推广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率,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同志们,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全市上下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更扎实的作风,全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建设现代化强市而努力奋斗!让我们共同描绘出一幅乡村美、产业兴、农民富、治理优的壮美画卷,向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谢谢大家!

注:学习交流者,可联系我:13505610122(微信同号)

老秘严选
从事党务、行政文字工作23年,与4万+读者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