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放知青喊苦并非矫情,而是现实太残酷!

文摘   2024-12-24 06:02   辽宁  



本文源自身边人的真实感受。
部分图片仅供配图使用,请知悉!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如同被风干的标本,虽然褪去了鲜亮的色泽,却依旧顽强地保存着那段历史的痕迹。我,一个曾在鄱阳湖畔农村插队的老知青,每当夜深人静时,总会不由自主地回想起那段难忘的时光。那段经历,如同一部厚重的历史书,记录着我们的青春、汗水与泪水,更记录着那个时代独有的残酷与温情。
01
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中国尚未迎来改革开放的春风,一切都显得那么封闭、那么保守。在那个年代,知青下乡成为了一种潮流,更是一种必须履行的义务。我,和千千万万的其他知青一样,怀揣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憧憬,踏上了下乡插队的征途。

鄱阳湖畔的农村,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个落脚点。那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绿水青山环绕,稻田与湖泊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可当我真正踏入这片土地时,才发现这里的生活远非我想象中的那般美好。

这里的生活条件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在那个年代,猪肉、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都是凭票供应的,而农民的收入更是微薄得可怜。除了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外,他们很少会买荤菜来改善生活。营养的缺乏,使得农民们的体力普遍较弱,但即便如此,他们依然要承担起繁重的农活。
02
我记得,每当进入酷暑季节,便是人们最为忙碌的时候。那时,成熟的稻谷需要及时收割,而空出的田地又需要紧接着耕耘、插秧。这就是所谓的“双抢”,一个让所有人都闻之色变的词语。它意味着连续数日的通宵达旦,意味着头顶烈日、脚踩泥水的艰辛劳作。

我记得,有一年夏天,我和其他知青们一起参与了“双抢”。那时的我们,虽然年轻力壮,但在连续数日的劳作下,也感到力不从心。头顶的太阳如同火球一般炙烤着大地,脚下的泥水在烈日的照射下变得滚烫无比。我们手中的镰刀和秧苗,仿佛成了我们与命运抗争的武器。

可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那残酷的现实——时间紧迫,任务繁重,稍有不慎,便会耽误晚稻的种植,从而影响全年的收成。
 
那段时间,我们几乎每天都是在与时间赛跑。白天,我们顶着烈日劳作;夜晚,我们则借着微弱的灯光继续插秧。有时候,实在太累了,就躺在田埂上稍作休息,然后又开始新的劳作。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大半个月才终于结束。能不苦吗?
但当我们看着那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时,心中涌起的不仅仅是对丰收的期待,更是对那段艰难岁月的深深感慨。
03
体力的考验只是知青下乡生活的一部分。在那个年代,农村的环境条件极为落后。我们住的是简陋的土坯房,吃的是粗糙的窝窝头和野菜汤。医疗条件更是匮乏得可怜,一旦生病,往往只能依靠土方法治疗。我还记得,有一次我得了重感冒,高烧不退,村里的赤脚医生束手无策,只能让我躺在床上休息。那时的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无助和绝望。还好最终熬了过来。
除了物质和环境的艰苦外,知青下乡还面临着未来的迷茫和困惑。在那个年代,我们不知道自己的明天在哪里,更不知道何时能够结束这种漂泊不定的生活。这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让我们感到深深的焦虑和不安。

我记得,有一次和村里的老农民聊天时,他问我:“你们知青下乡是为了什么?”我愣住了,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是啊,我们下乡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吗?还是为了逃避城市的喧嚣和浮躁?抑或是为了寻找一种不同的人生体验?我至今也没有找到一个确切的答案。

我们中的许多人,在农村的日子里,也找到了自己的爱情。虽然生活艰苦,但爱情的力量让我们感到温暖和幸福。我们中的一些知青,甚至在农村成家立业,成为了新一代的农民。
尽管那段知青下乡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不易,但它也让我们收获了许多宝贵的东西。我们学会了如何在困境中坚持和奋斗;我们学会了如何与农民们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和感情;我们更学会了如何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和每一次机会。

对于那些指责知青喊苦是矫情的人,我想说的是,我们并不是在矫情,而是在真实地表达我们的感受。我们所经历的,是一段充满挑战和艰辛的岁月,但也是一段充满成长和收获的岁月。我们的故事,值得被倾听,我们的感受,值得被理解。

最后,我想对所有曾经下放的知青说,无论我们如今身在何处,那段在农村的日子,都是我们共同的记忆。让我们珍惜那段经历,让它成为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同时,也让我们向那些在农村辛勤劳作的农民致敬,是他们的辛勤付出,让我们有了那段难忘的经历。

知青老照片
关注我,投稿老照片
 最新文章