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见丰收 金穗满仓
11月的黄龙县,大地披上金色的盛装,空气中弥漫着玉米成熟的清香。踏入三岔镇李家庄村,收割机与运输车辆交织奏响的欢快旋律,生动地演绎着丰收的欢歌。种粮大户张小军今年种了1097亩玉米。在政府政策的积极引导下,他把自己玉米全部托管,仅投入8万元,便可收获50余万元。望着广袤的玉米田,张小军的脸上满是抑制不住的笑意:“如今,机械化的广泛应用让种植变得轻松高效,省了大量人力。”
多年来,黄龙县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农田作业的精准度显著提升,有效降低了人工成本,玉米的产量与质量大幅提高。玉米托管模式的成功实践,让张小军得以从繁重的土地劳作中解脱出来,他与妻子顺势开启了养牛事业,现养殖200头牛,年毛收入达160万元,生活品质稳步提升。
自2022年起,黄龙县创新构建起以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示范合作社为引领,以服务小农户为核心的“1+1+N”农业社会化托管服务模式,成功搭建起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协同发展的桥梁。通过科学种植理念的深入推广,农作物生产逐步迈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高质量发展轨道,为粮食安全筑牢了坚实根基。
同样,在崾崄乡,一场关于玉米的变革悄然发生。
为了给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崾崄乡今年建成了农事服务中心,中心通过提供“供、耕、种、防、收、售”六项技术服务为农民保驾护航,并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向农户签订保产协议,让农户放心,让农民增收,真正把群众完全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
为进一步推动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黄龙县持续推进粮食单产提升“1+百千万”工程,加快三岔镇整建制“吨粮镇”和小峪村、崾崄村“吨粮村”建设,以创新区域组织模式、推动托管主体联动为抓手,建立县级新农服务中心和镇(乡)级农事服务中心,2024年,农业社会化托管服务拓展至8.13万亩,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2.5万亩,稳定粮食面积14.1万亩,总产量7.4万吨,三岔镇孟家山村百亩攻关田最高亩产达1213公斤,测产位居全市第一。
“苹”添富路 果香四溢
踏入黄龙县三岔镇,“苹果小乾坤,产业大世界”的醒目标语映入眼帘,苹果产业是这片土地上的耀眼明珠,更是当地百姓开启富裕生活的幸福密码。
现年58岁的马增玉,作为三岔镇长石头村的苹果种植大户,家族几代人在这片果园里倾注了50多年的心血与汗水。从最初的51亩果园逐步拓展至如今的107亩,这片果园每年为老马带来70万元的丰厚收益。
“去年一斤卖了7元,今年价格低了,一斤卖了5.5元。卖便宜了,有点后悔。”果农马增玉笑着说。别人的果子一斤卖3元,马增玉的果子一斤卖5.5元还感觉吃了亏,为何?
“我的是矮化密植园,种的是瑞雪、瑞香妃、秦脆这些最新品种,不仅易管理、产量多,而且价格高、受欢迎。”马增玉介绍说。
三岔镇地处黄土高原,早晚温差大、光照时间长,这里产出的苹果个大饱满、色泽艳丽、口感香甜,深受客商的喜爱。但由于苹果产业发展早,早先种植的乔化苹果逐渐落后,跟不上市场需求。三岔镇积极引进陕果集团、海升集团,打造万亩基地,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帮助和群众努力,逐渐从乔化建园为主走向矮化密植建园为主,从以往的乔化富士系列为主走向早上市、受欢迎的烟富系、密脆等时新品种,从而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和销售价位,有力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
新品种意味着新技术。黄龙县加大果园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细化管理力度,根据季节管理要求,适时邀请市县果业专家现场教学。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不断提高果农的种植水平和管理能力。
同时,加大果业奖补政策扶持力度,按照“栽大苗、早挂果,建一亩、成一亩”思路,引进适宜黄龙栽植的新优品种,一体推进防雹网建设、病虫害绿色防控、设施灌溉基础完善等工作,示范落实建园、挖改、间伐、精细修剪等管理措施,全面提升全县果园管理水平。2024年创建省级苹果无支架密植高效“3332”模式示范园1005亩,完成苹果“双园”建设8个、防雹网2096亩、老园间伐2140亩,绿色有机苹果认证4000亩。
在黄龙县,众多果农如马增玉一般,尝到了苹果产业发展带来的甜蜜红利。据悉,今年全县苹果种植面积达11.9万亩,24个村预计总产量达13.8万吨。农村居民人均果业收入达1.998万元,果农人均收入更是高达7.527万元。苹果产业已然成为黄龙县助力农民增收的关键力量,成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核心引擎。
“特”色生金 产业添彩
走进白马滩镇神玉村中蜂养殖基地,蜂农们正忙着采收蜂蜜。“中蜂产业一直是白马滩镇的传统产业,为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增加群众收入,依托中蜂养殖‘短、平、快’特点,白马滩镇党委、政府把中蜂养殖产业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以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把中蜂养殖基地打造成‘蜂业+文化+研学+休闲’于一体的养殖观光基地,养蜂业也成了白马滩镇林下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又一个新亮点。”白马滩镇党委书记强敏说。目前全镇中蜂养殖数量已达2.8万箱,年产值预计可达2300万元。
发展特色产业让乡村振兴走上“快车道”。如今在黄龙县,主导产业“枝繁叶茂”,特色产业“遍地开花”。
在瓦子街镇,小小蔬菜产业绘就了致富“大钱景”。
“这两年菜价行情不错,我家的白菜正巧赶上了好价钱,扣除每亩2000元的成本,2024年白菜纯利润能有9万元左右。国家对种粮户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让我种菜的信心和动力更足了。”瓦子街村蔬菜种植大户刘忠堂兴奋地说。
刘忠堂只是瓦子街镇众多蔬菜种植大户中的一个典型代表。据统计,瓦子街镇蔬菜种植面积超5000余亩,亩产可达10000-12000斤,蔬菜产品主要集中销往山西以及我省的渭南、西安等地,成功带动了181户村民参与蔬菜种植,户均增收7.5万余元。
除瓦子街村蔬菜基地外,黄龙县还精心打造了多个颇具规模的蔬菜种植基地,这些基地种植的蔬菜品种丰富多样,涵盖西红柿、辣椒、豆角、白菜、甘蓝等多个品类,全面推行标准化育苗与机械化移栽技术,持续完善蔬菜产业基础设施建设。2024年,黄龙县高山冷凉蔬菜种植面积圆满完成万亩目标,总产量达3万余吨。
为了让群众在家门口增收,圪台乡挖掘当地资源,紧扣“冷凉蔬菜规模化、中药抚育标准化、菌类培育多元化、玉米加工精细化”思路,做优蔬菜、香菇等特色产业,构建产加销一体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形成“村美民富产业兴”新格局。在马场村,蔬菜产业全程机械化设备促进了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带动群众增收。村党支部书记荆发明告诉记者,“发展高山冷凉蔬菜后,2024年,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10万元,还出现2个百万元户、4户50万以上收入户、20户20万以上收入户,农民日子更有盼头了。”
临近过年,界头庙镇范家卓子社区碾子塬村的连翘种植大户宋保全脸上洋溢着喜悦,他和爱人早早就欢欢喜喜地置办好了年货,他说:“我现在家里总共有30亩连翘,一亩地收入大概是8000元,今年能过个好年呀!”近年来,该镇大力发展连翘产业,制定了当年夯基础,次年做提升,三年成景区,最终实现“连翘遍地栽,黄花满坡开,旅游好风光,群众乐开怀”的新型产业发展思路。如今,连翘种植已成为碾子塬村群众致富的“新路子”。
近年来,黄龙县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立足县域生态资源,坚持中药材野生保护利用和种植增量并举,成立中药材产业协会,探索建立中药材产业“向林下要空间、向标准要规模、向保护要效益、向品种要品牌、向模式要发展”的“五要”发展路径,制定出台“野生中药材保护管理办法”“黄龙连翘生态种植抚育技术规范”等文件,加强野生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发展林下套种仿野生栽培,建成百亩高标准基地3个、千亩仿野生基地2个、万亩野生连翘抚育示范区1个,引领发展中药材种植3.5万亩。
风劲潮涌,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加鞭。2025年,黄龙县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创新的举措,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稳步前行,不断拓宽增收致富的金光大道,广袤乡村也将焕发出更加绚烂夺目的光彩。
审核:王斌锋
编辑:王鸿雁
黄龙县融媒体中心
全媒体平台
"爱黄龙"APP
黄龙宣传新浪微博
黄龙宣传微信公众号
黄龙宣传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