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那个画天安门毛主席像的传奇老人,走了!
文摘
2025-01-14 06:03
辽宁
![]()
本文综合自各类新闻报道,在此基础上有扩展以及主编观点。
资料部分来源:环球人物杂志《画天安门毛主席像的传奇老人,走了》在岁月的画卷上,有这样一位老人,他曾用画笔为开国大典绘制天安门上的巨幅毛主席画像,让那庄严的面容成为无数国人心中永恒的信仰与力量源泉,他就是周令钊。2023年,那个画天安门毛主席像的传奇老人,走了!他的离去,仿若带走了一个时代的记忆与荣光,却也让我们再次回想起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以及他用画笔书写下的不朽传奇。周令钊1919年出生于湖南平江县,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13岁那年,入学长沙华中美术专科学校,从此与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16岁插班进入武昌艺专三年级,师从唐一禾、高庄等先生。毕业后就被舅舅送去上海学印刷制版。但随着1937年“八一三事变”的爆发,周令钊的生活轨迹被彻底改变。他的住处被日军的流弹击中,幸运地逃过一劫后,他挤上了逃难的火车,开始了用艺术抗敌的青年时代。
在武汉,周令钊进入了国共合作时期的军委政治部第三厅艺术处工作,与郭沫若、田汉等文艺界大佬并肩作战。1938年,武汉成为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周令钊和他的同事们承担了巨大的宣传任务。在黄鹤楼下的武昌城墙上,他们创作了巨型壁画《全民抗战》。这幅画不仅见证了那个时代的苦难与抗争,也见证了周令钊艺术才华的初露锋芒。《全民抗战》完成后不久,武汉沦陷。日军从这幅画前经过,尽管用了很大力气,也没能将它完全销毁。这幅画不仅成为了抗战时期的宝贵历史见证,也成为了周令钊艺术生涯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如果说《全民抗战》是周令钊艺术生涯的起点,那么为天安门城楼画一幅毛主席像则是他艺术生涯的巅峰。1949年9月初,周令钊接到了这项重要任务。接到任务后,他带着新婚不久的妻子陈若菊来到天安门,开始了这项艰巨而光荣的工作。他选取的参考图像是毛主席在北平和谈时的照片:伟人头戴八角帽,领口敞开,面带胜利的微笑,背景鲜红。经过多次“人工放大”,周令钊夫妇终于完成了这幅高6米、宽4米的巨幅画像。画像完成后,聂荣臻特地来看,评价道:“像!非常像!”但他觉得开国大典是严肃时刻,主席的风纪扣还是扣着更好。周令钊连夜修改,将敞开的领口 “扣” 上。
但躺下没多久,周恩来总理却提出了新的意见:画上有“为人民服务”5个字,挂在城楼上看不清楚,不如去掉好。于是,周令钊又连夜爬上脚手架,将这几个字一一去掉。几个小时后,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站在画像的正上方。他亲眼看到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听到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无比自豪。“可惜那时没有相机,连一张工作照也没留下。”这幅毛主席画像不仅成为了天安门城楼的标志性景观之一,也成为了无数中国人心中的精神象征。![]()
除了为天安门城楼绘制毛主席画像外,周令钊还参与了许多有关国家形象的设计工作。1950年,他参与了国徽、少先队队旗,主笔共青团团旗等重大国家设计任务。之后还参与了第二、三、四套人民币票面的总体美术设计。尽管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周令钊在生活中却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凡而伟大的心。他对学生关爱有加,对妻子深情款款。2019年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新中国70周年百名湖湘人物。周令钊老人的一生,是艺术与革命交织的壮丽史诗,每一笔都饱含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谊。从少年时期的艺术启蒙,到青年时期的抗日救亡,再到为新中国绘制天安门上的毛主席画像,他的每一步都踏着时代的节拍,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他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那些成为国家象征的巨幅画作上,更在于他一生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国家的无私奉献。尽管周令钊老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的精神却如同他笔下的画作一样,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他教会我们,艺术不仅仅是美的创造,更是时代精神的传递者。他用一生的实践,诠释了艺术与国家的紧密联系,以及一个艺术家应有的担当与使命。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像周令钊老人这样的精神灯塔,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让我们铭记他的教诲,传承他的精神,继续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用我们的智慧和汗水,绘就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辉煌画卷。愿周令钊老人在天堂安息,他的艺术和精神将永远照耀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static/goto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