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还有个视频版本(其实它是这条视频的脚本 )
我最近在拍视频,因为是新手,所以总觉得看自己哪儿都不顺眼、不得劲、不自然,然后我就去找了几个参照,想看下别人拍视频是个什么状态。
然后我就找到一个对标,这个人是ta所在的领域里,商业认知非常高的一个博主,我就想看看ta在拍视频的时候,ta的表达状态是什么样的,比如ta的眼神、ta对声音声音的控制、甚至是ta手势开合的幅度。
原本我认可这个人,是因为ta的内容本身-我觉得她内容的认知密度、深度、强度都特别大,我看ta的内容有种大快朵颐、很爽的感觉。在我原本狭隘的认知里,内容才是主体和核心,表达形式只是个外在、没那么重要。后来我发现,ta的内容配套也做得特别好--比如ta眼神的流转,声音的调非常有高低起伏,每个字的发声持续时间的长短,还有字词之间的间隔都是有轻重缓急的、都不是平均分配的--所有这些元素在ta的调配下,就变成一个非常生动、错落有致的组合。
然后我又找了一拨人,这拨人的表达风格完全相反-就是说话没有什么感情色彩,说话很难听到ta们的强调、重点,在ta们的表达里,是听不到高低虚实的。然后我就感受了一下,前者是一个我更想对标的对象。
之后,我就把这个观察分享给了一个朋友,结果他就转手甩给我一个在好莱坞给明星、企业家做voice coach的人的视频。这个coach的IP名是Roger Love, 这个视频就是Roger讲怎么在表达中,去运用和调整自己的声音。然后由此,我就知道了,哦,还有这么个行当,叫voice coach。好的voice coach跟life coach或者心理咨询师一样,费用是不低的。
然后我就回过神儿来:诶,不对啊,我平常说话,就跟我前边对标的那个人是一样的-我就是一个私下说话特别眉飞色舞,挺绘声绘色的那么一个人。但是我居然有那么一瞬间,考虑要去花钱请voice coach-我要去花钱,去请别人教我怎么演绎我,自,己。重点是,我并不是在质疑这个职业存在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反而,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棒、尤其是在AI已经降临的这个时代,非常有价值、非常能帮助很多人放大他们的价值的一个职业(大家如果可以上Youtube,可以搜索标题"Interview with Celebrity Voice Coach, Roger Love: Mastering the Art of Projecting Confidence" 找到这期视频,我看完这条视频的感受是非常醍醐灌顶,有种封印被揭开的感觉。没什么高深莫测的fancy tricks,都是人在本自具足状态下本来就该有的表达状态,甚至都谈不上是技巧。)
让我觉得吊诡的点是:我在试图回想,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把自己的本能&与生俱来的特质,都给修剪没了的?虽然不排除人在镜头之前的状态,跟本人真实状态是有出入的,这也是一个需要训练的过程,我没必要对自己那么严苛;但是我确实是在这么多年的工作中,习得了一套很标准件的,听上去很客观、理性、没有起伏的表达方式。
然后我就去追溯,我就想起来,我第一次用一种带有审视色彩的目光,对自己进行一个反本能的、更职业化、理性的表达训练,是从我在字节工作的某次汇报开始的。当时老板知道我在大型的项目评审和汇报,是没有经验的,所以就让我去跟某个同事学一学。这个同事就是我当时的这个汇报对象非常认可、喜欢的一个表达模板:ta的表达在业务上来说,是非常滴水不漏、无懈可击,非常专业的;在感官这个维度来讲,ta的表达就是字节这种产品/数据导向风格的公司,最喜欢的,最奉为圭臬、作为标杆的风格,就是「没有任何的感情色彩和倾向、听不到一个人的起伏、把自己这个要素、剥离到最低、最隐形」的这样一种语言风格。
我就是在这么一种原则和标准下,被训练了几年,形成了我后边在工作场合里的表达风格的。当然不是说这个表达风格不好,而且一个人也没法在那种(理性至上的)工作场合里,用过于有本我色彩的方式去汇报工作。那种(理性至上的)方式,一定还是那个场合下,最妥当、最适配的表达方式。
而引起我思考的点是,在AI已经无孔不入地能替代越来越多人力工作的这个时代,信息的整合根本就不再是个稀缺的能力,以后能让人想要买单的,是能在感受上震动你、感染你,能把一些很微妙的东西传达出来的作品。
比如上边提到的这两波人-后边那波,我当时听ta们讲话,我是倍速播放的,因为实在是太没有人味儿了。而且前者的那种饱满的能量(以及认知)对应的商业价值和它能辐射的人群,比后者要高得都不是一两个量级。
所以这件事让我看到,我曾经在另一个场合里被认可的特质,它现在反而成为我要去克服的限制。大家完全可以多关注自己的特质,可以多保护它、培养它,不要动不动就要修剪它,因为它以后可能会成为你的杠杆。你最大的天赋、价值、你人生的快乐,甚至是安身立命之本,可能都藏在自己的特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