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正文
展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 中国民族报编写组
“骑射胡服捍北疆,英雄无愧武灵王。邯郸歌舞终消歇,河曲风光旧莽苍……”1961年,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考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的赵北古长城后,创作了这首广为流传的《登大青山访赵长城遗址》。
这段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长城,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的结晶,也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河套地区交融的见证者。
“古有舄履而无靴,靴字不见于经,至赵武灵王始服。”
按照赵国“国有固籍,兵有常经”的传统兵制,很难在短时间内建设起一支足以与游牧民族政权抗衡的骑兵部队,但是,在靠近北方的地区,一些赵国百姓已经学会了骑马射箭。于是,赵武灵王打破“固籍”,不分地区,以优厚的待遇在全国范围内招募会骑马射箭的人充实骑兵队伍。
他还撤消原阳(今呼和浩特东南)军队的旧编制,把原阳作为训练骑射的基地,将北部边疆的步兵、车兵改编为骑兵加以训练,即史书记载的“王破原阳,以为骑邑”。几年后,命“代相赵固主胡,致其兵”,大量招引、收编游牧民族补充骑兵。
考虑到中原农业区的马匹不适宜做战马,赵国还设法从畜牧地区购买剽悍、有耐力的马匹来装备骑兵。
赵国实施胡服骑射等一系列改革后,国力日渐强大,向北方开辟了上千里疆域,并设置云中、雁门、代郡行政区,管辖范围扩大到今河套地区。其他诸侯国争相效仿赵国改革,胡服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因胡服轻便实用,很快就从军队传到了民间。
赵武灵王的服制改革,吸取了游牧民族服饰的优点,促进了古代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交流互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采用了部分赵国服制。魏晋以后,南北方交融日益广泛,胡服之制空前盛行。隋唐时期,胡服不仅用作常服,还可用作公服及朝服。至宋犹然。
广袤的中华大地上,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代代相传,河北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大同市博物馆等文化场馆不仅展示着出土的赵国铜器、玉器和陶器,还通过讲座和线上平台,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传播着胡服骑射等故事。纪录片《中国通史》、电视剧《战国》等影视作品生动演绎了胡服骑射等历史佳话,激励着各民族交流互鉴、共建家园。
在曾经的赵国都城邯郸,各族兄弟姐妹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工作、生活、学习,民族团结的大树枝繁叶茂。响应国家对口支援的号召,一批批河北干部奔赴新疆、西藏,与各族干部群众汇成共同建设美丽边疆的洪流,唱响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旋律。新征程上,各民族进一步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创造中华民族新的辉煌。
来源:国家民委官方微信公众号
排版:李怡娴
编辑:陈思佳 许玲静
法律顾问:云南天方律师事务所,律师:董珂玥 18183632523
投稿邮箱:sprmt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